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咱们今天读的这首词,叫做《酒泉子》。记得上次咱们说过,每首词都有词牌,所以你要记住了啊,像《点绛唇》、《如梦令》、《念奴娇》等这些都叫词牌。如果你看到了这种情况:《念奴娇·赤壁怀古》,那么,前面红色的字叫词牌,后面的叫题目。不过你要记住了,不是所有的词都有题目,大部分是没有题目的。 咱们回到这首词上来。 《酒泉子》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这首词的作者叫潘阆,在宋朝的词人里面算不上出名,但是其中的“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这句,确实大大地出名。你一定要记住,那么,你可能又要问了,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好吧,那我就来告诉你! 在说之前,咱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前后,在杭州,都会有一个奇特的自然景观出现,是什么呢?是钱塘江大潮!有多奇特?你看看这张图就知道了! 开始远看的时候它是这样的, 好像不怎么厉害是吧,然后到了近处它就是这样的了! 每年这个时候,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人来观潮,而且,每年都会有人因为离潮水太近而被卷入水里死去。非常的恐怖啊! 但是,总有一些勇敢的人,他们不怕,他们要向凶猛的潮水挑战,这些勇士,就被叫做“弄潮儿”! 宋代人写的书上记载,农历八月十八日是潮神的生日,也是钱塘江大潮的高潮期,在当时,要举行观潮庆典,仪式非常隆重,杭州城里上到官员下到百姓倾城出动,热闹非凡。每当大潮来的时候,杭州这个地方的几百个擅长游泳的好男儿,不怕死的勇士们,都披散开头发,身上画上一些花纹或者写点保佑他的符咒之类的东西,手里拿着红旗,争先恐后地跳进潮水里,迎风破浪,不但要保住性命,还要保证手里的红旗不湿掉。谁的红旗不湿,谁就得到大家的赞扬!这就是“弄潮儿”的来历。 今天咱们读的这首词《酒泉子》,写的就是钱塘江大潮来的时候,弄潮儿的勇敢表现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这句话中,有一个“郭”字你一定要记住。现在咱们看书时有时候会看到一个词语叫“城郭”,它又是什么呢?古时候啊,很多大的地方都有一座城,为了防止敌人进攻,都修建了城墙。一层城墙呢防御力不足,很多就修成了两层。里面是城,外面的叫郭。合起来叫城郭,所以这里的满郭人就可以理解为“满城的人”。一个“争”字,更是写出了当时观潮的人多,人们争先恐后,挤在江边,有的人伸长脖子,有的人踮起脚尖,就是为了一睹潮水的壮观。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总是回忆起在钱塘江观看大潮,满城的人们都争着到江边去看。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这个大潮来势汹涌,声音巨大,就像是有上万面大鼓一起敲起来一样,比打雷的声音还大。看文字你体会不出来,有机会去现场看看,你就知道他的厉害了,说不定会被吓尿啊! 这么恐怖的东西来了,不过就是有些人不怕!谁呢?弄潮儿啊!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他们勇敢地冲进潮水里,站在潮水中,手里拿着红旗或者彩旗,拼的是谁水性好,重要的是看谁能够让手里的红旗不湿,这可比现在的冲浪要难多了!这句话里面表现出了弄潮儿们敢于和大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的精神!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这句话是说,看了这些回来后,做梦还经常梦到,而且醒来之后,还会感觉到胆战心寒,吓得要死。这其实是对弄潮儿大无畏精神的热情歌颂。不过,你又要注意了,这是写作文的一种方法,用自己的胆小,来衬托出弄潮儿的勇敢!你一定要记住这种方法啊! 关于钱塘江大潮,唐朝诗人白居易也观看过,而且也写了一首词纪念,我们来看一下: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跟刚刚读过的《酒泉子》比比,你有什么感受呢? 二十年专注文言,读经典,学文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