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峁遗址和北狄没有关系,3800年前石峁古城废弃后北狄才入住

 万物史话 2024-01-12 发布于北京

石峁遗址
文/万物君
前几天,我在文章中称,石峁古城是用来防御周人祖先的,后来我发现自己弄错了,因为周人祖先彼时还没到达陕北。然后我说,石峁古城是用来防御赤狄祖先的,现在我发现自己又弄错了,彼时赤狄祖先也没到达陕北。
《史记·五帝本纪》称,“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这让人觉得,尧舜时代,北狄(周人同类白狄以及赤狄)已经存在于陕北。然而考古发掘和古DNA都不支持这一看法。
事实上,已检测的古DNA告诉我们,4000-3800年前,陕北没有北狄,然而我还是错误地认为,石峁古城是用来防范赤狄祖先的。这主要是因为受到《史记》的影响,以及认为古DNA检测不够全面。
最近,我读到了《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蛇纹鬲”遗存石砌院落发掘简报》,开始确信,石峁文化时代,或者尧舜时代,陕北没有白狄和赤狄的影子。3800年前之后赤狄才出现在那里,至于白狄,到达那里的时间更晚。
因此,石峁古城主要是用来防范气候变冷而南下的人群的。

1

6500多年前,后岗一期文化人群北上,进入冀西北、内蒙古中南部。
6000年前,仰韶文化史家类型人群北上,进入内蒙古中南部。
5900年前,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人群北上,进入内蒙古中南部、晋北、冀西北等地。
5500年前,气候开始变冷。
5000年前,气候迅速跌至低谷,导致北方人群南下。为防止南下人群造成破坏,当地兴起了石城。

4300年前,南下人群进入石峁一带,那里此前很少人住,加之当时的环境很适合,于是人口暴增。
总之,石峁文化时代,那里的人群都是北迁的中原人群的后裔。具体而言,主要是后岗一期文化人群、仰韶文化人群的后裔。其中也包括红山文化人群后裔,他们是后冈一期文化人群的后裔,不可否认也融合了西辽河的土著。
其实,不管是仰韶文化、后冈一期文化,还是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其人群都是华北老土著,他们的父系单倍群主要是O2a、N1南、C2南。他们1万年前就生活在“泛中原”地区了。
相比之下,北境族群(N1北、Q1a、R1、C2北)进入“泛中原”的时间非常晚。其中,N1北(白狄)和Q1a(赤狄)是4000年前左右进入长城以内的,进入陕北的时间就更晚了。C2北是3000多年前才进入西辽河一带,进入长城以内的时间更晚。而R1主要活跃于西北。

2

根据古DNA,白狄和赤狄的祖先在4000-3800年前没有进入陕北。因为目前已检测到的属于4000-3800年前的古DNA中没有N1北和Q1a。
这有可能因为检测不够全面。
那么,我们就从考古方面进行解答吧。
目前,最有可能属于北狄的器物是“蛇纹鬲”,它们最早出现在朱开沟遗址。

赤狄的迁徙之路
考古学家认为朱开沟遗存可划分为三类,分别属于永兴店文化、白敖包文化和朱开沟文化。他们的年代如下:
永兴店文化,公元前2300-2000年
白敖包文化,公元前2000-1600年
朱开沟文化,公元前1600-1400年
考古学家称,“蛇纹鬲”出现于朱开沟遗址第三段(夏代中期以后)遗存,流行于第四(夏代晚期)、第五期(早商时期)遗存中。换言之,蛇纹鬲出现于白敖包文化时期,流行于朱开沟文化时期。
准此,可以认为,大约公元前1800年,北狄出现在朱开沟遗址。

蛇纹鬲

3

2016年,考古人员开始大规模发掘石峁遗址皇城台。皇城台功能区主要有门址、护墙、台顶等。
2018年秋,开始对皇城台顶部进行发掘。经发掘确认,皇城台台顶偏东处存在一处石峁文化时期的大型高台建筑基址,并分布有大量重要遗迹,如大型房址、石砌院墙以及“池苑”等,故将其简称为“大台基”。
2019年,在发掘揭露大台基南护墙过程中,在台顶西南部发现一处下沉式大型石砌院落,该建筑系皇城台大台基废弃后,新的文化族群在此活动,破坏了顶部原有建筑,并下挖台芯垫土而建成,编号为大台基“一号院落”。

一号院落

一号院落与大台基位置示意图(上为东)
“一号院落”出土的文物非常丰富,其中陶器可分为A、B两组。
B组陶器主要有斝、鬲、喇叭口罐、大口尊、三足瓮等,为石峁文化的典型器类。
A组陶器主要有鬲、圆腹罐、三足瓮等,陶器器表普遍饰有细密的绳纹,其中以鬲、圆腹罐口部多带有对称的凸钮和陶鬲器表的蛇纹装饰而引人注目。
对A组陶器观察研究后,有如下发现:
(一)“一号院落”灶址之上出土的蛇纹鬲,与与朱开沟遗址第三段遗存中的Ea型Ⅱ式陶鬲W2004:2相似,惟整体更显瘦高,年代大致相当于夏代早中期阶段。
(二)“一号院落”内堆积和叠压于房址的②层中的其它A组陶器,为房址废弃后形成的堆积。其器物年代介于朱开沟遗址的第四段至第五段遗存之间,相当于夏代晚期至商代二里岗文化阶段。
综上可知,“一号院落”的使用年代为夏代早中期到商代二里岗文化阶段。
结合皇城台废弃的年代,我们认为,赤狄祖先在公元前1800年到前1500年居住在石峁遗址。

4

公元前1300年左右,赤狄祖先鬼戎南下到无定河到西洛河一带,创建了李家崖文化,也即鬼方文化。

李家崖文化
公元前1135年,武乙元年,赤狄祖先鬼戎迫使公亶父南下岐周。
公元前1101年,武乙三十五年,公亶父之子季历伐西落鬼戎,俘获20个鬼戎首领,保卫了周国的安全,确保了商朝西部的安宁。
公元前996年,康王时期,周人攻破鬼戎都邑“李家崖遗址”。之后,鬼戎东迁,并于春秋时期成为赤狄,为祸华夏。
公元前593年,鲁宣公十六年,“晋人灭赤狄甲氏及留吁”,赤狄不再为患。

5

做个小结:
一、绳纹鬲人群几乎同时出现在内蒙古中南部鄂尔多斯的朱家沟遗址和陕北神木的石峁遗址,似乎可以认为,是他们赶走了石峁文化人群。但更大的可能是,石峁人自己放弃了石峁遗址,然后绳纹鬲人群接踵而至。石峁发掘简报就说,“皇城台大台基废弃后,新的文化族群在此活动”。
二、绳纹鬲人群在石峁遗址生活了三百年,从公元前1800年到前1500年左右。
三、前1300年,他们出现在无定河到西洛河之间,创建了李家崖文化,也即鬼戎文化。
四、前996年,周人攻破鬼戎都邑李家崖遗址,俘虏一万多人。
五、春秋时期,鬼戎后裔赤狄为祸华夏。
六、公元前593年,“晋人灭赤狄甲氏及留吁”,赤狄不再为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