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法典,法家代表人物李悝编撰的《法经》

 小播读书 2024-01-11 发布于广东

李悝可能很多人不熟悉,他是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法家思想代表人物。

他出生于公元前455年,战国时期的卫国人,古代卫国是法家思想的发源地之一,李悝是卫国人,吴起、商鞅、吕不韦都是卫国人。

公元前4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后,李悝成为魏文侯相,辅佐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推动魏国进行了一系列变法,让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诸侯国。

今天我们主要介绍李悝思想的三个要点。

第一点:李悝是晋法家的开创者。

第二点:李悝让魏国国富兵强,还废除了世袭特权。

第三点:李悝的编撰《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法典。

首先,在古代法家其实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齐法家,一派是晋法家。

齐法家是管仲开始,到慎到成为集大成者,齐法家融入了黄老学派思想精神;而晋法家始于晋国,李悝、吴起、商鞅都是重要代表,晋法家融入了部分儒家思想精神。

李悝是晋法家的重要开创者,他们和齐法家虽然都崇尚依法治国,但是他们的思想理念还是有一些区别。

比如晋法家强调“法”的重要性,主张严刑峻法,而齐法家强调“法、礼”并重,主张宽刑省禁;晋法家重农抑商,齐法家主张商德保民,重农而不抑商,但是强调“依法治国”是他们的根本性和共同点。

前面我们介绍了郑国子产铸刑鼎,邓析推广竹刑,郑国的子产“铸刑鼎”很快就传到了晋国,晋国的赵鞅在没有得到官方允许的情况下就开始在晋国铸刑鼎。

虽然遭到了激烈反对,但是子产和赵鞅的铸刑鼎,是古代变法思想的萌芽,也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对传统贵族阶层的不满。

他们打响了颠覆旧秩序的发令枪,铸刑鼎是中国法学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刑法的广泛传播,为后来李悝、吴起、商鞅等人的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强劲动力。

其次,我们来具体介绍李悝变法的核心内容,在《汉书·艺文志》中说:相魏文侯,富国强兵。

李悝变法的核心目的就是富国强兵。

在农业是推行:“尽地力”、“平籴法”,尽地力就是统一分配农民耕地,督促农民勤于耕作,增加生产。

平籴法是国家在丰收时平价收购粮食储存,发生饥荒时又平价卖给农民,取有余以补不足,以防谷物甚贵而扰民,或甚贱而伤农。

在军事上,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武卒”制,即对军队的士兵进行考核,奖励其中的优秀者,并且按照不同士兵的作战特点,重新将他们进行队伍编排,发挥军队的作战优势。

在政治经济上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

我们都知道韩非子早年是儒家的弟子,是荀子的学生,后来才开启了法家,和韩非子一样,法家的李悝、吴起、商鞅都是出于儒家的子夏,李悝师从子夏的学生曾申。

李悝变法的核心是以富民为本,以刑罚惩治骄奢淫逸为末,具有儒家精神。

魏文侯问李悝,治理国家的原则是什么,李悝说,给劳者衣食,封赏有功的人,推行赏罚得当的政策。

魏文侯再问,那如何赏罚得当的人,还是满腹牢骚怎么办呢?

李悝说,这些人是国家的蛀虫,应该取消这些人的俸禄,用这些俸禄去招揽天下的有志之士。

李悝说,父亲有功勋,所以国家给他俸禄,后辈没有功勋,还继续享受俸禄,并且在外招摇荣华富贵,在家里则沉迷于鼓乐歌舞享乐,这些无功的子女破坏了法制,坏了人心,是淫民,这些人必须取消俸禄,招募贤士消灭蛀虫。

李悝这个建议实际上调整了上层权力结构和利益格局,让普通百姓也有上位机会,这有利于社会的阶层流动和社会活力。

李悝要“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腐朽落后的世袭制度的挑战。

通过一系列的变法,既保护了农民的利益,提高了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让魏国逐渐富强。

又打击了世家大族,把他们的权力剥夺,归集到国君手上,把财富用于发展军事力量,增强了国力。

最后,我们看看李悝的《法经》,李悝汇聚了当时各国的刑典,著成《法经》,分为盗、贼、囚、捕、杂、具六篇。

盗律是指侵犯财产的犯罪活动,大盗则戍为守卒,重者要处死;贼律是对有关杀人、伤人罪的处罚条文。

其中规定,杀一人者死,并籍没其家和妻家。杀二人者,还要籍没其母家等等,具律是总则,统一规定以上各篇定罪量刑的通例与原则,类似于近代刑法典中的总则。

总之,《法经》中对各类犯罪行为进行了具体的惩罚机制,《法经》出现后魏国一直沿用,后由商鞅带往秦国,秦律就是从《法经》脱胎而成,汉律又承袭秦律。

因此,可以说《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法典,也是中国法律制度的源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好了,今天我们介绍了李悝作为法家思想的重要开创者的三个重要贡献,把魏国打造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主持了李悝变法,并且还编著了历史第一部成为法典《法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