分享

【灿川的桃花岛】灿川:天下第一草书《自叙帖》研读

 新用户16814421 2024-01-04 发布于山东

天下第一草书《自叙帖》研读

文/灿川

图片

能够被称只为第一的,至今无人能超越,才能称为第一。在网上看到怀素《自叙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草书。第一,那就是在技术方面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就像胸有成竹成语一般,达到了“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地步。

最近在读怀素,过去曾走马观花的看过,临习过,都没有认真研究过这个贴。如今,再读,更觉得喜欢又喜欢。

这等狂放犹如奔腾的大江一般的中锋用笔,率意而为章法个性,确实喜欢。或许,我骨子里也有这种个性在里面,才能喜欢这等书法。更重要一点,怀素是僧人,僧人的内心世界与凡人不同,那些字,是修行后的内心。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谁能说,修行只能写楷书?眼里无体,心里有佛,则笔笔是禅!古人僧人写行草的书法家也不乏怀素一人,比如智勇的行书千字文。

怀素《自叙帖》共126行,698字,内容为自述写草书的经历和经验,和当时士大夫对他书法的品评,即当时的著名人物如颜真卿、戴叙伦等对他的草书的赞颂。《自叙帖》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也是他晚年草书的代表作。明文徵明题:“藏真书如散僧入圣,狂怪处无一点不合轨范。”明代安岐谓此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

怀素草书主要受张旭的影响,尤其是狂草,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与张旭并称为“颠张狂素”。怀素在学习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写出了不同于张旭的风格,张旭草书的线条比较粗肥丰腴,而怀素草书的线条比较细瘦坚挺,虽各有特色,但同样达到了草书艺术的妙境



自叙帖》笔画细瘦,作者创造性地把篆书笔法融入草书之中,尽量做到藏锋起笔、中锋运笔,使得线条劲健。笔画的转折、牵带中显得圆转活脱,富有弹性。用墨不浓重,经常一笔写完很多字后墨色枯淡,于墨色的浓淡变化中显现出书写时的流畅自然。字与字之间的大小、斜正、疏密对比鲜明,互相穿插错落,充满动感。

整幅作品从头到尾随着感情的变化在书写速度、节奏上也不同,起初的十多行是论述学书经历,字写得舒缓飘逸;其中前六行有资料说,不是怀素所写,因为破损,后人补上的。但这几行字,我特别喜欢,字比较拘谨,很符合人开始写时候没有放开时候的特点。

中间写到别人对他的称赞时,得意而狂放,一气呵成,笔画和字之间的转折、牵连更加迅速,变化多姿,活泼飞动;到了最后二十多行,更是达到了抒发感情的主潮,如同飞龙腾挪起伏,如同脱缰的野马四处奔驰,书写越来越快,在笔画、结构布局上的变化也越来越丰富,怀素充沛的情感、狂放的性格在挥笔书写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图片

怀素《自叙帖》的艺术特点包括:

1. 狂草书法的极致表现。通篇为狂草,笔笔中锋,如锥划沙盘,纵横斜直,无往不收。

2. 力感强烈的形象。清初宋曹称它为“瘦劲”,包世臣称它为“瘦硬通神”,这些形象都形质不同但共同蕴藏着、表现着一种迅猛的、刚劲的力。

3. 圆破方、方圆结合。在《自叙帖》中一些无外框的字以圆破方形式出现,增加了其生动性和趣味性。

4. 不拘成法以险取胜。在字与字、行与行之间、上下参差、左右错落、大小相间以险取胜。

5. 夸张变形、体态万千。在运笔狂纵雄强、环折跳荡、风行雨急、呼啸奔腾时,其笔锋运转变化均能一目了然。

《自叙帖》将抽象点画与文字内容相结合,在中国书法艺术中达到了至高的艺术境界。

创作背景

怀素大约在三十二岁时,步行走出湖南赴长安,去拜谒名师,寻求进一步的发展。到长安后看到不少难得一见的“遗篇绝简”,也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和达官贵人。由于他个性洒脱,草书绝妙,受到许多书家、诗人及名流公卿的激赏,得到了一连串的颂扬诗文,足可编成一部专辑。我曾将赞美怀素的诗词列过一些。那些大诗人,大书法家,都在大赞怀素的书法。

