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匈奴的故事(音频版)

 兰若青青 2024-01-08 发布于陕西

图片

图片

匈奴的故事

-------------------------------------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讲述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明进程

-------------------------------------

图片

      匈奴是我国古代一支重要的北方游牧部族,在秦汉时期,冒顿单于建立的匈奴政权一度与中原王朝分庭抗礼,后来在西汉王朝的不断打击之下,匈奴内部发生分裂,大量匈奴人南下中原,逐步融入华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组成部分。

       早在东周时期,整个北欧亚大陆兴起游牧化的浪潮,出现了许多以饲养牲畜为主业、擅长骑马射箭、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人群。此时,北方地区分布有一百多个游牧部落,分散居住在山谷、草原之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各自有各自的君长,谁也管不了谁。譬如,秦国的西北有西戎八国,赵国的北面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国的北面有东胡山戎

图片

图片

图片

       匈奴部族与中原政权接触较为频繁,是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赵国大将李牧守边时,常驻代郡雁门郡,与匈奴单于常年对峙。由此可见,此时匈奴活动于赵国代郡(郡治在今河北蔚县代王城)、雁门郡(郡治在今山西大同市)以北一带,也就是今天乌兰察布东部丘陵草原至锡林郭勒南部草原一带。匈奴善于骑射,机动性强,李牧采取固守边城、不与匈奴正面交锋的策略。最后,趁匈奴单于骄傲自大之际,李牧多出奇兵,一战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解除了匈奴对赵国的威胁。

图片

图片

        随着秦国统一中原六国,建立起庞大的秦王朝,北方的这些游牧部落也开始聚集起来,以匈奴为中心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游牧政权——匈奴。匈奴政权是一个部族联合体,匈奴部族占据统治地位,其他部族如林胡、楼烦、东胡等,则处于从属地位。匈奴自称“胡”,匈奴单于曾言:“胡者,天之骄子也。”匈奴的最高首领称作“撑犁孤涂单于”,为“天子单于”意思。中原王朝将“胡”称作“匈奴”,“匈奴”一词具有一定的蔑称意味。

       秦代至西汉初年,匈奴单于庭在代郡、云中郡之北,依然为今天乌兰察布北部丘陵草原至锡林郭勒南部草原一带。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亲自率兵北伐匈奴,结果被冒顿单于围困在平城白登山,史称“白登之围”。匈奴军队不擅长短兵相接,虽然将刘邦围困了七天七夜,但一直无法突入汉军的防线。最后,刘邦通过贿赂单于阏氏,匈奴为汉军让出一条通道,刘邦才得以逃脱。此后,汉朝对匈奴卑辞厚礼,委曲求全,双方保持了暂时的和平。

       汉武帝时期,经过长期的休养生息,汉朝国力强盛,开始大举反击匈奴。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汉军分兵四路出击匈奴,其中大将卫青一路从上谷郡(郡治在今河北怀来县)出发,抵达匈奴茏城,生擒匈奴首领七百多人。单于庭是匈奴政权的政治中心,而茏城则是匈奴单于的祭祀中心。从卫青的出兵路线,大体可知茏城在今天锡林郭勒南部草原一带。

       锡林郭勒南部草原的中心,在今天锡林郭勒盟滦河上游的正蓝旗多伦县一带,即金莲川草原。黄河在河套地区流为一个大的“几”字形,而滦河在锡林郭勒南部草原则流为一个小的“几”字形,形成一个小河套。

       从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匈奴一直以滦河小河套为活动中心,后来《魏书》将这一区域称作“匈奴之故地”,视作匈奴的发源地。曹魏初年,拓跋鲜卑从今天的呼伦贝尔草原沿着大兴安岭西麓迁徙至“匈奴之故地”,后来从这里又不断向西,先后迁至乌兰察布丘陵区、呼和浩特平原。公元295年,拓跋鲜卑部落三分,禄官率领一部驻牧于东部的“上谷北,濡源之西”,濡水即滦河,“上谷北,濡源之西”即滦河小河套,势力不断壮大的拓跋鲜卑又重新统治了“匈奴之故地”。滦河小河套一直是北方草原之上游牧民族的一个活动中心所在,辽朝、金朝的皇帝均在此建有行宫,到元朝臻于极盛,建立了统辖大漠南北的草原都城——元上都

