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杂病辨证法(中)

 慧然 2024-01-07 发布于广东


目录
三六   下利门三十四法
三七   下利脓血门四法
三八   大便硬门八法
三九   大便难门三法
四十   不大便门六法
四一    遗矢门一法
四二     大便溏门二法
四三   小便不利门十七法
四四   小便难门二法
四五   小便数门三法
四六   小便自利门十五法
四七   小便清门十法
四八    小便疼门一法
四九   瞀门二法
【瞀mào:1目眩2心绪纷乱】
五十   烦门三十法
五一   躁烦门七法
五二   发狂门四法
五三   心中懊侬门六法
【懊侬ào nóng :胸膈间烧灼嘈杂感】
五四   发黄门十八法
五五   不得眠门五法
五六   身瞤门一法
【瞤rún:1眼皮跳动2肌肉抽缩】
五七   哕噫门四法
【哕噫yuě yī:打呃,打嗝儿】
五八   脏结门五法 
五九   伤风门
六十   寒症门
六一   温症门
六二   暑症门
六三   热症门
六四   湿症门
六五   燥症门
【痓chì:筋脉痉挛、强直的病症。】
【日晡潮热】:
感于伤寒兼有阳明腑实证者,下午3~5时阳明经气旺引起胃肠燥热内结,正邪斗争剧烈发热明显,此症状称为日脯潮热。
日晡:下午3~5时(即申时)。
潮热: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的症状。
下午3~5时(即申时)发热明显,且热势较高者,称为日晡潮热,兼见口渴饮冷、腹胀便秘等症。阳明经气旺于申时,因胃肠燥热内结,正邪斗争剧烈,故在此时热势加重,常见于伤寒之阳明腑实证,故亦称“阳明潮热”
三六    下利门三十四法
太阳症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太阳病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汤主之。
葛根半斤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
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太阳症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若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
芫花(熬),甘遂,大戟
右三味,各等分,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匙,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太阳病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四两 甘草四两(炙)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纳桂枝,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太阳症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鞭,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劈) 大黄二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二升,日三服。
太阳症
太阳与少阳合病, 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苓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黄芪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一两半一方三两,切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再夜一服。
阳明症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阳明症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太阴症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少阴症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猪肤汤方:
猪肤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分温六服。(白粉即米粉)
少阴症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白通汤方: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少阴症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少阴症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术二两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少阴病,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少阴病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
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少阴病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 茯苓 阿胶 泽泻 滑石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物,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尽。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病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厥阴病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厥阴病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厥阴病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葳蕤十八铢(一作菖蒲) 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去皮)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 石膏六铢(碎,绵裹)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厥阴病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厥阴病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 黄檗三两 黄连三两 秦皮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厥阴病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厥阴病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 黄檗三两 黄连三两 秦皮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厥阴病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厥阳病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栀子十四枚(劈) 香豉四合(棉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霍乱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下利门补七法
①下利,其人虚极者,白头翁加阿胶甘草汤主之。
白头翁加阿胶甘草汤方:
白头翁二两 甘草二两 阿胶二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秦皮三两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纳胶烊消,分温三服。
下利,腹痛,若胸痛者,紫参汤主之。
紫参汤方:
紫参半斤 甘草三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纳甘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人参附子汤主之;不差,复以人参干姜汤与之
人参附子汤:
人参二两 附子一枚 干姜二枚(炮) 半夏半升 阿胶二两 柏叶三两
右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再服。
人参干姜汤:
人参二两 附子一枚 干姜三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右五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温顿服之。
④太阴病,吐逆,腹中冷痛,雷鸣下利,脉沉紧者,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⑤太阴病,欲吐不吐,下利时甚时疏,脉浮涩者,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炙)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⑥太阴病,下利,口渴,脉虚而微数者,此津液伤也,宜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
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方: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⑦问曰:阳明宿食何以别之?
