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一位富翁,临终前把致富秘诀写下来,锁进了保险箱。 他让大家去猜,谁猜对了就可以继承他的千万遗产。 众人的信件纷至沓来,有人说是机会,有人猜是技能,但都没猜对。 直到富翁去世后,他保险箱里的致富秘诀才被公开。 这个秘诀就是——保持饥饿感。 饥饿感,让一个人对现状不满足、对实现目标有巨大的渴望。 如古希腊先贤所说:“进步来自饥饿感。” 真正优秀的人,都懂得保持饥饿感。
作家冯唐说:“挡在你和持续成事之间的'巨石’,是失去了成事的动力。你'吃饱’了,你不敢冒险了。” 这让我想到一个“饿鼠实验”。 1925年,美国科学家麦凯把刚出生的一窝幼鼠分成两组。 他把第一组幼鼠喂到10成饱,第二组幼鼠只喂到6成饱。 结果长期下来,第一组老鼠行动迟缓、精神涣散、老态龙钟,皮毛黯淡无光。 而第二组老鼠行动迅速、活力四射,肌肉紧致,皮毛光泽顺滑。 不光是表现上,麦凯还发现,第一组老鼠的平均寿命只有1000天,而第二组老鼠平均活到2000天以上。 原来,食物匮乏让老鼠一直保持饥饿的状态,正是这种状态让它们保持活力。 其实,人也是如此,一旦生活在一种“吃饱”的状态,就难以继续调动自己全部的天赋和才能去冒险。 只有保持饥饿感,才有足够的活力和勇气去奋斗,从而持续攀登人生的新高峰。 看过一个帖子,帖主@克林有个发小,高中时期成绩一般。 但在帖主印象里,发小好像一直执迷于追求自己没有的东西。 学习不好,他就早上顶着流星黑夜背书,晚上在被窝挑灯夜战。 身材不好,他就天天跑步跳绳、过午不食。 一天两天变化不明显,但毕业十几年的同学会后,帖主儿子竟指着合照里的发小问,那个年轻人是谁。 原来,当其他老同学满足于现状,放纵吃喝以至身材走样、大腹便便时,发小因为这些年坚持锻炼,状态好得出奇,看上去比同龄人年轻十来岁。 不仅是身材,在聊天中帖主也发现,发小在事业上也抓住了新的风口。 现在已成为某知名读书公众号的合伙人,名利双收。 当一个人的渴望足够大,老天都会回报你。 鲁迅曾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正是因为人们不满足于现状,对变得更好有强烈的渴望,才不断突破自我,从而拉开人生变好的帷幕。 反观我们很多人,当事业有了一丁点成就,自己的上进心就会进入到一种“吃饱”模式。 对世界浅尝了一丁点,便以为自己已懂得了万物法则,进而停止前进。 殊不知,虚假的满足只会让人像泄了气的皮球,瘫软在原地,无法向前。 只有时刻保持饥饿感,才能不断向前进,创造更丰盈的人生。 ![]()
李尚龙在《你要么出众,要么出局》中说:“我们应该时刻准备着,持续进步着,这样,才不会被社会淘汰。” 看过这样一个短视频。 网友@黄赞说,找了一上午的厂,没有一间收50岁的。 ![]() 她感叹:“70后的我没来得及好好年轻,就被社会淘汰了。” 在评论区,有人好心留言要给她介绍厂。 结果不少网友纷纷在下方追评“53岁的我,收留不?”“72年的能进厂吗?” 其实,像黄赞这样遇到求职难题的人并不少见。 很多人都是这样,20几岁找一份简单的工作,50几岁发现自己的岗位谁都可以替代。 尤其在如今,时代日新月异,如果你不渴望自我更新,就算没有人类取代你,人工智能也可能跳出来请你下岗。 ![]() 前有被ETC取代的高速收费员,后有被AI替代的插画师、建筑师,让我们不禁感叹,时代淘汰你的时候,连招呼都不会打一下。 网友@符盖亚说,自己所在的行业,由于AI的冲击,正经历大规模的裁员。 他所在的公司,今年已陆续裁掉了30%的原画师。 而被裁的人里,有一部分选择继续学习AI技术,另一部分被迫转行。 他说:“我有一个朋友就选择了后者,因为被裁后他对AI有了严重的抵触情绪。后来,他回到老家做平面设计了,薪资降到了之前的三分之一。” 只满足于过去的老底,而放弃了学习和进步、失去了自我更新的紧迫感,只会让人跟不上科技的进步,被时代的车轮狠狠碾压。 俞敏洪说:“要把自己永远变成一个有上进心的人,上进心更多的是你要不断地吸收新思想,不断跳出舒适圈。” 不管现状再安稳,时刻保持饥饿感、拥有向上的力量,才能出众不出局。 雷军曾被网民戏称为“打工皇帝”,他在金山整整干了16年,一直干到总经理。 人在壮年当上一家知名公司的顶级高层,雷军已然成了打工界的天花板,换做普通人,可能早已志满意得。 但雷军不满足,仍然充满了探索欲,或许是年轻时《硅谷之火》的深深触动,雷军始终觉得自己还有个改变世界的梦想待实现。 察觉智能手机市场有巨大的潜力,他毅然放弃了“坐吃”稳定的金山,转头创办了小米。 在他的努力下,小米手机凭借超高性价比,迅速占领了市场。 