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晓明:寻找一节理想的科学课 | 荐读

 昵称31913685 2024-01-05 发布于海南
图片

寻找一节理想的科学课

“寻找一节理想的科学课”这个题目是受到了章鼎儿老师在桂馨第一届科学教育支持计划大会上发言的启示。一节理想的科学课,几乎可以视为桂馨科学教育的一个象征,这背后包含章鼎儿老师等一大批科学老师、一大批桂馨人孜孜不倦的公益精神

——李晓明 

作者简介:李晓明,原科学新媒体《知识分子》/《赛先生》内容总监。本文为李晓明先生在桂馨15周年年会上做的主题分享内容节选,授权在此发布以飨读者。

2023科学教育支持计划大会·章鼎儿老师发言片段

听了章鼎儿老师的报告,我反思了一下:我20年的职业生涯可以简要描述为三个阶段: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社交媒体。主要在干一件事,报道科学家们做了哪些科学进展。我今天的职业反思不涉及新闻部分,主要谈其中科普的部分。我有两个反思:一是科普不能再这么干了,这个词本身不言自明的权威视角就很不科学,尤其知识性的讲座、报告和文章,得到政策的鼓励,或者受到流量的蛊惑,铺天盖地,但实际上大多数就是自娱自乐,尤其在今天碎片化的时代,效果有限,价值有限;因为体系化、结构化的知识的获得需要长期持续的深入学习才能获得。二是大多数成年人没救了,因为思维固化,认知固化了。

我对职业生涯反思的结果归结为科学教育,也就是表述为一个理想:青少年科学教育才是未来希望。

图片

李晓明先生在桂馨15周年年会上作主题分享

科普的本质和真正归宿就是教育。这一段时间我思考最多的,一是科普内容沉淀价值再开发;二是学术资源,尤其是前沿进展如何惠及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科学家们是怎么做出创新工作的,是如何发现新的知识、推进人类认知前沿的。我们的中小学生和他们的隔膜太多太多了。

尤其是我们看到国家每年投入2000亿元支持科学家们拓展新知,中国科学家发了全世界数量第一的论文,还每年投入近200亿元做科普,当然7成以上花在了各种活动和场馆建设上了,从前沿研究发掘出来的内容价值非常有限,更别说其中有多少能触及到我们的青少年。这太浪费太可惜了!

科学家替代不了科学老师的作用。

我和桂馨接触时间不长,但有些缘分早就埋下了。我和樊英老师微信好友好几年了,我总在默默关注和点赞桂馨的科学课项目。因缘际会,2023年5月有了实际的接触,除了参加杭州举办的科学教育支持计划大会,我还去了青海湟中科学夏令营,以及鲁沙尔、班沙尔的两所小学,浙江缙云县的培训师培训项目,先后访谈了十几位老师。那种脚踏实地、可触摸可感知的一线公益项目的经历,让我深入了解了一群人的科学教育理想。

图片

2023年暑期青海湟中桂馨科学夏令营,李晓明先生与当地老师交流

桂馨公益团队是业内公认的专业水准,甚至摸索实践出来的教育公益的县域模式,成为现象级的典范。这是我接触到的桂馨公益人:发起人康典重拾上山下乡时锻炼的技能,深入到项目一线为团队的年轻人做饭;理事长石平先生双手端持相机站在很高的梯子上,只为了拍全一点孩子们的巨幅画作;15 年“工龄”的志愿者李岚老师遭遇车祸后继续干公益,笑谈自己从此获得了新生;秘书长樊英老师和工作团队,还有捐赠人,个个都深入一线,双脚粘泥。各种艰辛,不一而足。他们特别专业和敬业,在一线的实践中不断解决新问题。另外,我感受很强烈,樊老师眼中有事,心中有人,行动力超级强大,她和团队跟项目在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以及科学老师们都非常熟悉,合作无间。但是他们却异常的低调,朴实无华,真实又诚恳。

