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沪语字 2024-01-09 发布于上海

之,属指事字 ,一说会意字 。古字㞢,一横表示出发地,本义是往、到……地方去。常假借代词用,指人或物;又作指示代词这、此;又在偏正结构中作用相当于「的」,虚化以后仅为调节音节用。

「之前」这个前面。「之后」这个后面。

「阿拉伯之春」阿拉伯之春是阿拉伯世界的一次颜色革命浪潮。2010年发生在突尼斯的自焚事件是整个阿拉伯之春运动的导火索,埃及总统塞西表示,阿拉伯世界发生的革命导致100多万人死亡,并给基础设施造成近1万亿美元的损失,他表示叙利亚、伊拉克、利比亚和也门等国发生的事件造成巨大损失。

「之一」常用于说明文中,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出自明 梁云构《袁节寰晋大司马奉命乘传锦还序》

「一己之私」指个人的私心、私利。出自:〔宋〕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放乎一己之私,自为之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得乎?

「工作之余」完成工作之后,剩余的时间,有一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是指在广阔无边的世界里各种稀奇的事物都有。

「扁鹊《六不治》之说」分别是: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意思是说:不治不讲道理的人;不治爱财如命的人;不治生活方式不讲康的人;不治气血错乱的人;不治羸弱到不能喝药的人;不治相信巫术不相信医生的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尊敬他。——《孟子·离娄章句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尺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老子》

「总之」总括而言,总的来说。

「之用;之地;之日;之根」古训格言:读书为身上之用,而人以为纸上之用;做官乃造福之地,而人以为享福之地;壮年正勤学之日,而人以为养安之日;科第本消退之根,而人以为长进之根。

「礼仪之邦」指讲究礼节和仪式的国家。

「李世民《百字箴》中的之」耕夫碌碌,多无隔夜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寸丝千命,匙饭百鞭。无功受禄,寝食不安。

交有德之朋,绝无益之友。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常怀克己之心,闭却是非之口。若能依朕斯言,富贵功名可久。

「少之又少」很少很少,几乎没有。

「极尽之能事」把某件事做到极致。

「尽人之能事」《老子·道德经》尽人之能事以效天地之行所无事耳。(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事,顺应自然,看不出刻意和意外的事情发生。)

「谓之笔」相传毛笔是蒙恬发明的:【古今注】古之筆,不論以竹以木,但能染墨成字,卽謂之筆。秦吞六國,滅前代之美,故蒙恬得稱於時。蒙恬造筆,卽秦筆耳。以枯木爲管,鹿毛爲柱,羊毛爲被,所謂蒼毫也。彤管赤漆耳,史官記事用之。如此看来秦朝开始有笔,以前都是刻竹简,而不是写。【釋名】筆,述也。述事而書之也。【尔雅·释器】不律谓之笔。【注】蜀人呼笔为不律也。聿的古字形像手执笔的样子。

「明月之珠」上海方言:玓瓅滚圆,音(滴历滚于)意为:滚滚圆,圆得不能再圆了。上海人弗用解释了否啊?玓【唐韻】都歷切,并音的。【說文】玓瓅,明珠色。【史記·司馬相如傳】玓瓅江靡。【註】應劭曰:言明月之珠,其光耀照於江邊也。

「之天、之事、之情」老寿星吃砒霜活厌了。世间诸福,惟寿为先。一切富贵功名,非寿不能长享,人情莫不欲寿,岂有长生长活者而反生厌乎?素史氏曰:活之不厌者,寿人也。活之生厌者,寿星也。众星皆转世投胎,独有寿星,颓然在碧落之天,待终其天年,正不知再有几千百岁。其吃砒霜,乃千古必无之事,实千古必有之情。

「七情之发,惟怒为遽」《忍字箴》七情之發,惟怒為遽。眾怒之加,唯忍為是。當怒火炎,以忍水制。忍之又忍,愈忍愈勵。過一百忍,為張公藝。不亂大謀,乃其有濟。如其不忍,傾敗立至。《六忍》一曰忍觸;二曰忍辱;三曰忍惡;四曰忍怒;五曰忍忽;六曰忍欲。此六忍者,戒之一身則一身安,戒之一家則一家安。

「仁义之兵」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

「老尕之尕」上海方言「老尕」溯源:尕音嘎,意为:小老卵。尕,是后造字,《康熙字典》是查不到的。造字意图:「乃」本指「再度、重复」,引申指「一系列(孩子)」。「乃」与「小」联合起来表示「一母所生的一群年龄依次递减的小儿」。苏北方言「一尕尕」意为「一点点」。六三年有一部影片《小兵张嘎》应为《小兵张尕》,看过该电影晓得是讲「小老尕」。沪语「老尕」是北方话引入,七十年代流行开来。所以,我讲不是啥「老茄」,老落苏?。沪语「老尕」为啥迅速流行?因为之前僎称「小老卵」,上海人僎晓得是骂人闲话,总归不雅,尤其出于女性之口。「老尕」未出之前,文雅女性以「老芥菜」代之。合么,为啥骂人闲话僎搭「性」有关?有人做过研究:骂人最初是雄性争夺雌性,打斗辰光发出的吼叫,难怪骂人总是搭性、生殖器有关。「老卵」忒野蛮,粗鲁,「老尕、老尕尕」文雅多了。

「钱谓之镪」上海方言「镪卖唻」或许就是这个「镪」。《康熙字典》鏹:【正韻】居仰切,并音襁。以繈貫錢。《左思·蜀都賦》藏鏹巨萬。《註》鏹,錢貫也。繈鏹音同義別,錢謂之鏹,以索貫錢謂之繈。(用不着银子,用小铜钿就卖貱侬,「镪卖咧」——便宜卖了。还有一个可能是绍兴口音「贱卖唻」。)

「解暑之法」据《清嘉録》记载,古人解暑之法是利用冬季窖藏冰块,其中辛苦有诗为证:...孟冬寒至水生骨,一片玻璃照澄月。窨户重裘气扬扬,指挥打冰众如狂。穷人爱钱不惜命,赤脚踏冰寒割胫。槌舂撞击声殷空,势欲敲碎冯夷宫。砯呯倏惊倒崖谷,琮琤旋疑响琼玉。...

「可否之否」上海方言中「不」读「弗、否、勿」,所以书写沪语可直接写「不」,千万覅写「伐」,字义完全变了!《康熙字典》不:【正韻】并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又【韻會】并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

「如之」上海方言俚语:虚头乖脑。《清嘉录》记载拜年帖:无论识与不识,望门投帖,宾主不相见,登簿而已。还有飞帖,主人并不亲往,遣仆投红单刺至戚若友家者,答拜者亦如之,谓之飞帖。当时世情嫌简不嫌虚。拜年帖,虚头乖脑东西。

「呼之」上海方言:「白蚂蚁」相当讨惹厌寄生虫,对住房为害极大。用伊称呼人的闲话,就是香港人称呼为「包租公,包租婆」。对群租,二房东,用「白蚂蚁」呼之可谓恰如其分,老词新用。

「骂人之词」上海方言:「馋痨胚」「馋痨」实为「饞獠」。《越諺》卷中:饞獠,殘勞,謂貪口腹者。《漢語大字典》獠,古代骂人之词。《古今小说·沈小霞相會出師表》:你這獠子,好不達時務!饞獠,罵人「饞」得像「獠」一樣!「馋」得像「动物」一样!「不识头」。

「浦东话里的之」歌曲《地主搭仔农民到底啥人养活仔啥人啊》「搭仔」实为「搭之」;浦东留客话「喫是饭咯去」实为「喫之饭咯去」。源自:古语「食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