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隔药艾灸功效

 我爱紫微 2024-01-10 发布于广西

隔药艾灸功效

艾灸中,为了取得更好的艾灸效果,有时我们需要选用不同的间隔物,如葱、姜、蒜、附子、盐等。利用这些材料具有的特殊功效,配以艾灸能够起到更好的治病效果。
  隔 姜 灸 
隔姜灸适合治疗阳气不足引起的疾病,适用于一般虚寒证,对寒性呕吐、腹痛、泄泻、遗精,早泄、养胃、不孕、痛经,面瘫及风寒湿痹了效较好,也用于皮肤冷痛、冻疮、各种皮炎、疮癣等皮肤病。 
隔 葱 灸
  隔葱灸是一种古老的艾灸方法,较早的记载见于明代。隔葱灸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威力,是因为葱白味辛、性温,是一剂解表药。
  《本草经疏》中说:“葱,辛能发散,能解肌,能通上下阳气,故外来怫郁诸证,悉皆主之。”葱白可疏肝通络,宣通上下阳气,发汗解表。主治感冒风寒、阴寒腹痛、大小便不通、痢疾、疮痈肿痛、虫积腹痛等病症。 一般来说,隔葱泥灸适用于比较严重的病症,如重度风寒感冒、严重便秘、疮痈肿痛、虫积腹痛等。 采用隔葱灸时,葱泥越烂越好。因为越烂的葱泥,药性更容易释放出来。 
隔 盐 灸
  中医名著《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盐能“调和脏腑、消宿物、令人壮健”。因此,古人很早就将盐应用于艾灸中,于是便有了隔盐灸。 关于隔盐灸的最早记录是《肘后备急方》,它主张用食盐填平脐窝,再上面置大艾炷施灸,以治疗霍乱(急性腹泻疾病)等急症。后来,在《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霍乱转筋,欲死气绝,腹有暖气者,以盐填脐中,灸盐上七炷,即苏。” 用于治疗多种腹部疾病及其他病证,如痢疾、淋病、脱症等。因为隔盐灸具有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的作用,对亡阳脱证,四肢厥冷,急性腹痛、吐泻等症有很好的疗效。
  在隔盐灸时,要让患者仰卧,暴露脐部,取适量的干燥食盐,放入脐中,填平肚脐眼,然后用艾条对着食盐灸到微烫就停,过一会接着再灸。 
隔巴豆灸
在我国宋代已开始应用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载:“治结胸法,巴豆十四枚,黄连七寸,和皮用。右捣细,唾和成膏,填入脐心,以艾灸其上,腹中有声,其病去矣。不拘壮数,病去为度。”巴豆10粒研细,与黄连末适量混合调成膏状,压捏成饼,放于脐中施灸。每次灸3~10壮。
主治病证:痹症、食积、腹痛、泄泻、便秘、胸痛及小便不通等。取主穴:阿是穴(痛点或压痛点)。 疗效:治疗痹症有较好的疗效。属虚寒阴证者效果尤佳。 
隔药灸
证属肝郁脾虚、气滞血瘀,予脐疗配合中药汤剂治疗。
将附子、甘草、甘遂、龙骨、木香、乳香、雄黄、朱砂、五灵脂等各等份,研细末备用。小麦面和水,适肚脐大小做一面圈置脐上,麝香0.1克安脐中,药面填脐,上置高和炷底直径均为1厘米的艾炷灸之,待艾炷即将燃尽,立即用余火引燃下一壮艾炷,一壮艾炷约燃烧15分钟,每次治疗1.5小时,每周1次。
中药汤剂:黄芪15克,炒白术9克,陈皮6克,红景天15克,炒山药15克,鸡内金15克,绞股蓝9克,佩兰9克,菖蒲9克,远志9克,白花蛇舌草15克,莪术6克,水煎服,每天1剂,早晚各1次服用。上述治疗1个月,
隔豆豉灸法:首见于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内载将淡豆豉末用黄酒调和成饼,隔饼灸以治发背。后世医家根椐豆豉有发汗解表作用,在实践中发现此法对痈肿初起,效果颇隹。但须灸至疮部皮肤湿润汗出,这样,邪毒可随汗外出,使病获愈。
【操作方法】取淡豆豉适量,研成细末,用黄酒调和成直径2~3cm、厚0.5cm的药饼,以粗针在饼上剌数孔。将饼置于穴区,上置中或大艾炷灸之。如果豉饼烧焦,可易湿饼再灸。每次施灸壮数,椐病证而定,痈疽初起者,灸至病灶区处皮肤湿润即可;如脓肿溃后久不收口,疮色黑暗者,可灸7~15壮。每日1次。【主治病证】痈疽,初起或溃后久不收口。 
隔附子灸
隔物灸法之 一。此法的应用首见于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载“削附子令如棋子厚、正着肿上,以少唾湿附子,艾灸附子,令热彻以诸痈肿牢坚。” 古人在灸治时,附子多选用成熟者加以炮制后使用,且常以酽酢(指味汁浓厚的醋)或童便浸过。如唐·王焘的《外台秘要》载崔氏疗耳聋、牙关急不得开方:“取八角附子二枚,酽酢渍之二宿,令润彻,削一头纳耳中,灸十四壮,令气通耳中即差。” 
隔蒜灸——对付腹积块
将鲜大蒜头切成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然后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一般灸5~7壮。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若要想不起泡,可将蒜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蒜皮。此法多用于治疗肺结核、腹中积块等。
 隔川椒灸:
《肘后备急方》有安椒加灸治疗一切毒肿疼痛不可忍者的记载“搜面团肿,头如钱大,满中安椒,以面饼子盖头上,灸令彻,痛即立止”,但临床上一般采用明·龚信《古今医鉴》所述之法“花椒为细末,醋和为饼 ,贴痛处,上用艾捣 烂铺上,发火烧艾,痛即止。”另外,《理瀹骈文》也有本法的记载。明·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一书中还提到另一种川椒隔物灸法,不孕症,“灸神阙穴,先以净干盐填脐中,灸七壮,后去盐,换川椒二十一粒,上以睛盖定,又灸十四壮,灸毕即用膏贴之,艾炷须如指大,长五、六分许。” 
隔川椒饼灸法:取川椒适量,研为细末,用陈醋调制如糊膏状,摊成圆饼,厚约0.3cm,敷于患处,上置艾炷灸之。患者觉烫即更换艾炷。每次5~10壮。
  2.隔川椒灸法:多取神阙穴。川椒20粒左右,置于穴区,另取新鲜老姜一片,厚约0.3cm,盖在川椒之上,上置艾炷灸之。每次7~10壮。【主治病证】肿毒疼痛,扭挫瘀伤及腹满痞胀、不孕等症。
隔香附灸
  【概 述】
  本法,较早见于清·许昌之《外科症治全书》,提到“生香附为末,生姜自然汁和,量患大小作饼,覆患处,以艾灸之。”
  【操作方法】
  取生香附研成细末,加上适量生姜汁调和,制成圆饼,厚约0.5cm。放于患处,上置艾炷灸之,每次灸3~9壮。【主治病证】瘰疬、局部红肿及风寒袭经络等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