【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其有宿食也,大承气汤主之。
寸口脉数而滑者,此为有宿食也。
下利不欲食者,此为有宿食也。
脉紧如转索者,此为有宿食也。
脉紧,腹中痛,恶风寒者,此为有宿食也。
宿食在上脘者,法当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 赤小豆一分
右二味,杵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钱匙,温服之,不吐稍加,得吐止后服。
三七    下利脓血门四法
少阴症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少阴病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下利脓血门补二法
①便脓血,相传为病,此名疫利。其原因,于夏而发,于秋热燥相搏,逐伤气血,流于肠问,其后乃重,脉洪变数,黄连茯苓汤主之。
黄连茯苓汤方:
黄连二两 茯苓三两 阿胶一两半 芍药三两 黄芩三两 半夏一升
右六味,以水一斗,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分温三服。若胸中热甚者,加黄连一两,合前成三两;腹满者,加厚朴二两;人虚者,加甘草二两,渴者,去半夏,加括萎根二两。
②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柏叶阿胶汤主之。
柏叶阿胶汤方:
柏叶三两 阿胶二两 干姜二两(炮) 牡丹三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先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再服。
三八   大便硬门八法
太阳症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症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鞕,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二枚(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去桂加白术汤方:
白术一两 附子一枚(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枚(劈)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耳
阳明症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阳明症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阳明症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复服。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阳明症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炙,半斤 大黄去皮,一斤 厚朴炙,去皮,一尺 杏仁去皮尖,熬,别作脂,一升
右六味,密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阳明症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鞕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大便硬门补一法
①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下之。
水蛭三十个(熬) 虻虫三十个(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酒洗)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三九   大便难门三法
阳明症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絷絷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阳明症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①趺阳脉微而弦,法当腹满,若不满者,必大便难,两胠疼痛,此为虚寒,当温之,宜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劈)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四十     不大便门六法
太阳症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 ,头痛有热者 与承气汤。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 仍在表也, 当须发汗 若头痛者, 必衄,宜桂枝汤。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酒洗)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取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太阳症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大黄六两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匙)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纳芒硝,煮二沸,纳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阳明症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阳明症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阳明症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水蛭三十个(熬) 虻虫三十个(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酒洗)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少阴症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四一    遗矢门一法
①太阴病,不吐、不满,但遗矢无度者,虚故也,理中加黄芪汤主之。
理中加黄芪汤方: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 黄芪三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四二     大便溏门二法
①问曰:阳明宿食何以别之?
【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其有宿食也,大承气汤主之。
下利不欲食者,此为有宿食也。
脉紧如转索者,此为有宿食也。
脉紧,腹中痛,恶风寒者,此为有宿食也。
宿食在上脘者,法当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 赤小豆一分
右二味,杵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钱匙,温服之,不吐稍加,得吐止后服。
②太阴病,有宿食,脉滑而实者,可下之,宜承气辈,若大便溏者,宜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
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方:
厚朴三两 枳实三两 白术二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四三   小便不利门十七法
太阳症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症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白术十八铢
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太阳症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惊烦,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柴胡四两 龙骨一两半 黄芩一两半 生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桂枝一两半(去皮) 茯苓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 大枣六枚(劈) 铅丹一两半
右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纳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一服
太阳症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 干姜二两 括萎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太阳症
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佳。
阳明症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茯苓   阿胶 滑石 泽泻  各一两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下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阳明症
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劈) 大黄二两(去皮)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病减,黄从小便去也
阳明症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阳明症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劈) 大黄二两(去皮)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病减,黄从小便去也
少阴症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纳赤石脂末方寸匙,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少阴症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要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小便不利补六法
①消渴,脉浮有微热,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
右五味,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②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自必发黄,茵陈蒿主之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劈) 大黄二两(去皮)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病减,黄从小便去也。
③诸黄家,但利其小便,五苓散加茵陈蒿主之;假令脉浮,当以汗解者,宜桂枝加黄芪汤。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半两
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桂枝加黄芪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五枚 黄芪二两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④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大黄硝石汤方:
大黄四两 黄柏四两 芒硝四两 栀子十五枚
右四味,以水六升,先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纳硝,更煮取一升,顿服。
⑤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剧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恼,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 白术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右五味,为散,更于臼中杵之,白饮和方寸匙服之,日三服,多饮暖水。

⑥伤寒汗出而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半两
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四四   小便难门二法