怀素在长安住了大约五年,约在唐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十月离长安回家乡零陵,途经洛阳。他最仰慕的狂草大师张旭多年在洛阳活动,虽早已去世,怀素仍特意造访洛阳以追思前贤。未曾料到在洛阳恰巧遇到张旭弟子、书法家颜真卿。颜当时路经洛阳办理私事。他笃信佛教,好与僧人交往,且怀素又是他同学邬彤的弟子,因此对怀素很是器重。见怀素狂草可与先师张旭比美,更是感叹不已,遂应怀素之请,为《怀素上人草书歌集》作序。在此歌集的基础上,怀素于唐大历十一年或十二年(776或777年),写成了一卷《自叙帖》。

艺术鉴赏

点画

在狂草书体中,一笔书特征最为明显,在点画处理中也就以线条的变化为主,跳荡的笔法、提按的用笔成为常态。点在狂草书体中运用广泛,点的方向、位置影响着字体的姿态、章法和书体的风格特征。《自叙帖》中“不”字出现的频率很高,基本上由四个点构成,也有横竖连笔书写或者后两点连笔书写的,不管怎样的书写方式,点画的姿态均各不相同,大小、曲直、粗细、牵丝映带以及点画的行笔轨迹均呈现出不同的姿态。相似的笔画如“之”字的首点和剩余的曲折笔画的长短、大小、弯曲弧度及连笔转折的方向角度等;三点水写法的大小、轻重、弯曲弧度等也体现着明显的变化。

结体

书法的结体取势主要是针对汉字结构的把握和字形处理方面,结体偏重于汉字内部的结构部件及其比例大小的处理,取势更加观照字体的外部形态特征。而《自叙帖》在结构上处理字时部件较为灵活,长短大小、穿插错落一任自然;字内、字间姿态万千,字的重心、松紧、外观空间与字内空间处理以圆为主,间用方、尖、多角等不规则空间布局和分割,在结体取势方面仍然灵活多变。

线条

在《自叙帖》中,线条多呈现圆转为主光滑流畅的特征,在用笔上以平动提按为主。在用笔特征上具有篆书线条特征,这既是中锋用笔要求,也与唐代篆书发展所追求的线条特征相关。在《自叙帖》中常见的是笔锋灵活,四面出锋或者八面出锋的用笔特征。但在行笔中提按笔法充分,顺势或者逆势的弧线、圆圈较多,转换运笔方向使用圆滑的运笔方式,折角较小线条、牵丝映带处转换笔锋的方式也转折并用,整体上呈现出圆润姿态。

图片

章法

《自叙帖》在字组处理上以稳重为主,而稳重特征的取得是靠汉字部件的变化和平衡取得的。每个汉字端端正正,汉字中心呈现均衡直线只出现在开头部分七八行,后面的字群处理很少如此,即使字迹端庄,其中心线的连接也并不在一直线上。每一行汉字作为一个单位,其中心轴线的连接在该帖中既有折线又有曲线。连接线为折线的一并配合着笔迹轻重的变化,其变化感和跳动感增强;连接线呈现曲线的则大多为不规则曲线,往往弯曲幅度大小、方向均有变化,但在用墨、调整笔锋方面次数较少,这与草书抒情性直接相关。

另外《自叙帖》中行距基本一致,其间也有穿插甚至少量汉字笔画的交叉覆盖,但这毕竟是少数,在整体风格圆润、笔迹细劲为主增加了变化和灵动之势。

墨法

《自叙帖》在墨法上多用渴笔。如第11行的“心胸略”三字,第35行的“夫草”等字。应当说明的是,渴笔并非虚笔病笔,甚或轻笔。恰恰相反,怀素的渴笔正是他在书写过程中,一气呵成来不及蘸墨几个字连书所致。在这里,墨淡处不但没有力弱之感,反觉更加苍劲,更能显现墨迹的真实与巧妙。

