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圣书园与我的 12 年

 细雨青衫 2024-01-08 发布于重庆

图片

图片

2023 年 10 月 31 日是万圣书园创办 30 周年,也是它在成府路 59 号的最后一天。两个月后,它东移了 1000 米,在成府路 28 号五道口购物中心的三四层重新开张。这是万圣书园第 5 次迁址。过去  30  年,它的足迹历经北三环西路三义庙(1993 年)、成府街 58 号(1995 年)、成府路 123 号(2002 年)、成府路 59 号(2012 年)。

1993 年 10 月 31 日,万圣书园由刘苏里和甘琦共同创办,如今它的经营者是刘苏里和妻子张焕萍。万圣书园有许多众所周知的秘密。店里的黑猫叫「平安」,今年 19 岁,小花猫叫「丛花」,很懒。书店的蓝鬼标识是因为刘苏里和甘琦都出生于万圣节。书是真正的主角,有八万多种。书店中的醒客咖啡不办讲座,去那儿的读者中大多已是可以开讲座的人。店员相当严肃,只是静悄悄在书架间工作,因为读者不是上帝。

图片
万圣书园里有两只猫,「丛花」是较懒的一只。

书籍的分类体系潜伏于各个角落,供读者自行探索。比如有读者发现,59 号店正中的长书台用于放置长销书,这些书皆具备一定学术水准,往往会放置三五年以上,甚至即便同一本书出了新版本,也会被放置在同一个位置,比如葛兆光的两卷本《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一本书从新书台到折扣区,会经历好几年。

「击垮一家书店容易,但击垮一个体系很难。」在 2007 年的一次采访中,刘苏里曾如此说,「万圣就是个体系。」

我们邀请参与过万圣书园成府路 59 号及新店搬迁和设计工作的沈思,写下她与万圣书园的故事。她给我们分享了另一个众所周知的秘密:万圣的搬家是真正的搬家,旧店里的一切,都会在新店有各自的位置。

图片

我跟万圣书园(以下简称万圣)的故事,开始于 12 年前,2011 年 4 月。

那时候我正在清华大学建筑系读研。五道口像是一片丰腴的土壤,生长出很多书店:卖库存书的豆瓣、藏在水磨社区胡同里的前流和蓝羊、地铁站旁边随时都可以顺路溜达的光合作用、会员制的雨枫书馆 …… 书店仿佛是一个无边无际的世界,开书店的人就拥有一个世界。

万圣是一个能将人轻易淹没的世界。书架占据每一面墙,每一个过道。书塞满了书架和书架间的所有空隙,直到天花板。所有的书和它们的排列向我明示:这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我或许只能读明白其中的万分之一。

2011 年 4 月,在微博上看到名为「醒客张」的账号说万圣要搬家,我就发了私信介绍自己,表示愿意帮忙。我完全不知道,这位「醒客张」就是万圣的老板娘张焕萍,也完全没想到,这封私信让我跟万圣的缘分延续了 10 多年。
图片
后来张总再联系我,又是一年之后的事情,万圣新店的合同敲定,进入设计和搬家的实质性阶段。彼时微信才刚刚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网红书店」的概念还远在几年之外。新华书店的下一代,是「光合作用书房」这样,设计明亮、清爽的连锁书店(2011 年 10 月底,「拥有全国最大连锁渠道」的民营连锁书店光合作用书房歇业,被称为民营实体书店行业倒闭潮的标志性事件),独立书店的格局是「北万圣,南先锋」。而我脑子里最「先进」的书店,还是中国台北夜晚里灯火通明的信义诚品:一栋楼那么大的书店,但又不仅仅是书店,更像是一个综合的文化驿站。

2012 年初夏,我从台湾骑单车环岛回京,开始每天带着笔记本去成府路驻场工作,以参与者的身份再次被「淹没」,更多地理解了它的世界。

图片
2012 年万圣书园施工现场。

早晨跟醒客咖啡的店长小郭互道早安,端走的可能就是店里当天的第一杯咖啡。中午跟员工一起吃完午饭,窝在咖啡馆角落的沙发里跟猫咪一起午睡,记忆中好像每个中午都有阳光落在我们身上。最黏我的猫咪是小灰,它总喜欢若无其事地趴在笔记本电脑旁边。后来,小灰没有跟书店一起搬到新址,它消失在了没有书架的成府路 123 号,那里是它的家。