太阳症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去皮)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炙)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㕮咀三物,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阳明症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四五     小便数门三法
太阳症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芍药四两 甘草四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
甘草一两(炙)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酒洗)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一两沸,顿服之。
四逆汤方: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阳明症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炙) 大黄一斤(去皮) 厚朴一只(炙)  杏仁一升(去皮尖)
右六味,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小便数门补一法
①消渴,小便多,饮一斗,小便亦一斗者,肾气丸主之。
肾气丸方:
地黄八两 薯蓣四两 山茱萸四两 泽泻三两 牡丹皮三两 茯苓三两 桂枝一两 附子一枚(炮)
右八味,末之,炼蜜和丸,如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渐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白饮下亦可。
四六    小便自利门十五法
太阳症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 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 自汗出, 小便利, 其病欲解, 此肝乘肺也 ,名曰横 刺期门。
太阳症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淤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宜抵当汤:
水蛭三十个(熬) 虻虫三十个(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酒洗)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太阳症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宜抵当汤:
水蛭三十个(熬) 虻虫三十个(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酒洗)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太阳症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可不余药,宜抵当丸。
抵当丸方
水蛭二十个(熬)虻虫二十个(去翅足熬)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
右四味,捣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太阳症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鞕,小便自利者,附子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二枚(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一两 附子一枚(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枚(劈)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耳
阳明症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阳明症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厥阴症
日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小便自利门补七法
①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②太阴病,自利不渴者,属太阴,脏寒故也,当温之,宜理中,四逆辈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③诸黄,小便自利者,当以虚劳法,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 饴糖一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纳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④黄病,小便色不变,自利,腹满而喘者,不可除热,除热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⑤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⑥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若发汗则谵语,遗尿。下之则手足逆冷,额上出汗,若自汗者宜白虎汤。自利者宜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
葛根半斤,甘草二两,黄连三两,黄芩三两,水八升,煮葛减二升,纳诸药,煮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⑦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宜人参地黄龙骨牡蛎茯苓汤。
人参三两,地黄半斤,龙骨三两,牡蛎四两,茯苓四两,右五味,以水ー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四七    小便清门十法
太阳症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酒洗)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取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太阳症
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调胃承气汤方: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酒洗)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取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太阳症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太阳症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阳明症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阳明症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阳明症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阳明症
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阳明症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阳明症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絷絷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四八    小便疼门一法
①小便痛(门必),下如粟状,少腹弦急,痛引脐中,其名曰淋,此热结在下焦也,小柴胡加茯苓汤主之。
小柴胡加茯苓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 生姜二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茯苓四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四九   冒(瞀)门二法
太阳证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甘草汤:
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太阳证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顶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鞕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五十   烦门三十法
太阳证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太阳证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知母六两 石膏一两碎(棉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证
太阳病脉浮紧 ,无汗, 发热 ,身疼痛 ,八九日不解 ,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 ,其人发烦, 目瞑, 剧者必衄 ,衄乃解 ,所以然者, 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枚 (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粥饮,余如桂枝法将息,桂枝汤见后卷。
太阳证
伤寒发汗, 已解, 半日许复烦 ,脉浮数者, 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太阳证
发汗后,脉浮而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白术十八铢
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太阳证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白术十八铢
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太阳证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劈) 香豉四合(棉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甘草豉方:
栀子十四枚(劈) 香豉四合(棉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方:
栀子十四枚(劈) 生姜五两 香豉四合(棉裹)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太阳证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劈) 香豉四合(棉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太阳证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十四枚(掰,味苦寒) 厚朴四两(姜炙,苦温) 枳实四枚(水浸,去穰,炒,昧苦寒)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太阳证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栀子干姜汤方
栀子十四枚(掰,味苦寒) 干姜二两(味辛热)
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太阳证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切)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太阳证
伤寒二三曰,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胶饴一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以甜故也。
太阳证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切)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太阳证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柴胡四两 龙骨一两半 黄芩一两半 生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桂枝一两半(去皮) 茯苓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 大枣六枚(劈) 铅丹一两半
