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台茯苓饮临床使用的金标准

 紫天辰 2024-01-08 发布于陕西

临床应用外台茯苓饮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要点

1.陈皮药量适当偏大。因太阴病里虚寒为痰饮水湿生成的病理基础,因此祛除水饮需以温中运化恢复机体功能为主,这也是后世祛湿多以调脾为核心缘故。陈皮性味温和,兼以行气除满,故而在橘枳姜汤中用量最重为一斤。所以外台茯苓饮中,冯世纶教授强调橘皮量可适当增大,临床常用15-30g而疗效明显。

2.关于方中白术、苍术。在仲景年代,术并不分白术、苍术。后世才有白术、苍术的区别。本经云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术有白术和苍术之分,还有生用和炒用之分,具体的药效也是有所不同的。在湿象明显时,多用苍术燥湿祛湿,如九味羌活汤、白虎加苍术汤等。痰饮水湿明显者,多用苍术替代白术。太阴病便秘便干明显,用生白术,以健脾生津、润肠通便。

3.方中常加半夏。因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加入半夏,则有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二陈汤等方义,增强了温中行气化饮的力度。且心胸中有停痰宿水,临床多见胃脘胀满、呕恶纳呆的表现,加入半夏亦有温中止呕和胃作用。故临床本方常加入半夏,不一定非要见到呕。

4.重视方中生姜。一般用药,医者多视生姜、大枣、甘草为调和之药,可有可无,并不重视。在痰饮水湿治疗中,生姜辛温祛饮为主力,且茯苓饮中生姜四两用量最大,橘枳姜汤中生姜半斤。故对于太阴病痰饮水湿证时,生姜用药不可或缺,需要重视。

5.注意攻补比例。外台茯苓饮虽然为攻补兼施治法,但临床运用本方需要重视方中攻补的比例,参术苓为补,橘枳姜为攻,根据虚实比例动态调整。当仿照后世枳术丸比例,如虚多、补多则多用参术苓,饮多、攻多则多用橘枳姜,达到标本兼治,在祛除痰饮水湿短期目标的同时更加看重恢复脾胃运化的远期疗效。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一则胡希恕先生的医案,来强化一下。

宋某,女性,44岁,病历号7196919651029日初诊。腹胀、纳差已多年,经针灸、中药理气等法治疗,症或有减,但停药后,腹胀、纳差如前。近状:腹胀、纳差、乏力、短气、下肢浮肿、小便短少、大便溏,苔薄少,脉沉细弦。

证属胃虚饮停,治以温胃化饮,与茯苓饮加味:党参10g,陈皮30g,枳实10g,茯苓15g,苍术10g,生姜10g,半夏12g

结果:上方服一月余,腹胀消,纳如常。1966311日随访如常人。

在本案辨证过程中,我们需要重视第一脉沉细弦,这是一个虚不足的脉象,同时苔薄、便溏、乏力、气短、下肢浮肿、小便短少,属于太阴病的痰饮水湿,郁阻气机,则表现为腹胀、纳差、短气。所以这是一个太阴病痰饮水湿证,以腹胀纳差短气为主症,气机郁阻明显,所以用外台茯苓饮加减。我们可以发现胡希恕先生用原方加上一个半夏,和我们上面的分析是一致的。

外台茯苓饮在临床中多有应用机会,呼吸系统的咳痰喘有机会,心血管病的胸痹有机会,消化系统的纳差、消化不良更是不用说。本方其较一般温补方剂等更胜一筹,蕴含着后世的健脾补虚、温中祛饮、调畅气机、肺脾同调、培土生金等治法,值得临床细细体悟。

外台茯苓饮,含有四君子汤、异功散、橘枳姜汤、橘皮汤、枳术丸等方义,在健脾的基础上注重水饮的祛除和气机的流通。外台茯苓饮适应征,应以太阴病痰饮水湿、气机郁阻为病机,症状表现在心胸部位的水气郁结,如胸闷气短、咳痰喘、胸痹、胃脘胀满、纳差等。

外台茯苓饮再加半夏,和六君子汤比较近似。在胸闷气短、胃脘胀满为主症,辨证为太阴病痰饮水湿证,我多用本方加减,效果满意。半夏厚朴汤中没有参苓术,侧重于痰饮水湿。而外台茯苓饮有参苓术,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攻补兼施。临床可以根据辨证施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自马家驹读书笔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