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因梦而为 乐在其中

 空谷天籁 2024-01-11 发布于河北
Image

——记我校校友河北博物院义务讲解员王巧云

文/侯法洁

Image


Image

河北博物院的年终职工表彰大会上,当主持人念完表彰名单后,台下一名年轻女职工站起身来,双手举着一幅剪纸作品,瞩目了一下人群中一位年长的同事,然后面向大家,深情地说:“这幅剪纸作品是我亲手做的,我要将它送给我由衷敬佩的王巧云老师,以表达我对王老师特别的敬意。”她的话音刚落,会场上便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年轻女职工提到的王巧云,就是河北博物院的十佳讲解员之一,也是这里年龄最大的义务讲解员。在这里,她之所以令人敬佩,不光因为是义务讲解员,且年龄最大,更因为她的工作精神及作风深深影响着大家,激励大家积极做好讲解员工作。表彰会上的掌声完全代表了大家的心声。

现年66岁的王巧云,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政教系,原是河北广播电视台新闻业务部门一名副主任、高级编辑。遵照省里规定,她55岁退居二线。之后不久,便得知河北博物院面向社会招聘志愿者的信息,她打心眼里高兴。于是,她满怀信心参加了应聘。通过考试、审核,严格筛选,做起了一名义务讲解员。如今,她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已近七年,并且干得风生水起,众人称道。每当面对大家向她投以敬佩的目光时,她总是会心地一笑,说“我是因梦而为,乐在其中。”

王巧云的梦是什么呢?用她的话说,就是“身为炎黄子孙、中华儿女,自己甘愿一生为传播中华文化而努力。”的确,她在新闻宣传战线上,曾倾注满腔的热情和心血,把采编工作当作阵地,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用新闻报道的形式,积极宣传中华文化。她的一系列新闻获奖证书充分印证了这一点。退休后,她不忘初心,退而不休,甘愿当一名志愿者,做起省博物院的义务讲解员。她把这里视为一所大学校,围绕展厅、展品,认真学习钻研,并利用讲解的形式,继续宣传中华文化。她认为,同新闻工作一样,博物院也是宣传中华文化的一个好窗口。在这里做一名义务讲解员,继续服务好人民大众,同样很有意义。并由衷地说:“做自己心仪的事情,尽管辛苦,虽苦犹乐。”

有人说,省博物院的讲解员吃的是青春饭,这话一点不假。这里的讲解员几乎是清一色的年轻人,大都二、三十岁,最大的也不过四十岁左右。因为在这里做讲解工作并不轻松。具体而言,要圆满完成讲解任务,必须充分做好讲解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其中包括背诵并熟记所展项目的全部文字,熟悉展厅内的展品和展位,还要现场反复进行讲解练习,然后经过评议、审核,方能正式上岗讲解。可以说,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经历严格的每一道工序。而为此所付出怎样的辛劳,只有讲解员自己清楚,何况王巧云六十多岁了。尽管如此,她接受讲解任务,无论多么艰巨,从来都不含糊。然而,毕竟由于年龄关系,为圆满完成讲解任务,她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往往要比年轻人多。

刚来河北博物院那会儿,领导分配王巧云的讲解展项是“名窑名瓷”,所要讲解的内容包括北朝瓷器、邢窑、定窑、磁州窑、井陉窑以及元瓷遗珍、明清官窑精品等七个部分,涉及展出的瓷器精品达270多件、文字近两万,其讲解任务不可谓不艰巨。为了在规定时间内通过试讲,以达到正式上岗讲解,王巧云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不停地忙碌在河北博物院内外。

首先是背诵好讲解词。王巧云的家里,上有80多岁的婆婆,下有牙牙学语的外孙。五六口人的家庭,她和丈夫既要照顾婆婆、看管外孙,还要处理家务,光这些就够忙活的。但她不辞辛苦,努力克服一个个困难。白天在家里,她一边和丈夫照顾老人、看管孩子加上做家务,一边挤出时间来背诵讲解词,就连上街办事也不忘背词;晚上,她背诵讲解词往往坚持到十一、二点,甚至有时候躺到床上后,也要背诵一会儿讲解词再入睡。来到博物院,便是进入展厅,认真熟悉展品、展位,将一件件展品、一个个展位,用来与文字对号,自我检测练习讲解的效果。就这样,她很快熟练掌握了“名窑名瓷”的讲解内容,顺利通过试讲,并圆满完成了首讲任务。
Image