右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纳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一服。
太阳证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味咸寒)
右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钱匕眼,汤用五合。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白术十八铢
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陷胸汤方: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 括蒌实大者一枚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括蒌取三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散方:
桔梗三分(味辛苦,微温) 芭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平温) 贝母三分(味辛苦平)
右件三味为末,内芭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者,若水以潠之、洗之,益令热却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太阳证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 干姜二两 括萎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太阳证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二枚(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太阳证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白术附子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二枚(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一两 附子一枚(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枚(劈)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耳。
阳明证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酒洗)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取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阳明证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恼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阳明证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阳明证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阳明证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则愈。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少阴证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阿胶汤:
黄连四两,黄芩一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
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证
少阴病,下痢,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猪肤汤方:
猪肤一斤(甘寒)
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相得,温分六服。
少阴证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宜猪苓汤。
猪苓 茯苓 泽泻 滑石 阿胶(各半两) 咀,以水二升,先煮四物取一升,去滓,内阿胶沫烊尽,温一盏服。
厥阴证
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虫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厥阴证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而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一分(熬) 赤小豆一分
右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匙,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津,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
厥阴证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劈) 香豉四合(棉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湿症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 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五一    躁烦门七法
太阳症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太阳症
太阳中风,脉浮紧, 发热恶寒 ,身疼痛 ,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 汗出恶风者 ,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如鸡子大(碎)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汗再服。
太阳症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一两(炮) 附子一枚(破八片炮)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太阳症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一日二次。
太阳症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龙骨 牡蛎(熬) 甘草各二两,桂枝一两上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太阳症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一云不大便)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少阴症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劈)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五二   发狂门四法
太阳证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 ,其人如狂血自下 ,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 尚未可攻 ,当先解其外, 外解已 ,但少腹急结者 ,乃可攻之宜桃仁承气汤。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 大黄四两 桂枝二两 甘草二两(炙) 芒硝二两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太阳症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
牡蛎五两(熬) 龙骨四两 蜀漆三两(洗去腥) 桂枝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咀,以水八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方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一法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
太阳证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抵当汤方:
水蛭三十个(熬,味咸,苦寒) 虻虫三十个(熬,去翅足,味苦,微寒)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味苦甘,平) 大黄三两(酒浸,味苦寒)
右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再服。
太阳证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抵当汤方:
水蛭三十个(熬,味咸,苦寒) 虻虫三十个(熬,去翅足,味苦,微寒)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味苦甘,平) 大黄三两(酒浸,味苦寒)
右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再服。
五三     心中懊侬门六法
太阳症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香豉四合,绵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甘草汤豉方:
栀子十四个,擘 甘草二两,炙 香豉四合,绵裹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生姜五两 香豉四合,绵裹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太阳症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阳明症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者;若发汗则燥,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阳明症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大黄六两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匙)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纳芒硝,煮二沸,纳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阳明症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心中懊侬门补一法
①阳明病,身热,发黄,心中懊(忄农),或热痛,因于酒食者,此名酒疸,栀子大黄汤主之。
栀子大黄汤方:
栀子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豉一升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五四     发黄门十八法
太阳证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水蛭三十个(熬) 虻虫三十个(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酒洗)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阳明证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阳明证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劈) 大黄二两(去皮)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病减,黄从小便去也
阳明证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劈) 大黄二两(去皮)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病减,黄从小便去也
阳明证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栀子十五个(劈) 甘草一两(炙) 黄柏二两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阳明证
伤寒瘀热在里,其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麻黄二两,连翘二两,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生梓白皮一斤(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
