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中国派谁参加葬礼

 闲之寻味 2024-01-08 发布于广东

2024-01-07 11:10 

发布于:天津市

1982年11月10日夜,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内的工作人员像往常一样,打开了大使馆内的公用电视机,准备收看当日的苏联新闻,然而,当工作人员打开电视后才发现,原本的彩色电视机此时已变成了黑白色,荧幕中还放着一张勃列日涅夫的半身照,而电视的背景音播放的则是关于勃列日涅夫逝世的讣告。

勃列日涅夫

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大使馆内的工作人员顿时忙碌了起来,到了第二天,勃列日涅夫逝世的消息送抵邓公的手中,邓公对此非常重视,而紧随勃列日涅夫逝世的消息而来的,则是派何人前往苏联吊唁,对于邓公而言,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但庆幸的是当时邓公做出了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

那么,当时邓公究竟派谁去苏联吊唁的呢?派去苏联吊唁的人,在苏联又受到了哪些待遇?这次吊唁又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作为一位执政苏联18年的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的一生其实充满了传奇色彩,勃列日涅夫是乌克兰人,15岁就开始步入社会,先是做锅炉工,后来又读了中专和农机学校,不过勃列日涅夫并不喜欢读书,以致于后来进入苏联的权力中心,他的发言还经常要照着秘书写的稿子念。

但相比于其他人,勃列日涅夫是非常幸运的,因为有不错的学历,还受过专门的技术培训,勃列日涅夫应征入伍后没多久就成为了一名坦克连政治指导员,退伍后,勃列日涅夫又在机缘巧合之下成为了赫鲁晓夫的嫡系属下,有赫鲁晓夫的帮助,勃列日涅夫的升迁之路开始突飞猛进。

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接替斯大林执掌苏联,作为赫鲁晓夫亲信的勃列日涅夫,其地位自然也是“水涨船高”,短短几年的时间,勃列日涅夫就升任至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地位仅次于赫鲁晓夫。

从一名锅炉工,到苏联的二把手,勃列日涅夫这一路走的可谓是顺风顺水,而更幸运的是,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后,苏斯洛夫和谢列平为夺大位争得头破血流,在这个时候,一直做壁上观的勃列日涅夫果断出手,毫不费力的成为了苏联的最高领导人,自此,勃列日涅夫18年的执政生涯也拉开了帷幕。

勃列日涅夫和他最爱的镶满勋章的军装

勃列日涅夫上任立即着手对苏联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生产水平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他的操作下,苏联在赫鲁晓夫时代遗留下的一些问题得到了解决,改革后获取的实际利润让苏联的经济得到了大幅提高,甚至还曾短暂的超越美国。

也正是因为勃列日涅夫取得的这些卓越政绩,使得当时勃列日涅夫在国内的声望居高不下,直到2013年,勃列日涅夫仍是俄国人公认的“20世纪苏联领导人好感度”民意调查中排名第一的领导人。

勃列日涅夫出席活动

只不过,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虽然颇有建树,但在此期间勃列日涅夫为求政治稳定,导致的问题也层出不穷,典型的就是政府管理机构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大,整个官场臃肿又非常“老龄化”。

其中部长会议下属各部委的现职正副部长就有高达800多人,一个钢铁工业部的正副部长能达到19人之多,这些都为苏联日后的衰落埋下了祸根。

与此同时,勃列日涅夫在位期间还数次对外点燃战火,从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到深陷阿富汗战争的泥潭,这些举措让苏联在国际外交中的影响力逐步降低,并导致苏联与外界各国的联系急剧下降。

晚年的勃列日涅夫似乎已经意识到了苏联正在走向一条并不完全正确的道路,因此,勃列日涅夫对世界各国的态度有所缓和,甚至还有重新建立友好外交关系的打算,但遗憾的是,勃列日涅夫还未真正付诸行动,他的生命就已经走到了尽头。

勃列日涅夫曾试图改善苏联的周边关系

1982年11月10日夜,李景贤等人在苏联的当日新闻中得知了勃列日涅夫因病逝世的消息,随后将这则消息紧急传达给了远在北京的邓公,收到消息后,邓公立即开始着手安排人员前往苏联吊唁,那么,该派谁去最为合适呢?

