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徙木立信

 遥想呼应 2024-01-07 发布于河北

一、徙木立信是一句中国古代谚语,出自《战国策·宋策》:“徙木立信,则君子毋入。”其大意为“若地头有信仰,君子就不应多嘴,不应亵渎神明” 即指凡事不要多嘴。

此语由“徙”、“木”、“立”、“信”4个字组成,其含义为:

徙:指搬移,表示把信仰搬移到别的地方去。

木:指树木,表示用树木来建立信仰的祠堂。

立:表示把树木搭起来,立起一座祠堂,来表达信仰。

信:指信仰,表示信仰神明。

总之,这句话表示建立信仰,崇拜神明,表达对神明的尊敬与敬畏。它告诫人们要尊重神明,不要说谎话,也不要挑战神明。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表达了中华民族的虔诚精神。

二、徙木立信是一句古老的中国成语,它源自《论语》的一段话:“徙木立信,不可移。”这句话意思是,一个人应该有坚定的信念,不要轻易改变。这句成语告诉我们,应该拥有坚定不变的信念,即使当周围的世界发生变化时,也要坚持自己的信仰。不管外界如何变化,徙木立信的人都会坚持自己的信念。这样,他们就能够在挑战和困难面前勇敢前行,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徙木立信的基本思想也可以应用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学业上,学生应该具备对知识的坚定的掌握,不受外界的变化影响;在工作中,人们应该持续追求自己的目标和信念,不受外界的干扰;在婚姻生活中,双方应该坚定的信念,不为外界的气势所动摇;在政治方面,政客们应该坚守本心,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因此,徙木立信不仅仅是一句成语,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它提醒我们,要有坚定信念,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要被外界的变化、挑战和困难所影响。只有保持坚定的信念,才能维护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目标,实现人生的梦想。当然,徙木立信也并不是完全不可改变的信念,而是指在信念发生变化的时候,保持坚定的信念不受外界的影响。即使是最坚定的信念,也不可能永远不变,因为生活本身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徙木立信也提醒我们,要坚定不变,但也要保持开放视野,不要被成见束缚,学习新知识,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总之,徙木立信是一句古老的中国成语,它要求我们在改变的世界里,保持坚定的信念,不受外界的干扰,追求自己的目标。同时,也不要完全固守原有的观念,要勇于接受新的观念,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发展自己的信念。

三、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摘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360docimg_0_

商鞅,本是卫国国君的本族公子,名鞅,复姓公孙。商鞅喜欢刑名之学,公元前361年,他听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在下令招募贤人,准备振兴秦穆公霸业,便从卫国投奔秦国。孝公任用商鞅为左庶长,具体制定了变法之令。法令制定好了,还未公布,商鞅恐怕百姓不信新法,便设计了一个“徒木立信”的小谋略:他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树立在国都的南门外,招募百姓说:“将此木移到南门的给十金。”百姓对这种举手之劳即可获得重赏的事,感到很奇怪。大家都在围观,并无人搬移此木。商鞅又下令:“有能将此木移到北门的给五十金。”这时,有一个人出来将此木移至北门,商鞅果真给了他五十金。商鞅用徒木立信的办法,取得了百姓信任,然后下达了变法指令。

徙木立信之后,新法很快颁布。新法颁布后,很快在秦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各项改革取得成功。使秦国国强民富、雄冠列国,秦孝公成为一世霸主。

徒木立信的计谋,曾使一位忧国忧民的著名人物叹道:“吾读三叹。”并在十八岁时作《商鞅立木信论》,文中叹道: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这三叹,可以说是有感而发,发人深醒。

商鞅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 其变法的目的,便是为了富民强国。商鞅变法颁布的法令,是中国历史上最优良的法典之一。通过商鞅变法,秦国迅速走上了富强之路,为秦国最后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商鞅在变法令颁布前“徙木立信”的计谋,宋代改革家王安石曾赋诗《商鞅》一首:“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徙木立信的故事虽然久远,但诚信、信用、信誉是个永恒的话题。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商鞅变法距今已经非常久远,我们的国家早已进人了以法治国的文明社会。但徙木立信的故事,不管是国家、单位和个人,都值得学习借鉴。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65],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1],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他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他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他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2][3]。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公子虔诬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西南)。尸身被运至咸阳车裂,全家被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