右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发黄门补十二法
①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自必发黄,茵陈蒿主之。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劈) 大黄二两(去皮)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病减,黄从小便去也。
②诸黄,小便自利者,当以虚劳法,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 饴糖一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纳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③诸黄家,但利其小便,五苓散加茵陈蒿主之;假令脉浮,当以汗解者,宜桂枝加黄芪汤。
桂枝加黄芪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五枚 黄芪二两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④黄病,小便色不变,自利,腹满而喘者,不可除热,除热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⑤诸黄,腹痛而呕者,宜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劈) 大黄二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二升,日三服。
⑥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大黄硝石汤方:
大黄四两 黄柏四两 芒硝四两 栀子十五枚
右四味,以水六升,先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纳硝,更煮取一升,顿服。
⑦阳明病,身热,不能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此名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劈) 大黄二两(去皮)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病减,黄从小便去也。
⑧阳明病,身热,发黄,心中懊侬,或热痛,因于酒食者,此名酒疸,栀子大黄汤主之。
栀子大黄汤方:
栀子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豉一升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⑨阳明病,身黄,津液枯燥,色暗不明者,此热入于血分也,猪膏发煎主之。
猪膏发煎方:
猪膏半斤 乱发如鸡子大三枚
右二味,和膏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
阳明病,身黄,津液枯燥,色暗不明者,此热入于血分也,猪膏发煎主之。
猪膏发煎方:
猪膏半斤 乱发如鸡子大三枚
右二味,和膏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剧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恼,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 白术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右五味,为散,更于臼中杵之,白饮和方寸匙服之,日三服,多饮暖水。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宜人参地黄龙骨牡蛎茯苓汤。
人参三两,地黄半斤,龙骨三两,牡蛎四两,茯苓四两,右五味,以水ー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四七     不得眠门五法
太阳证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一两(炮) 附子一枚(破八片炮)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太阳证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白术十八铢
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太阳证
发汗吐下后,虛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劈) 香豉四合(棉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甘草豉方:
栀子十四枚(劈) 香豉四合(棉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方:
栀子十四枚(劈) 生姜五两 香豉四合(棉裹)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少阴症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一两(去皮) 茯苓一两 泽泻一两 阿胶一两 滑石一两(碎)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症
少阴病,得之二三曰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四两 芍药二两 黄芩二两 阿胶三两 鸡子黄三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阿胶烊消,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五六      身瞤门一法
太阳证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要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五七      哕噫门四法
阳明症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证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旋覆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代赭石一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哕噫门补二法
①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橘皮汤方:
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②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生姜半夏汤方:
生姜一斤 半夏半升
右二味,以水三升,先煮半夏,取二升,纳生姜汁,煮取一升,去滓,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呕止,停后服。
五八       脏结门五法
【师曰】脏结者,五脏各具,寒热攸分,宜求血分,虽有气结,皆血为之。
①假令肝脏结,则两胁痛而呕,脉沉弦而结者,宜吴茱萸汤。若发热不呕者,此为实,脉当沉弦而急,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劈)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当归二两 牡丹皮三两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 枳实二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②心脏结,则心中痛,或在心下郁郁不乐,脉大而涩,连翘阿胶半夏赤小豆汤主之。若心中热痛而烦,脉大而弦急者,此为实也,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主之。
连翘阿胶半夏赤小豆汤方
连翘二两 阿胶一两半 半夏半升(洗) 赤小豆三两
右四味,以水四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
黄连三两 阿胶二两 半夏半升(洗)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 茯苓三两
右五味,以水五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再服。
③肺脏结,胸中闭塞,喘,咳,善悲,脉短而涩,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主之。若咳而唾血,胸中痛,此为实,葶苈括萎桔梗牡丹汤主之。
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方
百合七枚(洗去沫) 贝母三两 茯苓三两 桔梗二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葶苈括萎桔梗牡丹汤方
葶苈三两(熬) 括萎实大者一枚(捣) 桔梗三两 牡丹皮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④脾脏结,腹中满痛,按之如覆杯,甚则腹大而坚,脉沉而紧,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主之。若腹中胀痛,不可按,大便初溏
后鞕,转失(疑为矢)气者,此为实,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主之。
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方
白术二两 枳实二两 桃仁二十七枚(去皮尖) 干姜一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方
大黄三两 厚朴三两 枳实三两 半夏一升 甘草一两(炙)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⑤肾脏结,少腹鞕,隐隐痛,按之如有核,小便乍清乍浊,脉沉细而结,宜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若小腹急痛,小便赤数者,
此为实,宜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劈)
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茯苓二两 枳实二两 芍药三两 甘草一两(炙)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五九    伤风门
风为百病之长,中于面,则下阳明,甚则入脾;中于项,则下太阳,甚则入肾;中于侧,则下少阳,甚则入肝;病变不一,慎毋失焉。
风病,头痛,多汗,恶风,腋下痛,不可转侧,脉浮弦而数,此风邪干肝也,小柴胡汤主之;若流于腑,则困苦,呕逆,腹胀,善太息,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方
柴胡八两 芍药三两 枳实四枚(炙) 甘草三两(炙)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风病,胸中痛,胁支满,膺背肩胛间痛,嗌干,善噫,咽肿,喉痹,脉浮洪而数,此风邪乘心也,黄连黄芩麦冬桔梗甘草汤主之。
黄连黄芩麦冬桔梗甘草汤方
黄连一两半 黄芩三两 麦门冬二两 桔梗三两 甘草二两(炙)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风病,四肢懈惰,体重,不能胜衣,胁下痛引肩背,脉浮而弦涩,此风邪乘脾也,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若流于腑,则腹满而胀,不嗜食,枳实厚朴白术甘草汤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枳实厚朴白术甘草汤方
枳实四枚(炙) 厚朴二两(炙去皮) 白术三两 甘草一两(炙)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风病,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嗌干,肩背痛,脉浮弦而数,此风邪乘肺也,桔梗甘草枳实芍药汤主之;若流于大肠,则大便燥结,或下血,桔梗甘草枳实芍药加地黄牡丹汤主之。
桔梗甘草枳实芍药汤方
桔梗三两 甘草二两 枳实四枚 芍药三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桔梗甘草枳实芍药加地黄牡丹汤方
桔梗三两 甘草二两 枳实四枚 芍药三两 地黄三两 牡丹皮二两
右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风病,面目浮肿,脊痛不能正立,隐曲不利,甚则骨痿,脉沉而弦,此风邪乘肾也,柴胡桂枝汤主之。
柴胡桂枝汤方
桂枝一两半 芍药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柴胡四两 半夏二合半 人参一两半 黄芩一两半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枚(劈)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六十    寒病门
寒之为病,肾先受之,其客于五脏之间,脉引而痛;若客于八虚之室,则恶血住留,积久不去,变而成着,可不慎欤!
