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学者发现:地核正在震颤,可能改变地球磁场!影响人类吗?

 艾牛科普君 2024-01-05 发布于福建

人类虽然已经可以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可以精确预测出太阳系内各大行星未来几年的运行轨迹,但我们对自己脚下的大地了解的并不多,对于地震的预测基本无能为力,对地球深处的秘密知之甚少。

据武汉大学的学者此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称,中国研究人员发现地球的内陆核正在震颤,且会以大约8.5 年为周期,围绕着地球的自转轴摇摆,并表示这种摇摆最终可能会使得地球的磁场发生改变。

科学家根据地震波的数据对地球内部的结构进行了研究,科学家发现地球内部主要可以分为三大圈层,从外到内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从厚度上来看,地壳就犹如鸡蛋壳那样薄,平均厚度大约17公里;地幔的平均厚度大约2900公里;地核的平均厚度大约3450公里。

从地球表面往地心深处前进大约2900公里,我们就能够抵达地核,地核又可以分为内陆核和外地核两部分。内陆核是固态的,而外地核则是液态的。

地球不仅会绕着太阳公转,本身还会自转,相信这一点大家都知道。昼夜变化就与地球自转有关。然而,地球的自转并不完全规律,例如地球的自转轴相对于极轴会发生章动和进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地球并不是一个刚体,不仅存在分层结构,各个区域的物质密度分布也不均匀,并且地球自转还会受到太阳、月球、木星等其他天体引力的影响。

地核主要就是铁、镍等元素构成的,并且密度还很大,因此地核与地球其他部分相比更重些。地震波测得的结果显示,地核的质量占地球总质量的33%;而中微子探测法测得的结果,则显示地核的质量占地球总质量的45%。

过去研究人员就发现,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地壳的运动,每隔 8.5 年就会发生细微的偏移。对于这种现象,研究人员推测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地壳的细微偏移可能与地球内核的震颤有关。在测量了全球不同经纬度地区一天长度的细微变化之后,这一推测被进一步证实。

外地核是液态的,内陆核是固态的,那地核的震颤必然发生在内陆核。对于内陆核震颤的原因,研究人员根据相关数据推测这可能与内陆核和地幔的自转轴之间存在大约 0.17 度的夹角有关,而在过去科学家们通常认为内陆核和地幔的自转轴是重合的。

至于内陆核和地幔的自转轴之间为什么会存在0.17度的夹角,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与内陆核西北半球的密度相较于其他部分更高有关。而对于内陆核震颤的根本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那为什么科学家认为这种摇摆可能会使地球的磁场发生改变呢?这种变化会影响人类吗?

地球磁场的来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还没有定论。但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地球内部的磁场主要来源于地核,其中铁磁流体的运动与地球的自转和地球内部的热对流等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地球内部的铁、镍元素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环境下形成熔融态的铁磁流体,它们的流动和旋转便会产生磁场,而熔融状态的铁磁流体主要就分布在外地核。

理论上来讲,如果地球内陆核发生震颤,长期来看确实有可能改变地球磁场,使之发生周期性变化。当然这些目前还只是猜测。

不过,地球内陆核震颤这种现象应该由来已久,已经存在了数十亿年,只不过现在才被科学家发现,因此就算会影响地球磁场,这种影响幅度也是极小的,并不会对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产生危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