工作时间,我也不全然都是对着电脑建模和画图,还需要测量店里的书架和所有正在使用的家具、木门,熟悉图书的布局。这让我有机会无数次穿梭在书的阵列里,认识了店员清竹、老蒋、阿威,在他们上架新书时,问问「这是什么书,为什么要放在这里」。张总和刘总也时常加入这些对话,他们会讲店里每一件东西的故事,每一只猫的故事,过去每一间店的故事。

这些故事让我意识到,万圣的搬家是真正的搬家,旧店里的一切,最好都在新店里有各自的位置。

图片

从成府路 123 号到 59 号,书店和咖啡馆的总面积减少了 300 平方米。由于物业条件的限制,这些面积里还有很多类似通道的、没有窗户的狭窄空间。在最初的方案里,书店部分占据了仅有的大空间,醒客咖啡则被安排在这些「通道」里。

即将开始施工的某一天,张总突然跟我说,她思量来去,还是要把咖啡放在有窗户的地方,坐下来可以看到窗外成府路的车水马龙。这一次的搬家,不得已把咖啡的面积缩小了,但醒客对于万圣很重要,那是一个思想交流碰撞的地方。让书架远离窗户,可以减少阳光对书籍的损伤;通道空间的墙面多,反而可以容纳更多书架,一个个有分隔的小空间也便于安排不同种类的书。

于是,咖啡被移到靠窗的位置,用旧店雕花门与书店部分隔开,而书店部分在通道里形成了「迷宫」。这个本是从功能出发的变化,却创造出意料之外的「淹没」感,比起 123 号,59 号更像是一片书的森林。

图片

2013 年 59 号日,万圣书园开业时的照片,

「比起 123 号,59 号更像是一片书的森林。」

这片森林里的叶子,也不是在一夜之间完成的,而是经年累月,在万圣所有人的手中生长出来的。书架的颜色和大小种类很多,是 20 年间两次搬家和经营期间分多次制作的,是设计期间要着重安排的对象。它们根据颜色、高矮、新旧程度,陈列上的学术脉络,像拼积木一样,根据新空间各就各位。

其实 59 号刚搬完家的时候,书架还没有那么满。后来书越来越多,我们又做出新的书架补满空隙。书架和天花之间装上吊柜,吊柜和书架的空隙之间又塞满副本;旧书架不能完全适配的墙面,再做窄书架填充。

店员们每天都推着一车车的书,上架新书、调整位置,他们比张总和刘总更擅长这件事,像松鼠,堆出了满满的书山。

只有一件事是不被允许的,那就是书绝不能成为装饰,它们要被阅读的目光抚摸,而不是观赏。

图片

雕花门也有很多种,从各处收集来,跟着书店多年,哪一扇都很难舍弃;各种各样的面具、木雕和牌匾、无处不在的猫咪装饰品和海报,张总会如数家珍,用它们填满每一个角落 …… 设计、或者说最初的构想,只是一个框架。所有的东西都是这样一层一层堆叠过去,经过停留在这里的人和时间的手,生长成大家看到的万圣。

读者也参与到了这个过程中,万圣的名字最初是因为创始人刘总的生日是在万圣节,后来有读者把它演绎成「在书店里看书,仿佛跟一万个圣人对话」,于是英文名成为了「All Sages」。

这里不是一个时髦的地方,也不是一个精致的地方,甚至不是一个有设计感的书店,只有书,山、海、森林一样的书,自有它们的的逻辑、脉络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图片

我从不敢说自己是万圣的设计师,尤其是那时候的我还是个学生,万圣书园是我第一次接触一个真实落地的项目,天天泡在现场、跟施工队的徐师傅一起跑建材城,一头包地解决图纸跟实际不交圈的问题 …… 我只是在万圣搬家这个过程中参与其中,并且非常幸运地,因为深入的了解和长久的交情,我得到了一个不同于学校教育和一般实践中,对于空间意义的认识。