寒病,骨痛,阴痹,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引痛,脉沉而迟,此寒邪干肾也,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其着也则两腘痛,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葛根四两
右六味,先以水七升,煮葛根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不须啜粥,余如桂枝将息及禁忌法。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甘草二两(炙) 白术二两 干姜四两 茯苓四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寒病,两胁中痛,寒中行善掣节,逆则头痛,耳聋,脉弦而沉迟,此寒邪乘肝也,小柴胡汤主之;其着也,则两腋急痛,不能转侧,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主之。
小柴胡汤
(见伤风)
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方
柴胡四两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半夏二两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寒病,胸胁支满,膺背肩胛间痛,甚则喜悲,时发眩,仆而不知人,此寒邪乘心也,通脉四逆汤主之;其着也,则肘外痛,臂不能伸,甘草泻心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破) 干姜三两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生态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人参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寒病,腹满肠鸣,食不化,飧泄,甚则足痿不收,脉迟而涩,此寒邪乘脾也,理中汤主之;其着也,则髀枢强痛,不能屈伸,枳实白术茯苓甘草汤主之。
理中汤方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白术三两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枳实白术茯苓甘草汤方
枳实四枚 白术三两 茯苓三两 甘草一两(炙)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寒病,喘,咳,少气,不能报息,口唾涎沫,耳聋,嗌干,此寒邪乘肺也,脉沉而迟者,甘草干姜汤主之;其着也,则肘内痛,转侧不便,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汤方
枳实四枚 橘皮二两 桔梗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六一      温病门
温病有三:曰春温、曰秋温、曰冬温。此皆发于伏气,夏则病暑,而不病温。冬伤于寒,其气伏于少阴,至春乃发为温病,名曰春温。
夏伤于湿,其气伏于太阴,至秋燥乃大行,发为温病,名曰秋温。
气不当至而至,初冬乃大寒,燥以内收,其气伏于厥阴,冬至后,天应寒而反温,发为温病,名曰冬温。
春秋病温,此其常,冬时病温,此其变。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蓄其气,及时不病,至春乃发,名曰大温。此由冬不藏精,气失其正,春时阳气外发,二气相搏为病则重,医又不晓病源为治,乃误尸气流传,遂以成疫。
病春温,其气在上,头痛,咽干,发热,目眩,甚则谵语,脉弦而急,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主之。
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栝蒌根四两 黄连三两 牡丹皮四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劈)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秋温,其气在中,发热,口渴,腹中热痛,下利便脓血,脉大而短涩,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主之;不便脓血者,白虎汤主之。
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方
地黄八两 知母四两 黄连三两 阿胶一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冬温,其气在下,发热,腹痛引少腹,夜半咽中干痛,脉沉实,时而大数,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主之;不大便六七日者,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主之。
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方
石膏半斤碎(棉裹) 黄连三两 黄芩四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方
大黄四两 黄芩三两 地黄四两 牡丹皮三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二服,大便利,止后服。
病温,头痛,面赤,发热,手足拘急,脉浮弦而数,名曰风温,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主之。
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方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栀子十四枚(劈) 牡丹三两 芍药三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温,其人素有湿,发热唇焦,下利,腹中热痛,脉大而数,名曰湿温,猪苓加黄连牡丹汤主之。
猪苓加黄连牡丹汤方
猪苓一两 茯苓一两 阿胶一两 泽泻一两 滑石一两 黄连一两 牡丹一两
右七味,以水四升,先煮六味,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分温再服。
病温,舌赤,咽干,心中烦热,脉急数,上寸口者,温邪干心也,黄连黄芩阿胶甘草汤主之。
黄连黄芩阿胶甘草汤方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阿胶一两 甘草一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三味,取四升,去滓,纳胶烊消,分温三服。
病温,口渴,咳嗽,衄不止,脉浮而数大,此温邪乘肺也,黄芩石膏杏子甘草汤主之。
黄芩石膏杏子甘草汤方
黄芩三两 石膏半斤(碎) 杏仁十四枚(去皮尖) 甘草一两(炙)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温,发热,腰以下有水气,甚煮取三升,少腹热痛,小便赤数,脉急而数下尺中者,此温邪移肾也,地黄黄柏秦皮茯苓泽泻汤主之。
地黄黄柏秦皮茯苓泽泻汤方
地黄六两 黄柏三两 秦皮二两 茯苓三两 泽泻一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大温,发热头晕,目眩,齿枯,唇焦,谵语,不省人事,面色乍青乍赤,脉急大而数者,大黄香蒲汤主之;若喉闭难下咽者,针少商令出血;若脉乍疏乍数,目内陷者,死。
大黄香蒲汤方
大黄四两 香蒲一两 黄连三两 地黄半斤 牡丹皮六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