Image首讲成功使王巧云信心倍增。她决心再接再厉、再下工夫,不断提高讲解质量。伴随着讲解实践,她对这项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认为讲解不应是我讲你听,向观众灌输。而应是与观众分享和交流。讲解的过程,也应是向观众请教学习的过程。因此,她把熟记讲解词当成学习,把自己对讲解内容的理解融入进去,力争把讲解细化、故事化,进而达到讲解得细致、精彩而生动,使观众想听、爱听,更有收获。她常常在讲解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后,还不时征求观众的意见,与观众互动,从而丰富了讲解内容,提升了讲解内涵,实现了更好的讲解效果。展厅里值勤的工作人员说:“看得出,凡是听巧云老师讲解的观众,在走出展厅时,脸上无不洋溢着满意的笑容。”来自江苏省文化界的人士尹宏光听完王巧云的讲解后,大加赞赏:“她把历史的、风俗的、人物的、生活的以及哲学的内容,都尽可能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展现,明显丰富了讲解内容,增强了讲解的厚重度,令人佩服!”提到王巧云的讲解,河北博物院社会宣传部副主任于小梅更是赞不绝口:“巧云老师非常用功,把讲解词准备得很充分。她讲解得细致、生动,把内容展开讲,当故事讲,使听众爱听,自然收获就大。”难怪不断有听众慕名来听王巧云的讲解。有的听了一次后,还要来听第二次、第三次。

不言而喻,要把内容展开讲,讲得细致、生动,必然多付出时间和精力。往往同一个展项,王巧云讲解一遍所用的时间,要比其他讲解员多用几十分钟甚至一个多小时。这样的讲解确实满足了听众,但她的确感到很累,很疲乏。有时候,同事们劝她悠着点,要注意身体。她便自嘲地说:“我没事儿,讲完后马上'小死’(玩笑话,意思是一句话不说,闭目养神)一会儿就好了!”

省博物院要求讲解员对自己负责的内容,每周必须讲解一次。王巧云被安排每周二上午有讲解,她努力做到如期进行。偶尔遇上某个周二,由于家里事情太多,实在脱不开身,没办法进行讲解时,她就设法挤出时间,在本周内补上,以确保完成讲解,一次不落。做讲解员工作几年来,她从未缺勤过一次。她的这种敬业精神,不断感动和影响着同事们。

为进一步做好讲解工作,王巧云还要求自己:在特殊情况下,如遇上远道而来的,或者跻时间来听讲解的观众,只要自己的情况允许,一定设法满足对方。去年4月的一天,北京大学一位女教授从外地赶来,特意要听 “名窑名瓷”的讲解。这时,恰逢王巧云讲完这个内容,准备下班。当得知这一请求后,她立马放弃休息,打起精神,热情接待了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又专门为她一个人作了一次讲解。女教授得到了满足,十分感动。她紧紧握着王巧云的手说:“你不但有学识,还有满满的正能量。你这个朋友我交定了!”为表达谢意和友谊,女教授特意寄书送给王巧云。

“名窑名瓷”展项是王巧云承担的长期讲解任务。除此之外,她和年轻讲解员一样,还不断分担短期讲解任务。对此,她同样做到认真讲解,一丝不苟。她曾分担的短期展项“敦煌不再遥远”、“白瓷鼻祖——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邢瓷溯源之旅”等,无一不是讲解得精彩、生动,受到观众广泛好评。去年6月的一个周二,河北广播电视台组织单位离退休老同志来省博物院参观学习,专门在“敦煌不再遥远”展厅聆听了王巧云的讲解。听后,大家纷纷向她伸出大拇指,异口同声地赞叹说,听这样的讲解很有收获:长了知识,学了文化,增强了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

省博物院的同事们敬佩王巧云还是个“热心肠”。平时,她在做好讲解员工作的同时,还热心于悄悄当“伯乐”,注意从观众中物色并推荐义务讲解员的优秀人选。如今,走上这一岗位的几名义务讲解员,都分别是在王巧云的热情帮助和鼓励下,经过单位考核,先后做起这项工作的。他们都由衷感谢这位“伯乐”大姐。

光阴易失,岂容我待。这是王巧云激励自己的座右铭。如今,她在河北博物院义务讲解员的岗位上,依然充满激情,为宣传中华文化而努力。 
2020年1月
(作者1975年毕业于河北师院中文系,河北电台高级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