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语呢喃】听 | 登梵净山 (作者/佳易 杨 莉 )

 成平 2024-01-07 发布于美国
 图片
 图片
图片

点击上方音频即可收听

图片

登梵净山

文/佳易 杨 莉

    我们计划去梵净山,出发前,没有从网上抢购到从东门进梵净山景区的门票。队员们一番讨论后,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想法,还是按计划出发了。也是,反正都是自驾游,开到哪儿算哪儿,风景在眼里,旅游在过程嘛。路上,“团长”夫人一直在电话联系她认识的导游界的熟人,看能不能有其它的渠道进到景区。才到昭通,就有了准信:我们可以从西门进入。但是,和东门进入有太大的区别,就是没有索道帮助上山,大家得步行十多公里山路才行。没事都喜欢走路锻炼的我们,一听就笑了——这样更好!

    前几天的旅行顺利得如丝一般润滑。这真的得归功于“团长”一家和负责后勤的小魏、小包。我们恣意赏景之时,后勤团队已经通过微信安排好了我们的吃住。每到一处,都有一种归家的感觉。几天之后,到得梵净山景区西门附近的一家宾馆时,这种感觉越发炽烈。

    宾馆在山腰。楼房外观并不豪华,却也还高大。在山腰处居然开辟出了一块很宽很宽的场地修作停车场。看来,从西门进景区的游人也还是不算少的。宾馆主人就是当地人,热情地将我们迎进门。

    宾馆很干净,很实用。打开后窗,是一片葱郁的树林,深吸一口气,神清气爽。饭菜也极为丰富、可口。

    饭后,团里的小顾操着他自以为哪里的人都能听懂的“川普话”向主人打听上梵净山的一些事宜。

   “就从那个挞挞那点去搭车哇?”

   “不怕得,我们小时候都是山里娃,这点子山,咋个着(音:zh-áo)得住我们巴哦?我们几哈子就巴上去(音:k-èi)了!”

   主人眼里闪着疑惑,不知道怎样来回应小顾。只好善意地再三提醒,明天要早点出发,赶上七点的景区转运车,走三个多小时的山路,游览后要原路返回来开车,再开七十多公里到东门去接乘索道下山的伙伴。索道到点停运,切记切记!

    小顾倒是听得很明白,大声用自以为很标准的“普通话”说:“福累(四川话:“谢谢”的意思)你了!太福累你了!”主人更迷糊了。我在旁边差点咬破了嘴唇。

    大家六点起床,洗漱完毕,将行李放进车厢。吃完主人做好的鸡蛋面,轻装出发了。步行一两分钟就到了景区公交转运站。在转运站,一个中年女子来兜售雨衣。我们看了天气预报,梵净山有雨。我们有伞,不想买。女人说:“穿上雨衣方便些,不骗你们的。梵净山上十天里九天都会下雨的。”小包说:“买上吧。”一人一件,买上了。

    我们团队人多,按序乘车,队伍被分乘到了两辆车上。女司机轻车熟路,一路蜿蜒,车速不见得有好慢。六七公里的车程,十几分钟就到了。我家,老颜家和老杨坐上的是后一辆车,到转运终点,前一车的伙伴已经开始上山。我们电话联系着,他们说边走边等我们。我们说,不用等,山上去会合。

图片

    登山,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一个劲儿地只直上。山路是经过人工修葺的,在密密的树林里逶迤蜿蜒。有石级,有护栏,有的地段还是铺的木板,很安全。山路间或上坡,间或平缓,有时也来上一小段下坡,再上坡,再平缓,再下坡。上坡后刚感觉需要停下休息一阵,脚下已是一段平路,恰到好处地将脚力调整了过来,游人便不必停下脚步了。细微之处确实能感受得到设计者的贴心。更美妙的是沿路的景致,真的是美不胜收。枫树、杉树、松树互相融合。还有很多叫不出名,见也没见过的古树,参差挺拔,浓墨重彩,披云挂雾地就呈现在你眼前。我们不时停下拍照片。多数是拍景,感觉人一入镜框,就破坏了它的原生态一般,有点舍不得。

    清晨的山路上有些湿。路旁石头、树干都巴满苔藓。这段路是悬空的一段木桥。看桥外,桥下的一片苍绿,我们的喉咙痒了起来。五音不全的老颜和老李抑制不住自己,干脆对着远山来一嗓子呼喊。他们完全没有了在喧嚣生活中的瞻前顾后,打开胸腔,挺直颈项,张大嘴巴,绵绵长长地发出了“啊——哦——嚯——”的长啸。居然,前方、后方的远处也隐隐传过其他人的应和之声。几人相视而乐,老顽童一般这样着玩了好几个回合,才继续前行。