温病,下之大便溏,当自愈;若下之利不止者,必腹满,宜茯苓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一两(炙)
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风温者,因其人素有热,更伤于风,而为病也。脉浮弦而数,若头不痛者,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主之。若伏气病温,误发其汗,则大热烦冤,唇焦,目赤,或衄,或吐,耳聋,脉大而数者,宜白虎汤;大实者,宜承气辈;若至十余日则入于里,宜黄连阿胶汤。何以知其入里?以脉沉而数,心烦不卧,故知也。
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方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黄芩三两 牡丹皮三两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白虎汤方
(见前)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制)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制) 枳实三枚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黄连阿胶汤方
黄连四两 芍药二两 黄芩二两 阿胶三两 鸡子黄三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阿胶烊消,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病温,治不得法,留久移于三焦,其在上焦,则舌蹇,神昏,宜栀子汤;其在中焦,则腹痛而利,利后腹痛,唇口干燥,宜白虎加地黄汤;其在下焦,从腰以下热,齿黑,咽干,宜百合地黄牡丹皮半夏茯苓汤。
栀子汤方
栀子十六枚(劈) 黄芩三两 半夏半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取二升半,去滓,纳三味,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白虎加地黄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地黄六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百合地黄牡丹皮半夏茯苓汤方
百合七枚(劈) 地黄汁一升 牡丹皮六两 半夏一升 茯苓四两
右五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别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四升,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纳地黄汁,与百合汁,更上火,令沸,温服一升,日三服。
六二    暑症门
伤暑肺先受之,肺为气府,暑伤元气,寸口脉弱,口渴,汗出,神昏,气短,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两把 粳米半升 半夏半升(洗) 石膏一斤 人参三两 麦门冬一升 甘草二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六味,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煮取米熟,汤成,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暑,发热,汗出,口渴,脉浮而大,名曰中暍,白虎加人参黄连阿胶汤主之。
白虎加黄连阿胶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棉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黄连三两 阿胶二两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六味,米熟汤成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暑,汗出已,发热,烦躁,声嘶,脉反浮2数者,此为肺液伤,百合地黄加牡蛎汤主之。
百合地黄加牡蛎汤方
百合七枚 地黄汁一升 牡蛎二两
右三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另以泉水二升,煮二味,取一升,去滓,纳地黄汁,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伤暑,心下有水气,汗出,咳嗽,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脉弱而滑,栝蒌茯苓汤主之。
栝蒌茯苓汤方
栝蒌大者一枚(共皮子捣) 茯苓三两 半夏三两(洗) 黄连二两 甘草一两(炙)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日再服。
伤暑,发热,无汗,水行皮中故也,脉必浮而滑,先以热水灌之,令汗出,后以竹茹半夏汤与之。
竹茹半夏汤方
竹茹二两 栝蒌根二两 茯苓三两 半夏半升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两碎(棉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者,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猪苓加人参汤主之;一物瓜蒂汤亦主之。
猪苓加人参汤方
猪苓一两 茯苓一两 滑石一两 泽泻一两 阿胶一两 人参三两
右六味,以水四升,先煮五味,取二升,纳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一物瓜蒂汤方
瓜蒂二十个
右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凡病暑者,当汗出,不汗出者,必发热,发热者,必不汗出也,不可发汗,发汗则发热,烦躁,失声,此为肺液枯,息高气贲者,不治。
伤暑,夜卧不安,烦躁,谵语,舌赤,脉数,此为暑邪干心也,黄连半夏石膏甘草汤主之。
黄连半夏石膏甘草汤方
黄连三两 半夏半升 石膏一斤碎(棉裹) 甘草二两(炙)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白虎加桂枝人参芍药汤主之。
白虎加桂枝人参芍药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棉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桂枝一两 人参三两 芍药二两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暑,脉弱,口渴,大汗出,头晕者,人参石膏汤主之。
人参石膏汤方
人参三两 石膏一斤碎(棉裹) 竹叶一把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暑者,头不痛,头痛者风也,头重者湿也。
六三     热症门
热之为病,有外至,有内生。外至可移,内有定处,不循经序,舍于所合,与温相似,根本异源,传经化热,伏气变温,医多不晓,认为一体,如此杀人,莫可穷极。为子条记,传与后贤。
热病,面赤,口烂,心中痛,欲呕,脉洪而数,此热邪干心也,黄连黄芩泻心汤主之。
黄连黄芩泻心汤方
黄连三两 黄芩二两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热病,身热,左胁痛,甚则狂言乱语,脉弦而数,此热邪乘肝也,黄连黄芩半夏猪胆汁汤主之。
黄连黄芩半夏猪胆汁汤方
黄连二两 黄芩三两 半夏一升 猪胆大者一枚(取汁)
右四味,以水六升,先煮三味,取三升,去滓,纳胆汁和合,令相得,分温再服。
