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二十周年校庆晚会开场视频主创团队采访①

 光影志 2024-01-04 发布于福建

前言:记者小队对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二十周年校庆晚会学工部代表林锦云进行了简单采访。采访内容主要围绕校庆晚会的策划到呈现展开,通过和学工部的交流,让大家初步了解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二十周年校庆晚会的流程安排。




学工部代表 林锦云

(图|工作现场  来源|林锦云提供)

能否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校庆晚会期间您的工作日常?

晚会的策划和组织都在负责。节目经过多次商讨敲定后进行了三次节目的审核,后续对部分节目进行了调整。确定节目之后陆续进行了多次的彩排和串排。

关于校庆晚会的开场视频制作,学工部是否有注入自己的想法?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和建议?

我们用了校友视频作为暖场,瞬间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开场视频滚动嘉庚二十周年大事记,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亲切中又有一定的震撼,且创意内容有趣点题,引出了二十周年校庆。

学工部是校庆晚会的导演组,好奇整个校庆晚会从策划到呈现都经历了哪些过程?

9月初指导艺术团做好校庆晚会预算工作、确定节目类型;9月中与舞美公司沟通确认设备及装台日期,确定节目内容,完成校庆晚会节目素材收集,协调风雨球馆等场地的时间供各节目排练;10月初完善晚会流程,确认节目单及各节目信息与要求,指导、跟进每个节目进度,完成晚会LED素材,同时对接校友及其他校外表演人员。10月15日,对接舞美公司,进行搭台与调试。10月16-20日,水上音乐广场进行彩排、串排;10月20日进行校庆晚会预录像。10月21日,顺利举办二十周年校庆晚会。

晚会的节目设计让同学们很震撼,学工部在晚会筹划期间是如何制定和实施节目顺序的呢?     

本次节目流程设计有创新点,晚会由三个篇章构成:“忆'嘉园’,廿载华章”“聚'嘉’人,风华正茂”“铸'嘉’梦,赓续辉煌”。晚会舞美创新增加亮点,由大学生艺术团主持队和校友、老师共同完成篇章诵读串联晚会,搭配LED沙画视频引出各篇章主题,我们想给观众沉浸式的观感方式,放弃传统的主持形式,只在必要的节目中间进行衔接。策划前期领导和老师进行了节目预排,节目从几次审核中进行了调整最终敲定期间,我们也进行了多次讨论和演练调整,最终出来的效果也达到了预期。

作为整个晚会的总控,学工部是如何协调这么多单位的合作呢?是怎么把握好表演节目、灯光、大屏、画面等环节最初呈现出如此精彩的视觉效果的?

我们在前期的节目准备中,文艺部门安排了专门的同学与各节目负责人进行节目对接,收集了节目的各种信息要求制作成表格并实时更新,比如节目信息表、设备表、灯光要求表…….我们将不同的信息分给专门的工作人员协调工作,在彩排的时候安排定点和调光调音,以确保各环节顺利进行。

我们知道,校庆晚会采用了线上直播的方式,为各地校友搭起了一座回“嘉”的桥梁。为了呈现更好的直播效果,学工部都做了哪些准备?

前期我们与各个校友进行联系取得信息,安排了专门的联系和接待人员,同时在线上线下进行宣传工作。为了呈现更好的直播效果,也找了专业舞美公司和直播公司,并在晚会前进行多次调试。

最后,能分享一件在晚会彩排到正式演出期间,令您印象比较深刻的事件吗?

艺术团是学工部负责的重要部门,现已经传承到第十六届,《我相信》是艺术团的团歌。校庆晚会当晚小巨蛋聚集了三前多名观众。当晚会结束,团歌《我相信》在舞台响起,艺术团的新朋友、老朋友欢呼着跑上了璀璨的小巨蛋舞台,我看见无论毕业了多少年的校友都能瞬间复活对小巨蛋的爱与记忆,我看见了满是艺术红朋友圈,在此起彼伏的沸腾中,我更看见了大家的青春里那颗火热的、跳动的心。这是我最深有感触的一幕。

2023年11月10日,记者小队对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二十周年校庆晚会开场视频主创团队进行了采访。主创团队受采成员为:拍摄剪辑指导老师方志鑫,摄影师方佐沈、林子乔,剪辑师黄澄晓,和演职人员邵嘉一。采访内容围绕开场视频的制作过程与主创团队的心得展开,通过交谈,让大家了解一支校庆开场视频从构思到呈现的幕后故事,以及普通媒体人们对当下与未来的思考。

拍摄剪辑指导老师 方志鑫

(记者采访方志鑫老师)

在创作这支开场视频的时候,您最初的创作理念以及想法是怎么样的?

这个项目是学工部交给我们分院的,希望我们为周年庆的晚会开场的预热提供专业上的支持,所以我就需要开始筹划拍摄晚会的开场视频。在创作的时候需要以学校的需求为主。首先需要把嘉庚的精神面貌以及嘉庚的创作历程展示出来,其次片子需要跟晚会的内容有关联度,最后是一定要有倒计时,使观众有所期待。

在创作过程中,您认为的技术难点是什么?