    渐入密林腹地。树木更是名目繁多。有的树种绝为少见,管理局特意制作了介绍标牌。我们不懂,只驻足大致浏览。真正让我们肃然的是,红军战士曾在这片树林里为保存革命力量辗转战斗,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好长一段路,我们不再嘻哈打笑,只默默地前行。我心里满怀着对革命前辈的崇敬之情,深情地唱起来:“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归。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老颜、老邹也跟着唱起来。密林里弥漫着满满的回忆。

    经过了近三个小时的行走,我们转过一个山口。远处的山顶让我们陡然兴奋起来——那不就是图片上看到的梵净山了吗?一柱朝天,突兀耸立。我们互相催促着加快了脚步。前面的同伴电话联系我们,他们已经到梵净山脚下了。看来,我们前几个小时都只是徜徉在登梵净山的前奏里,真正的登山,才刚刚来临。

    在我们加快脚步往梦寐以求的梵净山景点赶的同时,天,不经我们同意突然下起了大雨。这雨,没有预热,一下就大。老天爷像患上了更年期综合征一般,一触就怒。豆大的雨点含着怒气似的铺天盖地砸向地面。我们仓惶地翻出雨衣,连背包一起将身体裹进去。看来卖雨衣的女人真挺实诚的。不过,这雨的确是大啊!即使穿上雨衣,打上伞,分分钟,裤腿全湿,鞋子灌满了雨水。刚才还热忱满怀的我们,一下子从头冷到了脚。

图片

    梵净山景点脚下的登山入口围满了游人。到处是红黄蓝的雨衣、雨伞。赶到近前的我们不禁倒吸一口凉气。透过雨帘,看到前面已经开始登山的游人一个挨着一个滞留在山路上,往上不能动,往下也动不了,长长的队伍像一条浸湿了的五颜六色的带子斜挂在山上。山门外等待进入的游人依然在暴雨中抓紧进行扫码登记,等待景区工作人员放行。

    我们笨拙地掏出手机扫场所码,一看,排序已经是一千多号了。老颜一家和老杨斩钉截铁地打了“退堂鼓”,说,安全是第一位的,看到了就行,不用冒险登山。我们退到了山脚下的寺庙里。寺庙有好几进,哪里都挤满了避雨的游人。我佛慈悲,特殊情况下,住持也并没有责怪那些手里拿着烤肠、油饼狂吃海塞充饥避雨的游客。

    我们很规矩,没有买油炸一类的食品带进寺庙。在寺庙的遮雨棚下联系上了另一组同伴,他们也被困在了另一处景点——“飞来石”。不过,大家的声音里却听不出沮丧的情绪,反倒都在乐呵呵地嚷:“雨中的梵净山,壮观得很啰!”

    缓过劲来的老李开始游说我们:“来都来了,怕还是登上梵净山顶去看看哦!”老杨冻得嘴唇发紫,哆嗦着拒绝:“我腿脚不利索,我是不去了!”老邹很会照顾人,说:“我留下陪老杨。”老颜是老邹的“跟屁虫”,附和说:“不上去了,我留下来陪她们俩。”老李瓜兮兮地看向我。我知道他是个“不到黄河心不甘”的人。千里迢迢地赶过来,就为了目睹梵净山的真身。一场大雨就终止了这种热望,无功而返,留下遗憾,是蛮可惜的!我心里一下子升起一股为了他可以“两肋插刀”的冲动,说:“我陪你登上去!”

   实际上,心有不甘的大有人在。从东门乘坐索道上山的人也越来越多。大家都抱定一种想法:离“取到真经”就只一步之遥,岂能前功尽弃?折戟在暴雨中的梵净山脚,对不起自己凌晨起来网上抢票,对不起千里之外的计划运筹。这也许是上天刻意赐给我们的梵净山的鲜有人见的风景,无缘之人还看不到呢!一跺脚,上!