热病,腹中痛,不可按,不能俯仰,大便难,脉数而大,此热邪乘脾也,大黄厚朴甘草汤主之。
大黄厚朴甘草汤方
大黄四两 厚朴六两 甘草三两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服一升,得大便利,勿再服。
热病,口渴,喘,嗽,痛引胸中,不得太息,脉短而数,此热邪乘肺也,黄连石膏半夏甘草汤主之。
黄连石膏半夏甘草汤方
黄连一两 石膏一斤碎(棉裹)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热病,咽中干,腰痛,足热,脉沉而数,此热邪移肾也,地黄黄柏黄连半夏汤主之。
地黄黄柏黄连半夏汤方
地黄半斤 黄柏六两 黄连三两 半夏一升(洗)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六四     湿症门
湿气为病,内外上下,四处流行,随邪变化,各具病形,按法诊治,勿失纪纲。湿气在上,中于雾露,头痛,项强,两额疼痛,脉浮而涩者,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主之。
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方
黄芪三两 桂枝二两 茯苓三两 细辛一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湿气在下,中于水冷,从腰以下重,两足肿,脉沉而涩者,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主之。
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方
桂枝三两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细辛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湿气在外,因风相搏,流于经络,骨节烦疼,卧不欲食,脉浮缓,按之涩,桂枝汤微发其汗,令风湿俱去;若恶寒,身体疼痛,四肢不仁,脉浮而细紧,此为寒气,并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即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之,将息如桂枝汤法。
湿气在内,与脾相搏,发为中满;胃寒相将,变为泄泻。中满宜白术茯苓厚朴汤;泄泻宜理中汤;若上干肺,发为肺寒,宜小青龙汤;下移肾,发为淋漓,宜五苓散;流于肌肉,发为黄肿,宜麻黄茯苓汤;若流于经络,与热气相乘,则发痈脓;脾胃素寒,与湿久留,发为水饮,与燥相搏,发为痰饮,治属饮家。
白术茯苓厚朴汤方
白术三两 茯苓四两 厚朴二两(炙去皮)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麻黄茯苓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防己 赤小豆一升
右五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理中汤方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炙)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右八味,一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白术十八铢
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滑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口燥烦也。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问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
【师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湿家病,身上尽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纳药鼻中,则愈。
鼻塞方
蒲灰 细辛 皂荚 麻黄
右四味,等分为末,调和,纳鼻中小许,嚏则愈。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 白术四两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汗,不得汉再服,得汗,停后服。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一两 杏仁二十枚(去皮尖) 薏苡一两 甘草一两(炙)
右四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防己黄芪汤方
防己二两 甘草一两(炙) 白术一两 黄芪二两 生姜一两 大枣十二枚(劈)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喘者加麻黄五分;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之,温令有微汗差。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白术附子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二枚(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一两 附子一枚(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枚(劈)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耳。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佳。
六五     燥症门
伤燥,肺先受之,出则大肠受之,移传五脏,病各异形,分别诊治,消息脉经。
燥病,口渴,咽干,喘,咳,胸满痛甚则唾血,脉浮短而急,此燥邪干肺也,竹叶石膏杏子甘草汤主之;若移于大肠,则大便难,口渴,欲饮热,脉急大,在下者,麻仁白蜜煎主之。
竹叶石膏杏子甘草汤方
竹叶一把 石膏半斤 杏仁三十枚(去皮尖)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麻仁白蜜煎方
麻仁一升 白蜜六合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麻仁,取一升五合,去滓,纳蜜,微沸,和合,令小冷,顿服之。
燥病,口烂,气上逆,胸中痛,脉大而涩,此燥邪乘心也,栀子连翘甘草栝蒌汤主之。
栀子连翘甘草栝蒌汤方
栀子十四枚(劈) 连翘二两 甘草二两 栝蒌根四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燥病,目赤,困苦,咽干,胁下痛,脉弦而数,此燥邪乘肝也,黄芩牡丹皮栝蒌半夏枳实汤主之。
黄芩牡丹皮栝蒌半夏枳实汤方
黄芩三两 牡丹皮二两 栝蒌实大者一枚(捣) 半夏半升(洗)枳实二枚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燥病,色黄,腹中痛不可按,大便难,脉数而滑,此燥邪乘脾也,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棉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右四味,一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燥病,咽干,喉痛,少腹急痛,小便赤,脉沉而急,此燥邪移肾也,地黄黄柏茯苓栝蒌汤主之。
地黄黄柏茯苓栝蒌汤方
地黄六两 黄柏三两 茯苓三两 栝蒌根四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