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鼻塞声重古代有良方

 沧海一滴水8uba 2024-01-07 发布于河北

搜集整理,部分简化后转载古代有明确出处,疗效可靠的治疗鼻塞的方剂。内容比较多,比较长,供有需要的订阅用户收存查阅,参考。

1金沸草散别名金沸草汤

处方:荆芥穗4两,旋覆花3两,前胡3两,半夏1两(洗净,姜汁浸),赤芍药1两,麻黄(去节)3两,甘草1两(炙)。  

上为末。 

主治伤寒感冒,发热恶寒,无汗恶风,肢体疼痛,鼻塞声重,咳嗽不已,痰涎不利,胸膈满闷;及外感风寒,齿浮,舌肿,牙痛。伤寒壮热,风气壅盛,头目心胸不利,妇人血风潮发,丈夫风气上攻,状如中脘有痰,令人壮热,头疼项筋紧急,时发寒热,皆类伤风,有寒气则出汗,如风盛则解利。......

注意,煎液用细绢滤过,免毛射肺,致咳嗽不已。 

出处:《博济》卷一

2败毒散

处方:人参、羌活、独活、柴胡、前胡、茯苓(去皮)、桔梗(去芦)、川芎、枳壳(去瓤,炒)、天麻、全蝎(去毒)、僵蚕(炒)、白附子(煨)、地骨皮各等分,甘草减半。  

上锉1剂。  

主治急惊风初起,发热,手足搐搦,上宫天吊,角弓反张,并一切感冒风寒,头疼发热,咳嗽喘息,鼻塞声重,及疮疹欲出发搐。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出处:《回春》卷七

3三拗汤  

处方:甘草(不炙)、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各等分。

上药研为粗末。  

主治疏风宣肺,止咳平喘。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或头痛目眩,咳嗽多痰,胸闷气促。  

用法用量,每服15克,水220毫升,加姜钱5片,同煎至160毫升,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卧,取微汗为度。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4,人参败毒散  

处方:柴胡(去芦.二钱),川芎(一钱半),前胡(去芦)、甘草(炙)、人参(去芦)、桔梗(去芦)、羌活(去苗)、独活(去苗)、茯苓(去皮)、枳壳(麸炒),各一钱。薄荷少许。  

主治:治伤寒头痛,壮热恶寒及风痰咳嗽,鼻塞重重,身体疼痛。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出处: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5,荆芥丸  

处方:荆芥360克,天麻(去苗)、附子(炮,去皮、脐)、白附子(炮)、乌药、当归(洗、焙)、川芎各30克。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30克作10丸,朱砂为衣。  

主治风邪上攻头面,眩晕痰多,咽膈不利,口目瞤动,偏正头痛;或伤风头痛,发热鼻塞声重。  

用法用量,每服1丸,食后细嚼,茶清或酒送下。  

出处:《杨氏家藏方》卷二

6,川芎丸 ,别名大川芎丸  

处方:川芎75两,龙脑75两,薄荷叶(焙干)75两,细辛(洗)5两,防风(去苗)25两,桔梗100两,甘草(爁)35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1两半,分作50丸。  

消风壅,化痰涎,利咽膈,清头目。主头痛旋运,心忪烦热,颈项紧急,肩背拘倦,肢体烦疼,皮肤瘙痒,脑昏目疼,鼻塞声重,面上游风,状如虫行。  

用法用量,大川芎丸(《法律》卷五)。  

出处:《局方》卷一

7,八风散,别名八风汤(《保婴撮要》卷二十)

处方:藿香(去土)250克,白芷、前胡(去芦)各500克,黄耆(去芦)、甘草(爁)、人参(去芦)各1千克,羌活(去芦)、防风(去芦)各1.5千克。

上药为细末。 

主治风气上攻,头目昏眩,肢体拘急烦疼,或皮肤风疮痒痛;以及寒壅不调,鼻塞声重。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入薄荷少许,同煎至21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或每服6克,腊茶水调下;小儿虚风,每服1.5克,乳香、腊茶水调下。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

8,冲和散,别名苍荆散(《医学入门》卷八)

处方:苍术1.8千克,荆芥穗900克,甘草375克。

上为粗末。  

主治外感风寒挟湿,身体沉重,肢节酸疼,项背拘急,头目不清,鼻塞声重,伸欠泪出,气壅上盛,咽渴不利,胸膈凝滞,饮食不入。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23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热服,不计时候;药滓再煎。  

