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望历史文化名镇刘村

 刘沟村图书馆 2024-01-12 发布于河南

图片

2024年第 二 期

(总第 66 期)

图片

回望历史文化名镇刘村

白万献
俗话说:美不美,故乡的山哟,故乡的水!
“故乡”二字,对远离家乡的人来说,是多么亲切,多么动人的字眼啊!
人们又常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原刘村的人,深有体会,倍感深切!
原刘村究竟在哪里?她又是个什么样子呢?正如“日暮乡关何处是,不思量,自难忘”所言,但凡认识刘村的人们都无不惋惜地说,那刘村可是南召县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啊 ! 自一九五九年建成鸭河口水库后,她就被淹在茫茫鸭河口水库最深处,实在太可惜了 !

图片

回望刘村,封存半个世纪的记忆闸门轰然打开,旧景历历,心潮起伏 !
刘村自古就是历史文化名镇,她位于伏牛山中南召县的东南部。北拱云阳、留山,西依南河店,东临曹店,南濒皇路店。镇治刘村,平畴沃野,河流纵横,白河、留山河、西洛河在镇南相汇,形成宽阔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稻菽千重。四周岗峦起伏,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被茂盛,物阜民丰。公路航运,四通八达,水陆交通,十分便当。南南公路穿城而过,航运物资,直抵南阳、武汉。商贾云集,物货两旺,成为召西物资的集散地和大宗货物的交易市场。特别是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勤劳、质朴、智慧的刘村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刘村文化,成为南召东南一颗璀璨的明珠。
刘村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四五十万年前,南召猿人就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属楚,北山杨扒等地均有楚长城遗址。秦汉时期,这里是往来京师的水旱起始点,帆船水运,直抵镇南白河湾。同时又是东汉王朝的古战场,王莽撵刘秀的故事,多发生于此,解放战争时期的高嘴坡战役,也在此城发生。这里曾出土大量的石斧、石铲等石器时代劳动工具和秦半两、汉五铢等历代古钱币,以及陶房、陶仓、陶狗等大量汉代文物,可见历史的久远和文化的灿烂。
刘村镇建在白河、留山河与西洛河之间的沃野上,北依砚凹池坡,东南土地开阔,四周城墙由夯土打成,北高南低,酷似簸箕形。城墙周长五里有余,墙高三丈,上宽一丈,宽厚而坚固。四周城濠宽三丈,深两丈,保持水位五尺以上。城设四门,东西城门上为砖木结构的二层城楼,高约数丈,气派威严。北门内广场是全镇制高点,架有千斤大铁钟,声音洪亮,能号令全镇。
城内街道纵横,商铺门店林立,汇集南北百货,繁华热闹非常。东西长街为主街道,从西门里依次有王九龄家的花行,孙家的粮行,冯家的屠行,迁家的卤肉铺,白中寅家的馃子铺,齐家的布店,镇卫生所,马家的杂货铺,邢家老头的花生、糖果摊,程家的青菜摊。路北镇政府所占的原席家高门宅院,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南阳最高学府南都中学的所在地,从这里走出了大批革命干部。路南的高门宅第,是原国民党南阳专员公署最后一届专员褚怀理家的庄园。路南还有曹家的烟丝店,杨家的羊肉汤铺,十字街有王家的染房。东街有宋家盐烟酒铺,张中仁家骡马店,回族张祥家的羊肉包子铺,陈家、张家的剃头铺,王天顺家的中药铺。紧接着是高耸巍峨、飞檐戗角、雕梁画栋的清代大戏楼,戏楼前面是宽阔的广场,广场对面是祭拜火神的火神爷庙,其北面是赵家的丝绸行,南边是王连升家的打油坊,油坊对面是戈家的木匠铺,孙二圣人家的蒸锅院和糖房院。东门里是王肉伴家的火烧铺,赵国卿家的酱菜铺,王天运家的蒸馍摊。后坡有邵家的铁匠铺,赵家的轧花铺。南街还有王三爷家的中药铺,万二勾担家的粉房,高台门王家的豆腐房,老洋人家的唢呐班,以及刘家的拉车门大院,席家的后坑和菜园。另外还有走街串巷的老沙板的花丝线筐儿,哑喉咙的芝麻糖、花喜团儿筐儿,李小四的焦花生、炒瓜子挑儿,夜里提锣打更的王文德。五行八作应有尽有,生意兴隆,物货齐全。特别是每单日为逢集,四乡八堡的老百姓都来赶集,整个街道人山人海,挤拥不动。远乡的栎柴、山黄草、栗子、核桃等土特产,在东门外排起一里多长的长队,经济人麻尾鹊、李三爷等手中的大秤,称了这家称那家,忙碌不迭,市场的热闹繁荣景象,超过附近各乡镇。
刘村的文化教育事业十分发达。古时办有庠序、私塾,刘村自古就有“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家长总要想尽办法送儿女上学,民国初年任访秋、褚怀理、郭海源等就到开封、北京、武汉上大学。抗日战争时期,南阳南都中学迁于镇内席家老宅院,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很快建立了南都中学党小组,加之下店党小组、刘村党小组,刘村镇就有三个党小组,为革命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其中苏献 ( 原名刘秉坤 )、何湘 ( 原名张成莲 )、王馥(原名)王玉莲三位女学生在地下党的指引下,奔赴延安参加革命,愿把青春献给苏维埃政权。原国家民委副主任赵延年,也是南都中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新中国成立后他们都成为党的中高级干部。那时镇内小学就有四所,有袭堂小学、东小学,还有女子小学,新中国成立后合并到东寨外的刘村完小,四乡八堡的孩子都在这里上学。北至扬扒、罗汉、梁沟、太山庙,东至黄道沟、唐湾、黄金朵,西至前湾、后湾、椿树井、芹菜沟,南到寨洼、贾沟、孟山、黑石寨,常年在校学生 1200 多人,教师就有 50 多人。那时上学困难没有钟表,大公鸡是我们上学的钟点,听着雄鸡报晓,赶紧起床上学。天上的启明星照亮早上上学的路径,夏夜的萤火虫,指引夜读的归程。大家对辛勤教书的恩师,经常念念不忘,他们有:校长刘秉城、刘康、梁民哲等,教导主任宁长贵,生物老师陈修敬,地理老师张道儒,美术老师王振德,语文老师严少哲、任保志,还有会给小孩看病的康老师,教数学的余老师、宋富朝等老师。特别让大家记忆犹新的是:演《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梁民哲老师、刘士芬老师,他们在东街大戏楼上演出,演得绘声绘色,形象逼真,引来上万人观看,堵塞了街道,堵塞了交通,轰动了全镇和邻近四乡。
刘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大戏楼上除经常演出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白毛女》、《赤叶河》、《柜中缘》、《三岔口》等大戏外,还配合土改、抗美援朝、合作化运动表演舞蹈、清唱、活报剧等节目。每年春节镇里还组织有狮子、旱船、高跷、龙灯、腰鼓、霸王鞭、四牙子官儿等民俗表演。正月十五各门店、商户家家挂红灯,正月十五的晚上,王连升家在打油坊外宽敞的街道上,燃放五彩缤纷的烟火,引来无数乡亲观看。初五、十五,东街、西街还要举行大鼓比赛,赛出了风格,赛出了团结,赛出了欢乐和喜庆。特别是二月初七东庙庙会,十里八乡的乡亲蜂拥前来赶会。在祭拜武财神关帝后,热闹壮观的庙会开始,既有狮子、高跷、旱船、龙灯的表演,更有罕见的背妆、故事的游行表演队伍,吸引无数观众的驻足观看。会场里两台大戏竞赛表演,一台戏上的武生能翻四十八个跟斗,另一台的武生能翻五十八个跟头,有的舞刀、弄棒,有的喷火、爬杆,常常吸引得观众像风一样,一会倒向这个戏台,又一会跑向另一戏台,上万观众从中获得欢喜和乐趣。会场两边是成排的席棚或扯起帐篷的饮食小摊,以及专卖图书、日杂商品的摊点,更有外地来的推洋片、放留声机的摊位,人们围着看稀罕,常常挤得水泄不通。乡下的孩子跟着大人赶会,吃到了在乡下吃不到的焦香油条及水煎包,喝到了咸香味美的馄饨和胡辣汤,既饱了口福,又解了眼馋,以后每年都要闹着到刘村赶庙会,刘村成为他们心灵上的永久记忆。

