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东坡:一首诗写透世人的迷茫,后2句尤为经典

 新用户65161022 2024-01-06 发布于安徽

围一炉烟火,捧一卷诗书

苏东坡:一首诗写透世人的迷茫,后2句尤为经典

0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围城,自己出不去,别人进不来。

烦恼不断,容易被他人同化价值观,是因为圈子太小。

视野决定格局,有时候只要往前跨一步,就会为现在的迷茫感到不值。

真正聪慧的人,总是让自己置身事外,成为生活的编剧,而不是圈子里的演员。

围城局限了很多人的脚步,自己不愿出去,是因为贪恋虚假的安逸;不让别人进来,怕打破现在的稳定。

可这种安逸和稳定并不牢靠,仅仅是自己幻化出的假象,经不起敲打。

因此今天我们读一首苏东坡的诗。

苏东坡:一首诗写透世人的迷茫,后2句尤为经典

02.

公元1079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他在那里度过了漫长的四年。

身为谪官,苏东坡连自由也被限制,更没有官舍可居,当然,也没有俸禄可拿。

因此,苏东坡只得自己耕种,亲自去江中捕鱼才能维持生活。

但磨难会带给人思考,曾经“天之骄子”的他恃才傲物,经历了生死考验后,突然看透了人生,就像他在《定风波》中所写的一样: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084年,苏东坡收到朝廷的调令,平迁汝州,虽然没有升官,但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可就在赴任的途中,苏东坡痛失与爱妾朝云所生的幼子,一时悲痛,故上表请求罢官,暂时闲隐常州。

于是,苏东坡去江西看望了自己的弟弟苏辙,又同好友一起游览了庐山,因此写了一首诗,正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首。

苏东坡:一首诗写透世人的迷茫,后2句尤为经典

03.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过九江时,苏东坡遇见了好友参寥,两个人同游庐山。苏东坡感念这些年的经历,遂写下了这首诗以寄怀。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痛失爱子又罢官后,苏东坡不但看望了苏辙,还刻意去看望了王安石,当初“乌台诗案”爆发时,正是王安石给宋神宗上表替他求情,苏东坡才被赦免。

原本两个人是死对头,所以此番相见,苏东坡与王安石一笑泯恩仇,而且苏东坡还买了一块地,和王安石约好了一起养老。

可见,此时的苏东坡心境早已通透无比,所以能写出这样的诗。

苏东坡:一首诗写透世人的迷茫,后2句尤为经典

04.

诗文大意可解为:

远望庐山,每个角度都有不同的风景,侧看峰峦耸立,迎面看山谷重重。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看不清庐山的全貌,那是因为我身在庐山之中。

苏东坡这首诗写得很朴素,几近于白描,但却充满了禅理。越是简单,往往越有冲击力。

庐山之景奇峻,各个角度都有自己的风采,但诗人身在山中,无法窥得全貌。

苏东坡被贬前曾在朝为官,身在朝堂之内,自然也无法看清朝局,贬黄州以后,苏东坡远离了那些纷争,才将之前的种种看个清楚。

这就是我们在文章开头所说的“圈子文化”,当你身在小圈子内,人生观和价值观往往被身边的人所定义,只有跳出围城,才能看透那些让你困惑和迷茫的东西。

我们局限自己的,往往是自己的视野,能看多远多高,决定了自己的上限。

所以,一个人若想突破自己,不被世俗所羁绊,就要时刻把自己当成局外人,窥一斑而知全豹,一叶落知天下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