出处:《百一选方》卷七

9,薄杏汤  

处方:薄荷1钱5分,荆芥2钱,广郁金2钱,杏仁3钱,防风1钱5分,桔梗1钱,前胡1钱5分,象贝2钱,桑叶2钱,炒竹茹3钱。  

主治风热咳嗽,鼻塞声重,发热头痛,脉来浮数。  

出处:《镐京直指》二集

10,杏苏饮  

处方:杏仁(炒,去皮、尖)紫苏、前胡、桔梗、枳壳(麸炒)桑皮(炒)、黄芩、甘草(生)、麦冬(去心)、浙贝母(去心)、橘红。

常规剂量,主治小儿伤风,发热憎寒,头痛有汗,嚏涕,鼻塞声重,不时咳嗽,脉浮缓者。  引用生姜,水煎服。  

出处:《医宗金鉴》卷五十三

11,疏风止嗽汤  

处方:荆芥穗4.5克,苏薄荷3克,光杏仁6克,广皮红2.4克,百部4.5克,清炙草1.8克,紫菀6克,白前4.5克。

主治重伤风,头痛身热,恶风怕冷,鼻塞声重,咳嗽清涕,痰多白滑而稀,或自汗而咳甚,或无汗而喘息,舌苔白薄而滑,甚或白滑而腻。  

水煎服。  

出处:《重订通俗伤寒论》

12,追风散  

处方:川乌(炮.去皮.脐.尖)、防风(去芦.叉)、川芎(洗)、白僵蚕(去丝.嘴.微炒)、荆芥(去梗)、石膏(煅.烂研)、甘草(炙)各一两,白附子(炮)、羌活(去芦.洗)、全蝎(去尾针.微炒)、白芷、天南星(炮)、天麻(去芦)、地龙(去土.炙)各半两,乳香(研)、草乌(炮.去皮.尖)、没药(细研)、雄黄(细研),各一分。  

上为细末。  

治年深日近,偏正头痛。又治肝脏久虚,血气衰弱,风毒之气上攻头痛,头眩目晕,心忪烦热,百节酸疼,脑昏目痛,鼻塞声重,项背拘急,皮肤瘙痒,面上游风,状若虫行,及一切头风。兼治妇人血风攻注,头目昏痛,并皆治之。常服清头目,利咽膈,消风壅,化痰涎。  

每服半钱,入好茶少许同调,食后及临睡服。  

出处:《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3,人参轻骨散  

处方:贝母(去心)、白茯苓(焙)、半夏(煮),各一两。枳壳(去瓤.炒)二两半,苍术(浸一宿)六两,人参、白术(焙)、白芷(不见火)、陈皮(去白)、秦艽、赤芍药,各二两。川芎、当归(去芦.焙)、肉桂(去粗皮)、干姜(炮),各一两半。柴胡(去芦)、麻黄(去根.节),各三两。桔梗(去芦)、甘草、厚朴,各四两(姜汁浸)。  

上为细末。  

主治解利四时伤寒,头痛壮热,项背拘急,骨节烦疼,憎寒恶风,肢体困倦,大便不调,小便赤涩,呕逆烦渴;或伤风感寒,头痛体热,鼻塞声重,咳嗽痰涎;及山岚瘴气,时行疫疠,潮热往来,及疗五劳七伤,中气滞,心腹痞闷,停痰呕逆,冷气奔冲,攻注刺痛。又治妇人血气撮痛,经候不调,并宜服之。 

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通口稍热服。身体倦怠加乌梅一个,咳嗽加枣二枚,同煎,不拘时。  

出处:《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4,荆术散,别名,冲和散  

处方:荆芥穗1两,赤芍1两,制苍术2两,甘草半两(炒)。  

上为细末。  

主治疏风顺气。主小儿一切热证,伤风伤寒,壮热咳嗽,鼻塞声重;伤风潮热,或变蒸发热;风热伤肺,鼻涕气粗;急慢惊风;自汗,盗汗;丹毒风热,眼暴赤热肿,口舌腮项热肿生疮,咽喉肿痛,重舌。  