此帖是狂草,故运笔极快。颇耐玩味的是,帖中之字疾中有缓、缓后愈疾、此起彼伏、变化无穷。如第10行的“往往遇之”四字,呈断开之势,书写缓慢;但第11行便是通行连笔疾书。再如第97行的“中好怀素自言初”七字,书写速度明显变慢;但从第98行往后突然笔速加快,就像下雨时忽然狂风大作一样。这种情况,几乎每页都有。

意境

古人论书,主张形神兼备,而尤重神采。神采,即《书谱》中所说的“情性”,又称之为“写意”(或“用意”)。而《自叙帖》的最大特色,就是它的写意性发挥到了最大,以至到了至高至纯至善至美的境界。特别是后半段,简直到了一种无所遮掩的醉狂状态中。正如帖中所述 :“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怀素善于乘酒兴作书,仔细寻味,此帖每字每画无不倾注着此等意境。特别是那些疾速书写的大字,如“张颠”、“戴”、“醉来”、“狂来”等。作者挥毫时当已不觉得世界的存在,而是只有自身——自己的意愿、自己的志向。在《自叙帖》中,怀素之笔下,已达到“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我即字,字即我 ;人与字一体,书与意一态”之意境。这也即是怀素的“醉”——非“酒醉”而是“心醉”、“意醉”、“情醉”。

图片

后世影响

地位

怀素至今有两件名震天下的作品流传于世。一件作品是他40岁时候为自己写的《自叙帖》,此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草书”,在书法史上享有盛誉;另外一件是怀素62岁写的《小草千字文》纸本真迹,也就是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小草”的“千金帖”。这两件名作是收藏界的稀世之宝。 

《自叙帖》在大草或狂草领域达到了自汉末魏晋以来的第二个高峰,与张旭的狂草作品共同构成了唐代狂草的制高点。

《自叙帖》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是其晚年草书的代表作,人称“天下第一草书”。

影响

怀素在《自叙帖》中,一变晋人草法,创造性地将篆书笔法融入狂草,后人称其为“草篆”,后世草书名家多有借鉴。

《自叙帖》是对尚法书风的彻底否定。这种否定正是书法艺术、书法观念向高层次发展的必然结果。站在今天的历史角度来看,《自叙帖》所创造的就是今天所标榜的“现代精神”,一种充满个性创造力和藐视前人审美原则的人格力量。

《自叙帖》自唐末五代以来一直是草书领域的热门法帖,在中国草书史上承前启后,在书法艺术领域影响深远。当今书法的实用性早已退居次要地位,审美属性反而日益彰显,以《自叙帖》为代表的草书的影响将更为有力。

历史传承

《自叙帖》曾经南唐内府、宋苏舜钦、邵叶、吕辩,明徐谦斋、吴宽、文徵明、项元汴,清徐玉峰、安岐、清内府等收藏。现收藏于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

《自叙帖》首六行早损,据说为宋苏舜钦补书。据曾行公题,旧有米元章、薛道祖及刘巨济诸名家题识,已佚。

书如其人,一直觉得,一定要挑选自己喜欢的贴临习,不能看人家学什么才学什么,那会四不像,一定要适合自己的性格,才能学习好。

研读《自叙帖》,认真临习《自叙帖》已经摆到了我的日程上来。其实,写书法,就是一种功法,是一种练功的过程,只要身心意在此,合二为一,就是等于在练功一样。历代僧人,都在练书法,比如李叔同,也留下很多墨宝。

逐渐理解了,为什么说写书法就是在修行,今儿上午临习了几行《自叙帖》,竟然头顶聚集了气感。此乃一举两得啊!

图片

2023/11/6午时写在杭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