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优秀的作品是怎么产生的?数量决定质量

 新用户7668ogXv 2024-01-05 发布于陕西

       好的作品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优秀作品的产生,其实并不随机。只要你一直创作,大概率都能产生优秀的作品。

      这句像似鸡汤的话,无非是告诉你,坚持就是胜利。但是,它背后有两个证据:

      一、我们看到的只是放弃者偏差。
      我们为什么觉得创作杰作是一件很难的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总有人告诉你说,谁谁谁坚持了一辈子,你看,不也没搞出什么名堂吗?但是,根据普约的调查,不管是绘画、文学还是技术研究,真正坚持一辈子且没有任何杰出作品的人,是极少数。

      绝大多数人之所以没有厉害的作品,主要是因为他们自己放弃了。没错,在搞创作这件事上,多数人的状态都是,尝试一把,顶多两三回,失败之后就早早放弃了。
      这些人既没留下名字,也没留下作品。但是,他们的比重特别大。这就给人造成一个错觉,觉得好多人努力一辈子,都没有好作品。
      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努力很久,而是试了几次就放弃了。这就是所谓的放弃者偏差。多数人并没有坚持到最后。

      二、优秀的作品往往都出现在职业生涯的后三分之一。

      比如,莎士比亚,他至少写了38部戏剧和150多首短、长诗 。但是前几部就不如他后来的作品,像《亨利六世》《错误的喜剧》或者《失乐园》,很多人都没听说过。但像《奥赛罗》《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这些可都是他创作的后三分之一。

      所以呢,好的作品:一是要坚持到最后。二是作品的数量。
      数量才是基础,很多时候结果不尽如人意,本质上还是因为数量不够。

      很多看起来很难的质量问题,本质上都是数量问题。
      比如:很多人觉得投资太难,可能就是因为经历和吃亏太少,经过两三个周期,低成本地犯完一百个错误,很多问题就能想明白。

      再比如:一般人觉得微博没什么用,很有可能就是因为粉丝数不够,无法产生有趣的信息交换。

      质量从哪来?它很大程度上,是从数量中来。

      当我们在未来一年,觉得卷不动想放弃的时候,能想起上面二点:一是多数人并没有坚持到最后;二是多数伟大的作品都出现在职业生涯的后半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