在这 10 年里,我断断续续参与了万圣的很多小事,书库搬家、得到与刘苏里合作的名家大课展览、万圣猫咪藏书票的绘制,还有几次并未实现的新店计划 …… 直到 2023 年的再次搬家。

有时候我会被朋友问起,你在万圣设计了什么?你觉得你的工作为万圣创造了什么新价值?10 年前,我几乎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确实我就像蚂蚁搬家一样的排列书架,想尽办法把旧店里的一切重新组织在新店里。

在我们的普遍认知里,设计就是要有自己的风格,要不断创新,要刷新审美和空间体验去吸引更多的人。「新」当然有价值,但「延续」也同样有它的价值。这十年时间,我的版图扩大了,在建筑杂志社工作,吸收着海量的新鲜信息;做屋顶花园的创业项目,设计民宿和青年公寓,创造和经营过新的空间;去过了更多地方,见识了各种理念的书店层出不穷,也体验了很多新鲜、有趣的店铺和建筑。

图片

2023 年 12 月

新开业的 28 号万圣书园一角

但每当我回到万圣,就如同回到了家。

那里被更多的书架和新书塞满,看起来没变,却有无数新的世界等待被发现。猫咪们还在,平安年纪大了,见一面就少一面。店员还是熟悉的面孔,他们依然在书架之间低头忙碌,十年、二十年,还是那一群人,在做着同样一件事。万圣是这么长情,设计门头和楼梯间的李小山老师,从 123 号到 59 号再到 28 号;平面设计师一直是十几年前做 Logo 设计的王全杰老师,那时他也还是个学生;做书架的工厂也一直是同一个,直到老板退休;十年前 59 号施工的徐师傅已经不在了,不然我们还是会找他。

书店,还有这些人,就好像我流动时间中的锚点。每当我知道 —— 甚至不需要看到 —— 他们还在那里,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都有人在做心中认定的那一件事,我就觉得这个世界还不错。

图片

2023 年 6 月,万圣又要搬家。张总带我第一次去新场地,往东走一公里的成府路 28 号,是五道口地铁站旁边的一座商场。

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万圣以往街边独立物业的场地,没有了与城市的直接关联,被消费场景包围,隔壁甚至是一家游戏厅。上下两层需要重新加建楼梯来彼此联系,为了符合书店的承重要求,要加固结构。开放的大空间也很难再有 59 号曲径通幽的感觉。

我的第一反应是担忧,担心这么多条件上的变化会让新店丧失万圣原有的气息。

设计开始了,我还是跟那些二三十岁的书架打交道,虽然它们有一些已经旧到不得不被淘汰;还是利用所有空间尽可能放更多的书,它们的学术脉络也依旧如故;收银台还是原来的收银台,玻璃面板上布满划痕;排行榜还是原来的排行榜,粉笔字擦去了再写,但每一本书都留在了那些阅读它的人手中。
图片
图片

59 号万圣书园营业搬家前后,新书台处的变化。

2023 年 10 月 31 日,是 59 号万圣书园营业的最后一天,也是万圣 30 岁的生日,读者们排队结账,迟迟关不了门。有很多人曾是万圣的常客,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变化很久不再来,特意在最后一天来留念。可能有很多人跟我一样,在人生中的某个阶段,得到了万圣的陪伴和滋养。那些时间和那些阅读的具体细节可能已被遗忘,但也已确实地汇入了我们生命的河流。

我们多么幸运,这不是一场告别,而是一次重逢。

我再一次意识到,有一些不变的本质不会丢失。万圣还在五道口的那片土壤,它还是那家学术书店。有人会选满满一推车的书,有人在书架之间又埋头工作了 10 年,有人时隔多年,想起曾经的阅读,又发现了新的想读。时间跟书一起在这里不断堆叠。

花园里总需要一棵根深叶茂的树。万圣就是这棵树。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