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心翼翼,错失良机—汤质

 无量某君 2024-01-12 发布于海南

​彻底的庸俗之人、理想之人都有纯粹快乐,唯有夹层最苦逼,他们缺乏因笃信而生勇气,缺少因偏见而起的鲁莽,是患得患失的机会主义者,他们权衡利弊,顾此失彼,像被困住的布里丹之驴。结果是,他们既不具备生猛的技能收割世俗目光的认同,也无法进入事物内部转化自己的生命冲动,只好终日游走于两个世界的外围,发表一些评论或是买些周边来聊以自慰。

“贴现思维”主宰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大人评价一个孩子,总是先基于他的过去成就推断他的未来可能创造的价值,在完成某种贴现运算之后,形成判断——这个孩子将来有出息,这个孩子将来没前途,如果翻译成间人世界的术语,大人们无疑是在说:这个孩子是“潜力股”,那个孩子是“垃圾股”。

荒谬之处显而易见:基于未来预期的评价能直接影响现在,但真正的“未来”是被现在创造的。所有评价都是没道理的,但它们却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影响事物的发展,其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又称期待效应,源自美国一次著名心理学实验,该实验揭示了无根据的期许和预设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学习成绩)非常可怕。

今天要斩断这份纠结,试着去澄清:关于赚钱的「观念」、「意愿」和「能力」是三回事,它们息息相关,但不能混为一谈。观念不同,会导致意愿的天差地别,意愿不同,则会使得养成的能力大相径庭。很多人有钱,就是因为足够贪婪,足够贪婪的同时又足够愚妄,以至于能完美自欺,彻底认同主流意识形态,没有一丝自我怀疑,冒进的风险偏好配合正常的智力,在特定历史阶段下就能赚到大钱,所谓“傻有钱”就是这么来的。我称之为“傻子钱”,不是说坑傻子赚到的钱,而是通过「未经反思的观念和意愿」赚到钱的这个人,在爱智的意义上就是个“傻子”。

通常理解是:从事一份职业,是把自己当成商品,通过出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换取报酬。更抽象地说,“职业”是通过解决他人问题来解决自己问题的生存模式,这是商业分工导致的必然结果。问题A与问题B的汇率是不同的,一名患者的致命问题,对一名医生而言可能只是一个常规问题,之间巨大的知识差,让前者愿意倾家荡产换取。生死问题比清洁问题重要,医生待遇比环卫工人更好。

技术的本质是对人类知识与行动的集成与分发,最终的目标是通过集成分发带来的规模效应来消灭稀缺。

我们既是消费者,也是求租人,灵魂在肿胀,肉身被排挤,焦虑感根本上来自一种分裂体验,这才有了那句令人心酸俏皮话:一二线城市容不下肉身,三四线城市容不下灵魂。

新手有两方面的恐慌,物质上的和心理上的。

本期论证结构其实已经不允许我们再问「如何获得早期的胜任经验」这种问题了。那些山脚下、半山腰上的事,根本不存在学不来的可能,也不存在一定要做好却一直做不好的事。在我看来,一个安装防火墙的人,一个有成长型的学习者,只要他愿意,在他擅长的工作中获得足够多的胜任,慢慢成长为高手只是个“时间问题”。

今天整期节目得出的结论似乎可以概括成:做有创造性的事,做自己热爱且擅长的有创造性的事,通过它赚到钱,如果你愿意,可以用集成技术将其分发,去赚更多钱,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你有值得被放大的内核,而这根本上需要你有自己的“审美”,能蔑视任何预定普遍性,有自定义和重构想象的能力。这些东西听上去可能没什么新意,相比财务自由和暴富,像是个60分的方案,甚至可能被共识的暴力贬低为某种精神胜利法,你就是赚不着钱嘛,Loser的说辞。我承认它们的确是精神胜利法,因为只有精神上的失败者才会寻求千篇一律的成功。

记得武志红老师曾提过一个观点:当一个人没办法在关系中获得60分的时候,他就会去寻找100分。在我看来,所有的补偿机制都遵循60-100法则,这个法则的吊诡之处在于,100分是绝难达成的,倘若你真的不择手段、不计代价地达成了,你会发现它只是个40分的方案,它必须表达为40分才能派生出新的100分让你去够,大多数一生都被困在这个100—40的循环之中,“求不得苦,求得也苦”。相反,60分方案如果真的达成,体验却是实实在在的100分。这事本身不难,难在对朴素的美好抱持信心,难在对世俗规训保持怀疑,难在不失少年之心。

资本主义之所能创造今天这般的繁荣与对立,合作与冲突,它真正践行的是「为了让富人持续更富,不能让穷人太穷」,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能与“二律背反”共舞。

利润是一种剩余。同一个对象,在两个价值体系之间运动,导致该对象的虚假同一性穿帮,显现出差异,剩余(利润)就是伴随着这个差异生成运动而排泄出来的东西。

某物根本价值取决于它能让多少它物显得没价值,这是商业社会最基本的价值生成方式。

我们用「只要xxxx,一切都会好了」这样的句子来接续我们的欲望,但一旦真的得到xxxx,我们马上会陷入便秘的痛苦之中,整个世界都朝着你**挤兑**曾许诺过的价值,使你陷入价值危机,意义破产。你只好继续找回那个句子,填入新的词汇,新的黑话,以求宽限,争取展期。

我们不是不明白整件事的荒谬,只是找不到更好的方案。

庞氏少年总会走向两极,一类人感到茫然,说没有生活没目标,人生没意义,干脆躺平,一类人变得亢奋,生活处处是目标,人生处处有意义,细究之下,却发现它们全是在意识形态导航之下发现的目标和意义,唯一目标,就是搞钱,最大的意义,就是让别人觉得我找到了意义。

这里,我们可以归纳出一个「中介退隐,万物确认自身,相对而立」的逻辑。确认了自身,也就是确认了与他物的相对性,这是「商业流通」的前提,也是利润的根本来源。

当我们用力抽象,就会发现,产业资本同样有一个“中介导致流通,流通生成差异,差异导致剩余”的逻辑。

真正勾引我们的,不是商品神秘性背后的真相,而是神秘性本身,是永远无法实现的“那点意思”——一个女生看见另一个女生背着LV包包,以为那个女生get到了那点意思,心向往之,事实上那女生啥也没get到,她也只是以为另另一个女生get到了而已。bb以此类推,回指逻辑才永不落空

我们试图用谜一样视觉与语言系统来类比谜一样的经济系统,以寻求启发,最终得到了一组命题,上半句是「中介退隐,万物确认自身,相对而立」,下半句则是「万物流通,差异生成剩余,“不止于此”」,我们它用来概括价值生成的神秘机制。本期节目辗转腾挪,机关算尽,也不过是为了论证这组命题的合理性。以它们为前提,我们替很多经济学中的老概念找到了发生现象学层面的新定义:

价值是因为没人知道它是什么,所以人人都觉得它重要的东西;商品是掩盖了差异的虚假范畴(虚假一般性);利润是这些虚假范畴在流通中排泄出来的东西;资本家就是创造这种流通并攫取排泄物的人;品牌是商品世界的黑话;金钱是神圣的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