桂馨15年,也凝聚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老师。从老一辈的刘沛生、姜允珍、章鼎儿、路培琦、李子平等著名特级教师,到中新生代涌现出的更多的名师、特级,他们都是科学教育领域专业的领头人,他们倡导和实践教育内涵丰富的科学探究课,他们专业、敬业、富有奉献精神和批判精神,可敬,又可爱,和桂馨团队配合的怎么那么好!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桂馨的事儿就当自己的事,科学教育的事就是自己的事,有不同看法当面吵个明白,这种富有科学批判理性和建设性的文化氛围真的太好了!他们每年挤出宝贵的时间奔走在中西部的乡村学校传帮带,心甘情愿乐此不疲,这些是桂馨弥足珍贵的宝藏。

章鼎儿老师说上好一节科学课挑战非常大,我一度很困惑,这么困难的事情怎么就吸引了全国这么多科学老师凝心聚力、互助自助、迎难而上呢?我想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上好一节科学课,促进中国的科学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从而去影响成千上万的青少年。我们的老师们有教育者的使命感,有呵护生命成长的爱与奉献的精神。

刚刚谈到的两拨人,其实也是一拨人,都是公益人,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为的是同一个事业。大家怀揣同一个梦想:上好一节科学课,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它就是桂馨科学教育理想的一个象征。

章老师在杭州科学教育支持计划大会上把科学教育的困难和挑战都很具体地点到了,很多问题一针见血,恰恰就是未来大家共同努力和进步的方向。这也是老一辈科学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身上体现出来的专业精神,我理解这也是科学教育本身内在的一种精神:总是在创新,总是不满意。也许没有最好的科学课,但一定会有越来越好的科学课。

最后我还想谈谈桂馨的科学教育培养了什么样的人。

2001年李政道先生在人民大会堂作报告片段(视频源于网络)

李政道在40年代跟随著名物理学家费米读研究生,那时候他20岁出头,费米每星期都花半天时间跟他讨论。有一次就问李政道,知不知道太阳内部的温度是多少,李政道说大概一千万度,费米问你怎么知道的?李政道说是文献上看到的。费米追问,那你算过吗?李政道老老实实说自己没算过,费米说那不行,你一定要自己算。你不能这样子接受人家的结论。李政道说计算太复杂,因为是一个核反应过程,涉及到温度的18次方,做起来相当麻烦。费米说我们来想个办法,你做一个玩具弄一个算尺,帮你解决计算问题,接着费米和李政道一起花了两天时间做好了一个巨大的计算尺,通过它李政道用了两个小时就独立计算出来太阳的内部温度。需要说的是,这个计算和费米、李政道各自在做的课题没有一点关系,费米就是用这件事让李政道明白,你不要接受别人的理论,而不去自己做实验,并且必须想新的方法来做,也启发了李政道研究解决问题的兴趣。李政道说,这是老师以身作则,脚踏实地,想尽办法,克服困难的榜样力量,这对他一生受益,是非常深的。李政道最后得到一个看法:培养科学创新人才,必须要有好的导师,跟一段密切的师生共同研究的过程。需要人和人陪伴,一年两年长期就把人的精神给改变了。

这不就是我在桂馨看到的科学教育公益项目遵循的规律和实践的过程吗?我听阮翔老师讲热胀冷缩实验观察,听章鼎儿老师讲白醋和小苏打混合的实验探究,听刘晋斌老师讲消除课堂教学中老师的中心地位,让孩子们自由平等自主开展探究,不也是类似的味道吗?所以说,我们的科学老师太重要了。

我之前和樊老师交流的时候,说老师们磨课怎么需要那么多时间,我们的教师培训需要三年一个周期,东部老师去西部培训,西部老师再去东部交流,东部老师又回到西部大家一起做夏令营,怎么样让效率提高点?把桂馨做得这么好的项目尽快让更多地区的更多老师受益。现在看,我有点自以为是了。深入了解后,我反而希望桂馨就这样慢慢做挺好的,孩子们也不是一天就长大的,啥事都急吼吼的干什么?

最后,桂馨培养了什么样的人?

我相信,桂馨的科学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必定是可以打败大模型的人。因为他们从小就培养出了自主探究学习、发现新知识和构建认知逻辑的能力。我还相信,桂馨的科学教育滋养的,必然不会是工具人,他们是善于独立思考,总是不断创新,并且富有爱和奉献精神的人。

15年,桂馨已经影响了超过几百万的孩子,我相信桂馨未来还将影响百万千万人。

他们,就是中国的未来需要的人。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