我认为最难控制的问题就是时间,我们是无法协调将近三十多的单位的时间。我们与导演组的想法是尽可能展示各个专业的特色。我从六月底就开始筹备视频,当时的晚会的节目没排出来,演员无法确定。等到七月份主要框架出来后,我才做了一个排期,在开学前的前两周。但是他们各个专业要做新生迎新,需要提前到校,我们便从八月十五日开始拍摄。因为我们都是非专职拍,我们的时间与演员的时间需要协调,和场地也需要沟通,比较难。还有一点是开学后,拍摄团队需要上课,时间更加难排。比较遗憾的是,没有拍到与校庆氛围有关的空镜,最后等到学校完成周年庆的布置后,拍摄已经结束了,没办法去展示更多的校庆氛围。

本支开场视频中,从场景,到人物,到拍摄,想必运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您的拍摄周期是多久呢?是如何得到这么多有效镜头的呢?

从六月接到任务后,就与学校的学工部进行交流,最后确定了两个主题,一个是嘉庚的声音,所以在拍摄声音的时候邀请到毕业的学生邵嘉一同学担任录音师,但在声音部分没有更多精力去跟进,有点小遗憾。另外一个就是校友,用人物连接整个视频,于是我们就请到了两到三个校友,作为学生代表,加上各个专业的群像,作为整个片子的拍摄内容。

我看到在本支视频中您运用了大量的无人机航拍,在无人机航拍过程中,您能否从专业角度提供一些建议和技巧?

我们学校本来有航拍课的,但是会碰到许多问题。航拍设备比较贵,没办法配置太多,并且这种科技产品更新太快,电池也很贵,用了一年多就不能用了,学校的压力很大。当你没有飞行经验,想要尝试高难度的飞行动作,容易创到树,撞到球门哈哈哈,都容易炸机,所以后来就建议停掉航拍课。如果有同学想学无人机航拍的话,我的建议是多实操多练,也要提防坏掉或炸机的风险。

拍摄过程中是怎么处理剪辑手法,如何处理视觉效果呈现的?

整个片子的结构分为几个部分。第一个是用一个学长做开场,以他接到校友邀请函视角代入校园。第二个是小绿,它是嘉庚重要的元素,于是我们请到了21中文的同学来作为演员,让他骑车串联整个校园的风景。第三个是让嘉一同学用声音来串联嘉庚的内部空间。这三部分就是基本展示,但每一个部分需要有一些炸裂镜头。第一部分是嘉庚像,运用了航拍。第二部分是航拍飞机多视角去拍。而三部分是顶拍的旋转画面,随着镜头的旋转去做蒙太奇的效果,第四部分是晚会的表演嘉宾,四位已经毕业的校友,想让他们做四个部分的接场画面。

您怎么构思拍摄角度和剪辑方法来完成这次视频的?有没有设想与现实不符的情况?都是怎么解决的?

应该还好。摄制团队与我都合作过多次,我尽量多取画面交给剪辑。

与团队合作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事情么?

哈哈哈哈,其实拍片都挺苦的,我作为导演与制片,我个人比较喜欢吃吃喝喝,聚集大家聚餐。

可以谈谈你在团队合作和领导方面的经验么?你是如何与团队合作并管理团队的?

其实还好,只要与摄影师好好沟通,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22广电作为助理也很积极,每次都把方案与拍摄计划发到工作群里。有一天同时有六个组需要拍,摄制团队就分为两个组,有经验的摄影师带队,加上同学们的帮助就比较顺利。

听说您以前是学习数学的,那您怎么走上影视制作的道路的?过往生活中有没有发生特别深刻的让您坚定选择这条道路或者是让您更加喜欢影视制作的事情?

我1994年本科毕业,进入厦大,是厦大校园网的第一年。我就开始上网,了解网络。我虽然是学习数学,但是电脑设备贯穿了我的四年,毕业后,我就去厦大新闻系当技术员,1998年由香港教育基金会投了一批设备,与厦大新闻系共建新闻中心与校电视台,我也参加新闻制作的内容。到了2002年,香港浸会大学的电视电影系主任到厦大新闻系来宣讲硕士课程,我有这个机会就去了,就正式转到电影电视系进行学习。我个人是比较好玩的,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电影电视可以使人接触更多新鲜的事,在拍片的时候也能接触到平时接触不到的人。这是让我坚持走在这条道路的最大动力。

您在行业发展上有没有个人观点或愿景,能与大家分享?

我个人认为拍片的能力需要经验的累积,看很多片子不如拍很多片子,要善于总结。此外,我未来打算带队自驾去新疆,这是我到了一个阶段突然产生的想法。想来我在嘉庚已经从教17年了,还有十年就要退休。所以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我这辈子应该留一些自己的东西。我打算在退休后要有自己的作品,不只是拍一些商业片,就想通过旅行来思考人生。因为现在的毕业生会有很多出路,从事电影创作有些难,上千个毕业生不超过三个进入电影圈,进入传统电视台的也越来越少,差不多三分之一进入传媒行业,相反选择新媒体和自媒体创作比较多。所以我去新疆想再开一个视频号,进行旅拍。这一次的目的是走一条路,拍一部片子。这一段旅途我大概会规划个五年,主题是穿越千年的对话,重走丝绸之路,用镜头记录我的足迹,我的赤诚,世界的美好。

记者小队采访方志鑫老师合影留念

(从左至右分别为邢蔓钰、朱嘉嘉、方志鑫老师、唐佳硕)

采访:朱嘉嘉

摄像:唐佳硕

撰写:唐佳硕

编辑:邢蔓钰

指导老师:林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