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布局专利文件中从属权利要求

 jc_ipec 2024-01-09 发布于湖北

最近做了一个稳定性分析的业务,客户想要打侵权诉讼,提前评估一下被无效掉的概率。结果上百万的大案子倒在了稳定性分析环节。该篇专利的授权范围很大,可能被一些似是而非的专利影响新创性。这就涉及到权利要求的解释了,如果不引入说明书中的内容,权1的范围大家都认为太大而没有创造性。

如果权利要求清楚的话,可能不会引入说明书中优选实施例。而要对权利要求1做进一步限缩,从权全是公知常识,具体的优选实施例中各个结构之间的细节关系并没有写入权利要求书中。后果就是即使无效过程中修改权1,也可能有很大概率被无效。

Image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专利法实施细则》)第20 条规定,独立权利要求应当从整体上反映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记载解决技术问题的必要技术特征。从属权利要求应当用附加的技术特征,对引用的权利要求作进一步限定。

刚开始写权利要求书时,恨不得写个无法无天的权利要求1。而写权利要求书又讲究遣词造句,什么保护范围清楚、语义清晰、语法正确之类的,我就不想写很多从属权利要求,正所谓内容越多破绽越多。另外,当时认为独权已经有很大的保护范围了,已经被诉侵权产权已经落入独权,从权就没有用了。慢慢的在甲方审稿的过程中,有些IPR会指出'你写这个从权有嘛用?',或者指出添加个中层概况的从权,或者针对某个技术点布局个从权。随着年限的增加,有时会考虑会收到怎样的审查意见,要布局个从权用来答复OA1,再整个从权答复OA2。

但是,一直都是想着授权文本能有较大的保护范围,实在是没想到开头提到的,由于保护范围太大而增加被无效可能性的情况发生。

从属权利要求有什么作用呢?

1.分层次的权要布局,逐步的限缩保护范围;

2.与发明点相关,提高创造性贡献;

3.侵权场景,以防独权的术语具有多种解释。

4.对某一术语或技术特征起到解释作用,防止审查过程或无效过程被指出不清楚。

Image

所以从属权利要求该写些什么?

基本上按照上述作用考虑,而不是仅仅考虑布局与发明点有关的从属权利要求。即使上述3和4是公知常识也要布局一定数量的从权以防万一。

再回到开头我遇到的案例,再解释一下,就好比该专利是用在飞机上,说明书中也介绍了飞机的整体架构。而权利要求1仅仅涉及飞机的机翼,比如可折叠,所谓的优选实施例涉及该机翼在飞机起飞、飞行和降落过程中的折叠动作以及相应动作后的机翼角度。

尴尬的是,仅仅凭借可折叠的机翼是能够检索到对比文件的。而优选实施例恰恰是与对比文件之间的区别所在,但是并没有布局有对应的从属权利要求。可能当时撰写的时候认为是惯用技术手段,还是觉得要分案或者要求优先权,反正是没有写。整的无效阶段就非常被动。所以在评价创造性时,还不能考虑太多,现有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与该专利的优选实施例有较大差别,也不能代表不能破坏创造性。

Image

那怎么避免这种情况呢?

结合上述从属权利要求的几点作用,考虑哪个作用会布局优选实施例的从权?

第一个,在认为发明点是可折叠机翼情况下,分层次也是针对可折叠来的,可能无法布局。

第二个,折叠动作以及相应动作后的机翼角度是否与发明点相关呢,看代理人的主观想法,因为可能限定的是静态结构,而动作及角度涉及到动态过程中,相当于使用该可折叠机翼所衍生的,有可能布局。

第三个,侵权场景,如果仅仅考虑可折叠机翼具有足够的创新性,不考虑其他的话,难以延申到优选实施例。而如果从可折叠机翼的应用场景,及实际产品全面考虑,方方面面都写到从权中,还有很大可能性布局的。这也许就是有些专利的权要数量很多,你会疑惑从权都是些什么东西的原因所在。.

第四个,那应该一点也不可能了。

逻辑漏洞出现了,在第三个针对侵权场景布局从权时,是没有考虑无效怎么样的。毕竟无效的随机性太大,天知道会被找到何种对比文件,而阁下又该如何应对。但是从侵权场景的角度与从无效的角度出发去思考,肯定会有不同的路径,难免会有疏漏所在。

Image

结合第二个作用,或许从属权利要求还有第五个作用:

从无效的角度出发,布局从权以凸显该技术方案在整个应用场景中所实现的技术效果,提高从整体性辩论技术特征之间具有功能上彼此支持,相互作用的说理程度。

解释一下,如果被授权权1仅写到飞机具有可折叠机翼,从权都是关于可折叠机翼本身结构的限定,或是其他公知常识。该情况下在不引入说明书的情况下,应用场景可能仅局限在机翼本身。而如果布局了优选实施例“涉及该机翼在飞机起飞、飞行和降落过程中的折叠动作以及相应动作后的机翼角度”,整个应用场景就是飞机及其飞行过程。这样能够通过扩大应用场景,来强调应从整体技术方案出发评价创造性,而不应割裂技术特征进行评价。一般在授权后,所谓的整体技术方案,以及技术特征之间的关联性还是很好用的,毕竟已经经过审查员之手了。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五个作用仅是个人的无端揣测,本人有限的经验还找不到案例支撑,但是应该不会对撰写质量造成负面影响。顶多会接到IPR电话'你写这个从权有嘛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