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滑脉和涩脉

 幽默的数据线 2024-01-12 发布于甘肃

图片

滑脉

滑脉在指下比较容易体会,滑脉的脉势的流利度超过了正常脉象,从无名指感觉到跳动到食指感觉到跳动的时间差很短,有0.1秒或者0.n秒的差异,无名指刚感觉到跳动,食指也立马就感觉到跳动,脉“哗”就在指下过去了。

滑脉有五种形成机理。

①热犯气分(以阳明热为多见),阳明为多血多气,一旦阳明气分有热,热邪对其血分的影响就很明显,血流得非常急,表现出异常的流畅。

②痰,痰阻经络就会出现滑脉,看来经络和血脉确实是两个独立的系统,经脉被痰阻,脉象反而滑。

③怀孕以及经前3~5天会出现滑脉。孕妇脉滑,是身体聚血养胎的表现。。

④食积生热,主要在于食积,而不是热。食积是夹了湿,脉就迟;食积偏于化热,脉就滑。治疗上消食导滞、清热。

⑤正常人,健康的人脉稍滑而缓和是营卫调和、气血充盈的征象。这个好理解,正常人的血脉干净而畅通无阻,自然就流转得快一些。

这里有姚老也没有想明白的一个机理就是痰阻为什么脉象为滑脉。

清代陈世铎《脉诀阐微》曰:“滑则痰多。天下至滑者无过于水,痰亦水也;水多则痰生,痰多则滑,见其宜也。然则水病不一,滑脉不常,何故单以痰多属之滑也?不知水未结痰其体静,水既结痰其体动也!动极则滑极,脉见滑矣,非痰多而何?”

看来痰在血脉中的状态就是滑动的,所以使得脉象变滑。那么可不可以理解痰阻不是阻血液流速,而是占据了血液的空间,阻碍血液的营养物质正常交换。

知识点:痰阻经络的主方是指迷茯苓丸。合病阳虚的话可以用阳和汤,重用白芥子。

指迷茯苓丸的组成:茯苓、风化硝、半夏、枳壳、生姜汁。风化硝现在已经用玄明粉代替。生姜汁的作用是通经络。

阳和汤:熟地、肉桂、白芥子、姜炭、生甘草、麻黄、鹿角胶。

来到最有意思的鉴别诊断,滑脉有三个鉴别点。重点是第一个,顺带了解一下正常的正常孕妊娠滑脉脉和健康滑脉。

①邪实所致的滑脉,脉见滑而有力,兼数脉或疾脉多为气分有热;兼浮脉多为风痰在肺;兼沉脉痰食里热;兼迟或弦脉,为寒痰。

②妊娠滑脉,其脉滑而柔和从容。

③正常人脉滑而缓和(稍有滑象)。

涩脉

“弦紧难分,涩脉难候”,涩脉是临床常见又不容易理解非常容易漏诊的脉象。

涩脉指下有两种象,①《濒湖脉学》所讲的“往来难”;②是“去速”。二者是同一个脉象在纵向和横向的不同表现,诊断意义完全相同,可同时出现或交替出现,甚至相互转换。

“往来难”是脉来之势非常不流畅,即比正常人的脉来的不流畅得多。脉来艰涩,从无名指感到患者尺脉搏动到食指感到患者寸脉搏动之间的时间,比正常脉略有延迟。可能是脉搏波的传导速度变慢,或是血流速度变慢造成的。

“往来难”可以分为五级,欠流利→不流利→略涩→偏涩→涩,是脉搏不流利的程度在加重,涩脉就是最不流利的一种脉象。

“去速”是脉搏收得特别快,刚感到患者脉搏最明显或最有力时,立即就感到其脉搏搏动几乎完全消失。不论脉来是缓是速,不论其脉来流畅与否,只要其收得非常快,即为“去速”性涩脉。

涩脉有五种形成机理:

①湿滞气机,湿邪可以阻滞气机,而气为血之帅,气机郁滞,则血行不畅,脉象即可出现不流利或略微有点儿涩。

②饮郁气机,涩脉主饮,饮邪是因于寒邪郁阳,阳气不能蒸腾气化体内的津液就凝聚为水饮,体表、腠理、肌肉的津液也可聚为水饮。饮邪阻滞在肌表、腠理,甚至影响到经络,表现为涩脉。