实际上,这并不是我国第一次派人前往苏联吊唁,1953年斯大林因病逝世时,我国就曾让周总理亲自率代表团前往苏联吊唁,有这一次的经验在前,邓公对此次前往苏联的人选非常重视,而且当时中苏关系有望改善,这一趟苏联之行更是两国外交的基石。

11月11日,经过邓公等人的慎重考虑,最终决定由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黄华率代表团前往苏联,对于黄华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吊唁,更是推进两国关系正常化的纽带,出发前邓公曾多次叮嘱黄华,寻找合适的机会见一见苏联第一副总理兼外长葛罗米柯。

除此之外,邓公还请胡乔木执笔写了一封“密函”送到了勃列日涅夫的继任者安德罗波夫手中,真情阐述了我国迫切希望恢复与苏联友好关系的愿望,出身克格勃的安德罗波夫很清楚,此时的苏联需要与中国携手并进,因此安德罗波夫爽快的接受了邓公的意见。

黄华

11月中旬,当黄华抵达莫斯科后,在安德罗波夫的精心安排下,黄华在莫斯科机场的贵宾室中受到了苏联副外长伊利切夫的亲自接见,两人在短暂的接触中各自表明了自身的立场态度。

黄华多次称赞勃列日涅夫是杰出的国家领导人,并表示勃列日涅夫生前曾试图改善中苏两国的关系,继任者安德罗波夫能否“就有关事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而伊利切夫则对黄华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会谈结束后,伊利切夫在临走前还特意向黄华问道:“中国代表团希望在葬礼上站在什么位置呢?”

虽然只是一句简单的客套话,但黄华却立刻从中嗅到了苏联的态度,因为按照常规来说,参加勃列日涅夫追悼会的各国代表团理应由主办方来安排一切事项,但此时苏联却将选择权交给了我国,足见苏联对我国的重视程度。

1982年11月15日,勃列日涅夫的追悼会在莫斯科的工会大厦中举行,参加追悼会的人员除了苏联的各政要机关人员以外,还有包括中国在内的32位国家元首、15位政府机关骨干人员、14位外国使节以及四国的王子。

而在悼念的队伍中,我国代表团则站在了最为醒目的位置,还被允许携带四名工作人员一起参与吊唁,这几乎是其他国家都没有的特殊待遇,也彰显着中苏两国的关系正在快速友好的推进。

勃列日涅夫的追悼会

追悼会结束后,安德罗波夫亲自接待了参与悼念活动的各国使节,并对到访者一一进行了会见,而最让安德罗波夫印象深刻的便是中国代表黄华,短短几分钟的交谈,黄华就将中国的立场态度表达的清楚无疑,会谈结束后,安德罗波夫仍握着黄华的手久久不愿松开,此次会谈让中苏两国都感受到了彼此的诚意。

在这之后,黄华又按邓公的指示,在合适的机会见到了苏联外长葛罗米柯,尽管葛罗米柯没有表现出像安德罗波夫那样的亲善,但在会谈结束后,葛罗米柯展露出的那一缕笑容,却让黄华的心里顿时有了底。

通过这一次参加追悼会,我国与苏联的关系再次走向正常化,安德罗波夫在位期间不断深化与我国的外交关系,而也正是因为得到了中国的帮助,苏联自前几位领导人手中留下的沉疴顽疾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只不过这条互惠共利的道路还未被真正打开,安德罗波夫就匆匆患上了疾病,执政短短15个月便遗憾逝世,在这之后,73岁的继任者契尔年科也因一场突如其来的肺气肿而龙驭宾天,算上勃列日涅夫,当时苏联在短短两年内就给三位领导人办了白事,一时间整个苏联都陷入了悲伤的氛围中。

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以及契尔年科的相继逝世让苏联陷入悲伤的氛围中

为了不让苏联人民每隔9个月就吃一次席,在契尔年科之后,年仅五十多岁的戈尔巴乔夫继承了苏联的大统,然而,此时的苏联已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国家危机中,再加上美国从中作梗,即使戈尔巴乔夫再怎么努力,最终也没能挽回苏联的命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