每服1-2钱。伤风伤寒,壮热咳嗽,鼻塞声重,生姜、葱白汤送下;伤风潮热,或变蒸发热,薄荷汤送下;风热伤肺,鼻涕气粗,紫苏汤送下;暴卒急惊风热,宜疏风散调下;久病后急慢惊热,宜保婴全蝎散调下;发汗,去节麻黄汤调下;盗汗、自汗,牡蛎、浮麦汤调下;丹毒风热,煎四顺饮汤调下;眼暴赤热肿,煎羌活、黄芩、生地黄汤调下;口舌腮项热肿生疮,煎防风牛蒡子汤调下;咽喉肿痛,重舌,煎升麻、枳壳、大黄、防风、薄荷汤调下。  

出处:《永类钤方》卷二十引《集验方》

15,加味乌荆丸

处方:荆芥2两,天麻1两,附子1两,白附子1两,乌药1两,当归1两,川芎1两。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朱砂为衣。  

主治形寒伤风头痛,鼻塞声重;或老人头风宿疾,发而又感风寒;一切虚风上攻,头目咽隔不利。  

每服1丸,食后细嚼,茶送下。  

出处:《医学人门》卷七

16,加减三拗汤  

处方:麻黄(去根节)3钱(水煮,去沫,焙干),桂枝2钱,杏仁7个(去皮尖,炒黄,另研如膏),甘草(炙)1钱。  

上为粗末,入杏膏拌匀。  

主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或伤风头疼,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满气短。  

每服1钱,水6分,煎至4分,去滓温服,无时。以汗出为度。  

自汗者不宜服之。  

出处:《证治准绳·幼科》卷九

17,川芎茶调散 

处方:薄荷叶(不见火)八两,川芎、荆芥(去梗),各四两。香附子(炒)八两(别本作细辛去芦一两),防风(去芦)一两半,白芷、羌活、甘草、各二两。  

上为细末。  

主治丈夫、妇人诸风上攻,头目昏重,偏正头疼,鼻塞声重;伤风壮热,肢体烦疼,肌肉蠕动,膈热痰盛,妇人血风攻注,太阳穴疼,但是感风气,悉皆治之。  常服清头目。  

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  

出处:《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8,碧云散  

处方:薄荷3两,青黛1两,细辛5钱,川芎1两,鹅不食草1两5钱,冰片2分。  

共为细面。 

主治风热上攻引起的头痛目眩,鼻塞声重,眼红眵粘,眼睑肿胀,羞明发涩。  

《中药制剂手册》本方用法:冰片、青黛,各另研,鹅不食草等四味,共为细粉,混合。每用少许,搐入鼻内。  

出处:《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呼和浩特方)

19,洗心散  

处方:白术一两半,麻黄(和节)、当归(去苗.洗)、荆芥穗、芍药、甘草、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六两。 

上为细末。  

主治风壅壮热,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节烦疼,热气上冲,口苦唇焦,咽喉肿痛,痰涎壅滞,涕唾稠粘,心神烦躁,眼涩睛疼,及寒壅不调,鼻塞声重,咽干多渴,五心烦热,小便赤涩,大便秘滞,并宜服之。 

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薄荷各少许,同煎至七分,温服。  如小儿麸豆疮疹欲发,先狂语多渴,及惊风积热,可服一钱,并临卧服。  如大人五脏壅实,欲要溏转,九至四、五钱,乘热服之。  

出处:《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0,通窍汤  

处方:防风、羌活、藁本、升麻、干葛、川芎、苍术各3克,麻黄、白芷各1.5克,川椒、细辛、甘草各0.9克。

主治外感风寒,鼻塞声重流涕。  

上药加生姜3片,葱白1根,水煎,热服。  

出处:《古今医鉴》卷九

21,神术散  

处方:苍术(米泔浸一宿.切.焙)五两,藁本、白芷、细辛(去叶.土)、羌活(去芦)、川芎、甘草(炙),各一两。  

上为细末。  

主治四时瘟疫,头痛项强,发热憎寒,身体疼痛,及伤风鼻塞声重,咳嗽头昏,并皆治之。  

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葱白三寸,煎七分,温服,不拘时。如觉伤风鼻塞,只用葱茶调下。  