此后的雷军仍然不停歇,仍然活跃在新兴的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对未来保持饥饿感,也让雷军从上班族,升级为身价350亿美元、引领时代潮流的CEO。 世界上最大的监狱,不是铁窗牢房,而是人的满足感。 当我们满足于舒适的生活时,对新趋势的察觉与反应能力就可能大大降低。 深陷于所谓的“稳定”,停止更新与进步,我们也就更容易被时代悄悄请出局。 不管到了何等年岁,始终保持一份饥饿感,总能让你以更高的姿态应对变化。 这样一来,你不仅不会沦为被淘汰的水花,还可能成为推动新潮流的巨浪。 无论我们是否真的处于温水煮青蛙中,走出舒适圈、保持饥饿感,都会为你的生活助推。 ![]()
曾国藩曾说过一句话,很是有道理:“未有平日不忍饥耐寒,而临敌忽能忍饥耐寒者。” 人生不是百米赛,而是一场马拉松。 只有经常保持饥饿感,才能在人生的长跑上不落队,跑得从容且潇洒。 做好这三件事,成为常怀饥饿感,对生活热忱的人。 1、树立长期目标 《荀子》中有个道理: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的终点在哪里,那么即使是千里之遥,也早晚会到达,无非就是快一点、慢一点、早一点、晚一点的区别。 长期目标可以带来激励感,帮助我们在前进的路上更有动力。 哈佛大学有这样一个实验。 他们招募了一群背景、学历、智力差不多的年轻人,研究目标对他们人生的影响。 在最初的调查里,其中27%的人根本没有目标,60%的人有模糊的目标,10%的人有清晰的短期目标,只有3%的人有清晰的长期目标。 在25年后的跟踪调查,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果: 没有目标的人,大部分沦为社会最底层人士,穷困潦倒; 有模糊目标的人,多数成为了中下层,生活状态普通; 有清晰短期目标的人,大多成为了社会的中上层,成为医生、律师、工程师等专精人士。 而那3%的拥有清晰长期目标的人,几乎都成为了财富、才学最顶尖的人士。 对目标的饥饿感,会让我们明晰心中的方向,从而激发我们的上进心,调动我们全部的天赋,让我们的人生更加非凡。 2、养成经常输入的习惯 稻盛和夫曾说:“每天一点地钻研创新,日积月累,今天比昨天进一步,希望做得更好,这种'上进心’是工作和人生中最重要的。” 你可能会发现,很多人初入职场头一两年能学到很多东西,可后来工作就成了日复一日的重复。 这是因为,我们没有保持输入的习惯。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就保持一年读一百多本书的习惯。 锤子科技CEO罗永浩,也保持每日阅读的习惯,通过持续的输入来更新自己的认知。 投资家巴菲特说,他认识的聪明人,没有一个是不持续阅读的。 看,比我们厉害的人,都在持续输入。 经常通过阅读输入新知,不仅能提升认知,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还能让我们的气质变得惊艳。 你也可以时常阅读纸质书籍、报刊,或者在各种媒体平台阅读优秀的文章。 养成输入的习惯,常怀对未知领域的饥饿感,你将会打开更广阔的未来之路。 3、使用愿景板自我激励 卢思浩在《离开前请叫醒我》中说:“人生这东西还长着呢,暂时领先和暂时落后都没什么,重要的是你要保持进取心。”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瓶颈期,也总有情绪低落、动力不足的时候。 这时,我们可以试着做一个“愿景板”来自我激励。 你可以从现实生活、网络上选取贴合自己的理想的图片、你所崇拜名人的相片,或者是其他一些让你感到兴奋的图片。 把它们打印下来,拼贴在一张纸或者一个画板上。 这样一来,当你看愿景板时,就容易联想到他们正能量的事迹,从优秀的人身上获取激励的力量。 学会自我激励,才能激发渴望与潜能,走出低能量圈,从逆境中突围而出。 ![]() 乔布斯曾说:“保持饥饿感,保持愚钝感。” 一个人最好的活法,就是永远有一份渴望在心底,对新鲜知识、新鲜领域保持好奇,永远不满足。 拥有饥饿感,才能转动向上的车轮,不断变好; 保持饥饿感,才能活得出众,而不出局; 常怀饥饿感,才能持续精进,离梦想更近。 余生,愿你保有饥饿感,在生命的海洋中大口汲取新鲜营养,推开创新的门,在追梦的道路上收获美好。 点个【在看】,愿我们都能保持饥饿感,做越来越优秀的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