    我们的另一组人也从“飞来石”换景到了这里。一碰头,除了那抢票都要小魏代劳的老何一家,其他人都意志坚定地要冒雨登上梵净山顶。几个留守山下的同伴叮嘱我们说:“千万注意安全!我们等你们回来。”恍惚间,居然有一种壮士出征的悲怆之感。

    雨似乎小了一些。管理人员犹豫了一阵,还是又放行了。我和老李先扫的码,按序先进了景点入口,和同伴们又分开了。

图片

    进入以后,几乎就是身不由己了。上山的路是一条单行道,一米来宽,有的地方更窄。虽是石级,有的地段随山石凹凸,也不平整。好在边上有护栏,感觉还是很安全的。我们滞留在半山腰,每上升一级台阶,就要等上四五分钟。我猜测前面已经登顶的人应该不会着急下山,他们也许正在摆出各种姿势拍照留念,以不负今天付出的艰辛。换作我,也一定会那样耽搁的。所以,等待时,我倒也并不心怀激愤。等就等吧!既来之则安之。我和老李也成了刚才在远处看到的半山腰上的那一挂彩带里的一抹蓝,一抹黄。我们不能浪费了这样的际遇,开始拿出手机拍摄对面的雨雾和时隐时现的山峰。山上拍山景,近得似乎可以伸手就撩到山的面纱。云雾翻卷,走得很快,就如摄影记者特意做过速进的画面。这种画面在平地是很难看到的。我们也拍摄山门处那一堆堆蓝色和黄色,因为那几个好伙伴说他们在那里看着我们登山。我猜,他们也在远拍我们这抹蓝,这抹黄。

   “咔——嚓嚓——”一阵雷鸣,“咔嚓嚓——”又一阵雷鸣。在山上似乎离天空更近。这雷的震慑就愈发强烈。我有些害怕起来。突然想起,打雷时不要打伞,以防被雷电击中。我问身后的老李,要不要把雨伞收起来。我前面的小伙子回过头来,纯正的普通话里透着一股镇静和温暖:“不要紧的,我们都是善良的人!”听着这逻辑不通的话,我们就近的几个人都笑了起来。

    雨骤然间又大了起来。石级上的水流起码两三寸高,耳朵里只有哗哗哗哗的声响。天漏了!梵净山正在那漏洞下面!我们通体湿透,听前面管理人员喊话,下面已经停止进入,我们是最后准入的一批了。所谓准入,实际就是只能往上攀了。后退的路已经无法疏通,因为那边返回道上也是人满为患。向上,是我们唯一的选择。我真的担心梵净山被这雷雨淋垮,那我们全体就呜呼哀哉了!

图片

    前面是一线笔陡的缝隙,只有一人肩宽,雨水从垂直的石级直扑而下,必须用双手拉紧两边的铁链才能攀爬。前面的小伙子回头叮嘱我:“阿姨,把伞收起来,双手拉紧,脚下踩实,小心点哦!”我大声答应,又回头传话给后面的老李,老李又回传后面的人。我们就像一根绳上的蚂蚱!我们就是一根绳上的蚂蚱!

    很感激修这登山路径的前辈,固定铁链的技术很过硬;很感激上天赋予梵净山的石质,倾盆大雨之下依然坚挺结实。历尽千辛万苦,我们终于爬山了梵净山的顶!山顶并不宽广,这,我们猜也猜得到。但它的险,却是我们亲身体验到的了。雨中,看不清楚梵净山的真面目,它周遭的景致也一片混沌。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得出它周边的千山万壑,在晴空朗照下,一定是层峦叠嶂,苍翠磅礴。因为它的确是很高,很高!

    伙伴们全部登顶了!这是一次无法预订的旅行。我们在顶上笑啊,蹦啊,踩着雨水狂欢。我们已经是一支平均年龄超过五十岁的老年旅游团。顺着雨水淌下来的,也许还有一种掩藏得很深很深,久违了的青春的激情与热泪!

    从顶上返回到了山门处,天突然又放晴了!登山的人还有些不适应起来。老李的黄色的雨衣衣袖已经刮破,老严索性帮他处理成一件无袖的“时装”。别说,还蛮好看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关于

作者

关于作者:

杨莉,笔名佳易。女,汉族,1969年出生。四川省宁南县华弹镇人。宁南县作家协会会员。曾是小学语文教师,现在是小学语文教研员。工作之余喜欢阅读、写作、运动。在国家白鹤滩大型水电站建设时期,一心想为即将被淹没的华弹小镇留下宝贵的文字记忆。她的以“家乡印记”为主题的系列文章先后在县办刊物《鹤舞金沙》、《中国三峡工程报》、《西部散文选刊》——“木沐读书”线上读书平台、《西昌都市报》、《学习强国》之“中华乡愁”栏目上发表。

 图片

关于

主播

主播及编辑简介:

呢喃素素,素语呢喃平台创办人,清茗阁执行总编,待人真诚,择善而交。用心感悟人生盛景,用声传递世间美好。

 · end · 

无论您漂泊到何处,这都是您的灵魂树洞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