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破思维定势

 梁锦仪kpgdnnfx 2024-01-06 发布于广东

《智者的心语》

——拉马虚语录选读

摘录:无有

(连载35)

 

意识、完整的头脑或知觉,所指代的只是概念,但这作为我们的实相之象征,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的实相,是我们唯一可能的真相(或本质),没有必要由任何人来为任何人“指出”。由于丝毫不触及客体性,实相只能被真正感知为“大我”,一直都是所有被认知客体的主体。

马哈拉吉说的“我”的意思是具有主体性的本体“大我”,然而,大多数听者会将马哈拉吉的“我”理解为他们头脑中的“小我”,理解为他们使用第一人称单数时所指代的“我”。当“大我”变成客体,也就是与现象体认同的时候,身份认同就发生了:伴随着错误的辩证进程,主格的“大我”变成了宾格的“小我”。

 

在所有的情况下,“大我”都只能是主体。现在,马哈拉吉的话“我必定已经存在,无论发生了什么”,其中的观点应该很清楚了。在现象界,无论“发生”了什么,“大我”都是其内在所固有的,但没有“我”在“做”任何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哈拉吉常常说:“我不存在,但这个表相宇宙就是我自己。”

表面上的运作,即我们所称的“生活”,是所发生的一种运作,是意识中的运动,发生在被称为时空的媒介中。

正如马哈拉吉时不时说的,一直都是我在看,但无法看见我的“看”本身;一直都是我在听,但无法听到我的“听”本身;我品尝,但无法尝到我的“品尝”本身;我嗅闻,但无法闻到我的“嗅闻”本身;我触摸,但无法感受到我的“触摸”本身。对于这运作的任何部分的“认知”,我也无法认知“认知”本身。

我们只能觉知,而不知道觉知。

意识正在寻找的自身源头,就是它自己。寻找一直在进行,直到领悟到,意识就是“大我”之觉知,它不可能知道它自己,因为觉知知道,它没有可知的自我。大我,分裂为认知主体与被认知的客体,它认知着一切可认知的概念化事物,除了认知者本身。认知者无法被认知,因为它不是事物;它不是事物,因为它是不可想像的。

我是“不可想像的源头”(这就是我们的全部实相),是完全无法想像的;对于我的本质无法想像,不仅仅是相互关联的对立面“想像”和“不想像”——这种不可想像性应该会揭示:所求,即求道者和求道本身。

一旦终极客体的影子消失,找不到任何感官可感知的东西时,剩下的就是我的实相(也是你的实相)。当时空暂停,整个现象化宇宙就停止显现,剩下的全部就是基底、本体、源头,就是当时空概念化地存在时,那感知宇宙消失者——持续进行概念化寻找的概念化客体,本体“大我”,纯粹的主体,不知觉知的觉知

 

全部的问题在于,整个现象化宇宙是意识中的表相,离开意识,它就不具有任何独立的实质性。而意识——在其中,我们共同作为表相宇宙的一部分而显现——就是我们的实相,我们的全部。此外,当下的意识本身不是任何事物,将之客体化,并在头脑——意识的内容——中制造它的意像,实际上意味着,制造一个关于“那”的意像,而“那”本身制造了现象化宇宙这个意像,而且我们本身就是这个表相宇宙的一部分。你难道没有看到整件事的荒谬性吗?这种荒谬性会让它永远无法被理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尼萨迦达塔·马哈拉吉有时候会说,理解它是不可能的——你怎么可能理解“理解”本身呢?而这个“理解”正是我们的实相。

整个关键在于,“我们”并非不同于“意识”,因此,我们不可能“理解”它;而且,“我们”也不可能“整合”入其中,因为我们从来就没有与它分离过。那么,简而言之,只要从相对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我们就永远无法理解意识是什么。

 

问题中固有的僵局,表示问题本身是个误解。对问题本身的理解,提供了答案。

 

我们所认为的出于我们意志的行为完全是徒劳。我们思考的角度是,做某些事或不去做某些事——带着这样的目的:接下来的某件事可能会发生或不发生。这种视角是基于这个误解:未来取决于我们今天的意志及行动。正是这个关于自主性的错误前提,以及惩罚或奖励——作为自由意志的伦理基础——造成了我们所谓的“束缚”之枷锁。

我们,仅仅作为现象化客体,意识中的表相,可能拥有任何态度吗——无论是有目的性的,还是听天由命?如果我们不加判断或偏见地审视过去事件的全貌,我们难道不会得出这样一个不可避免的结论吗?即:这些事件全都具有明显的不可避免性。我们难道不会得出这样一个不可避免的结论吗?即:我们当时所认为的、已经施加的自由意志,是一个误解,它只是带来了一种虚假的成就感或虚假的挫败感,而感觉仅仅取决于事件是否“可接受”。

 

就本体而言,一百年前的我们——现在的我们,以及一直以来的我们——与过去和未来完全无关。就现象而言,对于真实立场的领悟,会大大地减弱涉及未来事件的恐惧或焦虑,带来一种合作的态度,使我们自己与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保持一致。

我们的思维方式已经具有了惯性。抛弃错误的观察方向——马哈拉吉的突然震撼是一个很大的帮助——打破了造成所谓束缚的思维定势(或受制约的思考方式)。返回未来,让我们放弃概念化,清晰地领悟到,从虚幻个人的角度,问题永远不会停止,但从运作整体(我们的实相)的角度,问题永远不可能出现。

根据我们的惯性思维,我们会认为,我们输了钱是因为我们下了一场赌注。我们甚至不会考虑这种可能性,即:下注和结果(无论是输还是赢),可能是一个单一的事件,因此可以认为:只是因为必须要赢(或输),所以才下了注。通常的体验是这样的:比如说,无论为了什么理由,一个人一时冲动,做了一笔投资,我们对投资结果的反应是,根据我们的“判断”,如果投资富有成效,我们会很感激,反之则很沮丧。但是,一般我们都把投资看作起因,把获利或损失看作结果,我们通常不会认为这种看待相关事件的方式是错误的。我们的惯性思维方式是基于自由意志的虚幻概念,这个概念似乎迫使我们把一件事分解为因和果。

 

--- TBC ---

感谢随缘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