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隨卦(澤雷隨)──雷潛伏在大澤之下(秋季) | 布裕民

 一二一元 2024-01-11 发布于湖北

分說十七:隨卦

《象》曰:澤中有雷,隨。君子以嚮晦入宴息。

隨卦由兌卦和震卦組成,上「兌」下「震」,「兌」為澤,「震」為雷,因此說是「澤雷,隨」。

隨卦的「隨」字,《說文解字》說:「從也,从辵,隋聲。」本義為跟從。《老子》:「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隨」的這個意思,到現在沒有改變,跟隨、相隨、隨從、隨時等詞語都是用這個意思。隨卦的卦名,意思也是一樣,而且就是拿「隨時」作為中心。

「澤中有雷」為什麼會得到「隨」的意思呢?我們試多了解一些古人心目中的雷。在「豫卦」中,《大象傳》說「雷出地奮」,我們尚可從自然現象中找出「雷生於地」的原因,但說「澤中有雷」,除非說是水雷,很難從自然界中找出「澤中有雷」。其實,這是古人的推想。春天開始,經常有雷響,到了秋天,絕少聽到雷響了,雷去了哪裏呢?由秋而入冬,是萬物蟄休的時候,雷大概也不能例外,是蟄伏了。想像中,是蟄伏在大澤之下。所以說「澤中有雷」。根據《說卦》,八卦代表的方向和季節。見下表:

用卦來代表方向,不必感覺到太神祕,就當作指南針中表示刻度名稱便是了。用「震」、「離」、「兌」、「坎」這四個卦(稱為四正卦)來代表了四季也並不難理解。我們試從在不同季節,多吹什麼方向的風便可理解了,古典文學中多有反映。「昨夜西風凋碧樹」(晏殊《蝶戀花》),吹起西風,樹葉凋落,不正是秋季嗎?「東風夜放花千樹」(辛棄疾《青玉案》),不正是春天(元宵)的景象嗎?「五弦清激,南風披襟」(謝安《與王胡之詩》)是夏日乘涼之景,「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是寒冬刮風之景。可以說,豫卦聽到雷響,是一個反映春天的卦,隨卦不再聽到雷響,是一個反映秋天的卦。隨卦中的兌卦也是代表秋季的。《禮記‧月令》:「仲春之月,雷乃發聲……仲秋之月,雷始收聲。」雷於春天發聲驚醒蟄伏之物,至秋入於澤中,冬則潛於地下。雷是隨季節轉換而改變它所處的位置和活動的,因此用「澤中有雷」來會出「隨」卦(反映秋天)的意思。

在適當時候與民休息

《大象傳》作者在面對這「澤中有雷」,提出什麼啟示呢?他說「君子以嚮晦入宴息」。嚮,就是向,「嚮晦」就是時至傍晚。入,回到室內。宴,安也。宴息,就是休息的意思。時至傍晚,要回到家裏休息了。年輕人徹夜不睡,或工作,或嬉樂,媽媽常催促道:「夜了,要睡了!」這些簡單日常的嚕叨,原來就是《大象傳》作者要說的道理。雖是小事,卻是大道理。《彖傳》說:「天下隨時,隨,時之義大矣哉。」《彖傳》的作者認為隨卦的精神在於一個「時」字。「時」是時間、時機,時勢,也是天道、自然,「隨時」就是隨着天道之法則、自然的推移而行動。「君子隨時之道,著而易見者,莫若隨晝夜也。晝則嚮明而動作,夜則嚮晦而宴息,自有天地以來,未之能違者,知此則知用天地陰陽矣。」(朱震《漢上易傳》)《大象傳》說「嚮晦入宴息」,是從最顯而易見的日常生活現象入手,來表現「隨時」的大道理。「隨時之宜,萬事皆然,取其最明且近者言之。」(程頤《伊川易傳》)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一種「隨時」的做法,漢初與民休息,而達至「文景之治」,何嘗不是一種「隨時」,面對群情洶湧,適時改絃易轍,也是一種「隨時」。

《晏子春秋》記載了一個故事:齊景公想要建築長庲臺,晏子在他身邊一起喝酒,酒過三巡,晏子起身跳舞,邊跳邊說:「已經到了歲晚,莊稼還未收割,心中十分擔心,怎麼辦呢?天氣已很冷了,而徭役還不停止,心中十分憂愁,怎麼辦呢?」 舞了三次,眼淚打濕了衣襟。 齊景公聽了,覺得很慚愧,停止了築長庲臺的徭役。

從事一些大型的建設,要是在適當時候,是沒有什麼問題的,百姓可能更加高興,《詩經‧大雅‧靈臺》一詩,便是百姓歌頌文王築靈臺的詩,孟子說 :「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孟子‧梁惠王》)但是,若在民眾仍在有虞溫飽的時候,把本應放在民生的資源放在興作上,便是不「隨時」,是不適宜的。這也是隨卦《大象傳》辭給予我們的啟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