出处:《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2,清神散  

处方:檀香、人参(去芦)、羌活(去苗)、防风(去苗),各一十两了。薄荷(去土)、荆芥穗、甘草,各二十两。石膏(研)四十两,细辛(去苗洗.焙)五两。  

上为末。  

主消风壅,化痰涎。治头昏目眩,心忪面热,脑痛耳鸣,鼻塞声重,口眼俽动,精神昏愦,肢体疼倦,颈项紧急,心膈烦闷,咽嗌不利。  

每服二钱,沸汤点服,或入茶末点服亦得,食后服。  

出处:《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3,金沸草汤  

处方:金沸草1钱半(绢包),嫩前胡1钱半,北细辛5分,荆芥穗1钱半,法半夏1钱半,白通草1钱半,生甘草8分,鲜生姜2片,细白葱1根。  

主治伤风,鼻塞声重,发热咳嗽,痰多脉弦者。  

水煎,去滓温服。  

出处:《医略六书》卷十八

24,加味葱豉汤  

处方:淡豆豉、葱白、荆芥、薄荷、牛蒡子、象贝母、橘红、连翘。  

主治产后风温。新产风邪犯肺,鼻塞声重,气逆,咳痰。  

出处:《顾氏医径》卷四

25,葱白散  

处方:川芎、苍术(米泔浸)、白术,各二两。甘草、石膏(煅)、干葛(焙),各一两。麻黄(去根.节)三两。  

上件为细末。  

主治解四时伤寒,头痛壮热,项背拘急,骨节烦疼,憎寒恶风,肢体困倦,大便不调,小便赤涩,呕逆烦渴,不思饮食。又伤风感寒,头痛体热,鼻塞声重,咳嗽痰涎,山岚瘴气,时行疫疠,并皆治之。  

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葱白二寸,煎至七分,热服不拘时候。如要出汗,并煎三服,被盖,汗出为度。  

出处:《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6,柴胡散  

处方:柴胡、黄芩、升麻、知母、陈皮、前胡、白术、云苓、麦冬、贝母、甘草、苍术、川芎、当归、紫苏、葱白。  

主治冬时严寒之气,身体虚弱为寒所伤,即发于冬而致妊娠正伤寒,轻则寒热微咳,鼻塞声重,重则头疼体痛,后或转为壮热,腰疼四肢沉重,甚则堕胎。  

出处:《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

27,百解散,别名败毒散  

处方:柴胡1两,前胡1两,羌活1两,独活1两,桔梗1两,枳壳1两,人参1两,茯苓1两,甘草1两,川芎1两,陈皮1两,杏仁1两。 

上为粗末。  

主治风寒咳嗽,鼻塞声重,风痰头痛,呕逆寒热。  

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5分,去滓温服。加薄荷3叶煎为佳。  出处:《鸡峰》卷五

28,芎术香苏散  

处方:川芎、香附、紫苏各120克,甘草30克(炙)、苍术、陈皮各60克。  

上为粗末。  

主治四时感冒,头痛发热,鼻塞声重。  

每服9~15克,水煎服,每日三次。

出处:《卫生宝鉴·补遗》

29,通关散  

处方:抚芎二两,川芎一两,川乌二两,龙脑薄荷一两半,白芷、甘草,各二两。细辛半两。  

上为细末。  

主治中风、伤寒,发热恶风,头痛目眩,鼻塞声重,肩背拘急,身体酸痛,肌肉俽动,牙关紧急,久新头风,攻痰眼暗,并宜服之。  

每服一大钱,葱白、茶清调下,薄荷汤亦得,不拘时。  

出处:《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0,圣散子  

处方:厚朴(去粗皮.姜汁炙)、白术、防风(去芦头)、吴茱萸(汤洗七次)、泽泻、附子(炮裂.去皮.脐.一说去土)、高良姜、猪苓(去皮)、藿香(去枝.土)、苍术、麻黄(去根.节)、细辛(去苗)、芍药、独活(去芦)、半夏(汤洗七次.姜汁制)、茯苓(去皮)、柴胡(去芦)、枳壳(去瓤.麸炒),各半两。甘草(炙)一两,草豆蔻仁(十个,去皮),石菖蒲半两。  

上为粗散。  

主治伤寒、时行疫疠、风温、湿温,一切不问阴阳两感,表里未辨,或外热内寒,或内热外寒,头项腰脊拘急疼痛,发热恶寒,肢节疼重,呕逆喘咳,鼻塞声重;及食饮生冷,伤在胃,胸膈满闷,腹胁胀痛,心下结痞,手足逆冷,肠鸣泄泻,水谷不消,时自汗出,小便不利,并宜服之。  

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取一盏,去滓,热服,不计时候,取遍身微汗即愈。时气不和,空腹饮之,以辟邪疫。  

出处:《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