③瘀血凝滞,血瘀,气机不畅,血行受阻,则脉涩。临床中病机为瘀结的病症,脉象常常为涩脉。

④阴血枯竭,当真阴耗尽,阴血枯竭出现涩脉,预后不良。

⑤气结于内,气机郁结于体内,阻闭颇重,可引起湿阻、血瘀,并兼而有之,而出现涩脉。

关于湿邪,《伤寒论》177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条文中的病因是风寒湿三气杂合,病机是痹阻,病位是肢体经脉关节。“身体疼烦”是肢体感觉没地方放,放在哪里都不舒服,甚至有轻度疼痛,让人心烦意乱。

“脉浮”主表,病位在肢体说明在表。“脉虚”说明有脾气阳虚,所以太阳经病邪气才容易内陷太阴。如果病在三阳往往是麻黄汤证的疼痛是头痛腰痛骨节疼痛,而这里的“疼烦”之太阴脾气脾阳不足的太阴表证。证据还有“不呕”说明不属少阳,“不渴”说明属太阴。

以方测证,“桂枝附子汤主之”,“脉涩”主要是风湿相搏夹了寒邪,风寒湿侵犯了营分,所以用营分药桂枝去太阴风寒湿。风寒湿痹阻营分导致营血运行不畅,所以脉涩。

知识点:“清浊交混”,湿邪困阻少阳“募原”过久,导致邪气由少阳焦膜内陷厥阴肝经,同时,湿邪由气分内陷入血分,形成湿邪与瘀血交结的情况就是清浊交混,可见涩脉。

关于少阳的发源地“募原”也叫“膜原”就是在横隔膜的位置,具体位置应该在至阳穴往里,胸膜和隔膜之间的空空如也的地带,也就是“病入膏肓”那个“膏肓”,神医也拿躲在“膏肓”的病邪没有办法的位置。

关于饮邪,《伤寒论》48条“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 ……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知识点:什么是“汗出不彻”?有两层含义。

①发汗面积不够,太阳表证,服解表药后,汗出“剂颈而还”“剂腰而还”仅头上出一点汗,或者汗出至胸口而止,身体的下部无汗,汗出不彻全身,没有达到“遍身黎黎微似有汗”的程度,则不能完全汗解,病则难以痊愈,这是“发汗不彻” 的一种情况。

②发汗时间不够,服发汗药后,即便达到遍身持续有小汗“漐漐汗出”“濈然汗出”的结果,并且汗出时间不足 3 小时左右即收,也属“汗出不彻”,疗效即不佳。

汗出不彻有什么后果?首先病邪不除波及少阳形成“二阳并病”出现“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如果发汗不彻“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这里的烦躁是病传入阳明内热引起的吗?不是的。

这里的烦躁是“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这种抓不着摸不着的不舒服,令人不胜其烦。

短气、但坐”指的是短气不能平卧,跟体位有关病因是水饮、痰等流动的邪气所致。如何分辨到底是那种病邪呢?看脉象,脉象涩确定是饮邪,因为痰邪应该出现滑脉。

水饮为什么会导致患者有痛感?是因为饮郁少阳的焦膜和腠理,气机不通阴郁中焦导致腹痛,饮郁在腠理导致营卫不通而出现四肢痛。饮郁在肌表导致肌肉痛。

如果饮邪中夹了风邪,风带着饮善行数变,流窜不定,就会出现“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治疗上采用发汗解表的方法,辛温发散开启痹阻,使卫阳能够宣散运行,水饮随汗液排出,水液能够正常敷布体表就好了。

《伤寒论》215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 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这条是阳明实热里结,热盛神昏,心神失养。“微喘”是实热迫肺,肺气上逆;“直视”是阳明燥热下伤肝肾之阴,目睛失养。弦脉说明真阴还没有耗尽,而出现涩脉说明阴血枯竭了,预后不良。

来到最有意思的鉴别诊断,涩脉的鉴别诊断有四点:

①湿滞气机者,脉多现不流利或欠流利,湿滞气机,尤其是湿滞体表的肌肉、腠理、经脉,脉多半是不流利或欠流利,形成涩脉的比较少。

②饮郁气机与气结于内,脉多为弦涩,饮阻气机也可以引起弦脉,所以饮阻气机,临证中多数脉象是弦涩脉。

③瘀血凝滞者,脉常可为细涩,瘀血阻滞脉道,气血通行不利,脉细与涩常共见;邪陷入血分后,可能瘀血兼血虚,血难充盈脉道,可现细涩脉。

④阴枯血少者,脉可短涩,阴枯血少者,出现左右尺脉不应指而寸关有脉,脉短涩。

以上是今天的学习内容,又是丰盛的一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