图片

       茏城被焚之后,匈奴单于逐步向西迁徙,滦河小河套一带成为匈奴左贤王牧地。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对匈奴最大规模的一次征伐,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精锐之卒,分别从定襄郡代郡出兵。霍去病的东路军直取左贤王,斩首七万余人,这是对左贤王部的一次毁灭性打击。在以滦河小河套为统治中心时期,匈奴向北通过今天二连浩特市联通漠北,这是沟通大漠南北的传统中道线路。霍去病为了纪念此次战功,封狼居胥山。狼居胥山是匈奴左贤王王庭所在,为今天蒙古国东戈壁省省会塞音山达市北侧山脉,地处自二连浩特市北上漠北的中道之上。

       元狩四年战役之后,“漠南无王庭”,匈奴单于庭、茏城和诸王王庭全部迁移至漠北。此后匈奴自漠北南下,主要途经西道,时称“故龙城道”。这里的龙城,语源为茏城,已成为匈奴漠北单于庭、茏城的泛称,这一时期匈奴的政治中心、祭祀中心大体位于今天蒙古国杭爱山塔米尔河流域。

图片

图片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匈奴左大都尉与单于产生间隙,欲杀单于而降汉,于是汉朝派大将公孙敖在“故龙城道”南端修筑受降城(今蒙古国南戈壁省巴彦敖包苏木所在地西北约30公里的塞林巴拉嘎斯古城),准备迎接左大都尉降众。

图片

       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汉朝派浞野侯赵破奴率领二万骑兵出朔方北二千余里,与左大都尉相约浚稽山(今蒙古国南戈壁省省会达兰扎德嘎德市西侧的尚德山)。浞野侯到了浚稽山后,左大都尉的投降计划泄露,匈奴单于杀左大都尉,发兵进攻浞野侯。浞野侯急忙退军,在距离受降城还有四百里的地方被八万匈奴骑兵包围,浞野侯遭生擒,汉军全部投降了匈奴。

       赵破奴为西汉初年云中郡九原县人,即今天的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镇一带。汉武帝时在此设五原郡,九原县成为五原郡郡治,东汉晚期九原又出了名将吕布。赵破奴具有别人没有的经历,他幼年时在匈奴地区流浪,属于特别了解匈奴风俗习性的悍将,连他的名字都起得特别励志。赵破奴后来从匈奴逃回汉朝,无奈最终卷入政治斗争,受汉武帝晚期“巫蛊之祸”牵连而灭族。

图片

       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光禄勋徐自为修筑五原塞外列城,将长城防线延伸至大漠的南端。五原塞外列城今天所见遗迹,分为汉外长城南线、汉外长城北线,两条线路的西北端在今天阿拉善盟北部与蒙古国南戈壁省交界处的洪果尔山东麓。洪果尔山在汉代称作庐朐山,五原塞外列城后来又向西继续绵延于庐朐山北麓,与居延泽长城连接了起来。这样,匈奴在漠南草原彻底难以立足,残余部落也全部退到漠北。受降城则因筑于塞外,形成一座孤城,汉军依靠它扼制匈奴南下,而受降城有时则转入匈奴控制,成为匈奴南下攻汉的桥头堡。

       太初二年浞野侯赵破奴和他的二万骑兵在“故龙城道”栽了跟头,由此这一通道又被赋予“浞野侯赵破奴故道”之名。汉武帝不认栽,在对匈奴取得绝对性压制的情形下,狂妄自大得很,几年之后,他又派了一个不怕死的年轻将军,率领区区5000步兵,胆敢重走“浞野侯赵破奴故道”。这一年是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年轻将军叫李陵,是赫赫有名的老将军李广的孙子。汉武帝给李陵的指令是,从居延遮虏障(今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温都格城)出兵,至东浚稽山(今蒙古国南戈壁省省会达兰扎德嘎德市东侧的东西向山脉)南龙勒水,如果不见匈奴,就从“浞野侯赵破奴故道”抵受降城休士。结果李陵在浚稽山与匈奴单于大军遭遇,寡不敌众,且战且退,最后不得已投降匈奴。

图片

       从受降城向北至涿邪山(今蒙古国南戈壁省省会达兰扎德嘎德市北侧的东西向山脉)之间的距离大约为120公里,属于“故龙城道”南段,汉朝军队在此屡屡受挫之后,汉武帝不再试图进兵漠北,而是守在漠南光禄塞,即光禄勋徐自为所筑汉外长城北线、南线。

       汉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汉朝甚至撤销了光禄塞的驻军,此时匈奴内乱不断,已无力南下犯边。此后,匈奴内部发生分裂,在与郅支单于争权中失利的呼韩邪单于主动内附,于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赴长安觐见汉宣帝,愿驻牧于光禄塞下,为汉朝保卫边疆。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赴长安,迎娶宫女王昭君

图片

图片

       包头市召湾汉墓出土的“单于和亲”、“单于大降”、“四夷尽服”等文字瓦当,普遍认为与“昭君出塞”有关。关于“单于大降”瓦当,学界争议较多,有认为应读作“单于天降(xiang)”的,也有认为应读作“单于天降(jiang)”的。近年来,中国丝绸博物馆对新疆尼雅出土的汉代“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作了复原,织锦上的吉祥文字,全文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诛南羌四夷服单于降与天无极”。织锦文字中的“四夷服”,加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尽”,成为“四夷尽服”瓦当文字;“单于降”类似,加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大”,成为“单于大降(xiang)” 瓦当文字。“单于大降(xiang)”所表达的含义,与当时呼韩邪单于附汉亦相符合。

图片

图片

       进入东汉之后,匈奴分裂为南匈奴、北匈奴,南匈奴与乌桓等北方民族大量南下,与东汉军民杂错而居。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年)岁末,乌桓布列于东汉辽东属国、辽西、右北平、渔阳、广阳、上谷、代、雁门、太原、朔方等缘边十郡;在此前后,南匈奴陆续入居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东汉王朝以这种与北方民族的军事联盟政策,一定程度上替代了长城防御体系。

       东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夏六月,车骑将军窦宪出鸡鹿塞,度辽将军邓鸿出稒阳塞(在今包头市石拐区五当沟),南单于出满夷谷(在今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狼山西乌盖沟、达拉盖沟一带),于涿邪山汇合,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今蒙古国南戈壁省北部的东西向山脉),追至私渠比鞮海(今蒙古国南戈壁省北部的乌兰湖,为翁金河南流汇聚而成)。窦宪遂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窦宪的三路大军虽然出塞地点不同,但都是到涿邪山汇合,再统一发兵稽落山。

       2017年于蒙古国新发现的《封燕然山铭》摩崖石刻,位于中戈壁省德勒格尔杭爱山的东南端。该石刻的发现,纠正了以前一直认为的燕然山为今蒙古国中部杭爱山的错误观点,对于“故龙城道”线路有了更加明确认识。“故龙城道”以涿邪山为节点,向南经浚稽山东麓、大泽(东浚稽山南龙勒水西流汇聚而成的湖泊)可至受降城;向北经稽落山西麓的私渠比鞮海,顺着翁金河逆流而上可至杭爱山东麓一带;向东北经稽落山东麓、燕然山东麓,可至肯特山西麓一带。

图片

       永元三年 (91年),耿夔率领八百精骑,从居延塞出发,在金微山重创北匈奴,单于带领少量残余部众向西遁逃,不知所终。大量的匈奴部落或南下归汉,或并入新崛起的鲜卑部落,草原上的匈奴单于时代落下了帷幕,为新兴的鲜卑可汗所取代。

       那么,最终建立了代、北魏的拓跋鲜卑在600多年的西行、南下之路上,究竟发生了那些大事儿、走过了什么样的旅程?我们将在下期给您讲述。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