图片

在过去物资匮乏、娱乐条件差的情况下,庙会以及各种民俗活动,使老百姓得到愉悦和心理上的满足,半个世纪过去了,人们还念叨刘村巍峨气派的大戏楼,念叨刘村二月初七的东庙庙会,念叨春节的狮子、旱船,背妆、故事表演,念叨东街、西街的对鼓比赛,那大盘鼓打得鲜和、打得激越,打得振奋、打得雄壮,鼓舞了人心,振奋了精神。
人们更多记忆的是养育刘村人民的山水和土地。刘村的山,山青,刘村的水,水秀,刘村的土地,水旱保收,宽广而肥沃。
刘村的山,山山相连,重峦叠嶂,沟壑纵横,树木野草丛生。人们就在山上耕作劳动,或养蚕,或放牛,或拾柴、采野菜、捡蘑菇,始终感到山的博大,山的厚重与亲近。童年的小伙伴,跑遍梦山、杨扒、黄道沟、吴家儿岭、和尚头坡、马蹄沟、大石头沟。春季,老师带领大家到山上踏青,祭扫烈士陵墓。刘村的山,山高,林深,山势险峻,风景绮丽诱人,总感觉刘村山的深邃有神韵,让人依恋与亲近。刘村的山,不仅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而且文化内涵深邃,山山都有神奇的神话与传说,身临其境,亲切坦然,我们怎能不爱刘村的山呢!
刘村的水,清澈甘甜,让人陶醉。村东的留山河,村南的白河,村西的西洛河,三河相连,河水清澈见底,鱼虾追逐嬉戏,是儿时戏水的好去处。特别是白河,河大水深,帆船穿梭,往来如织,小伙伴们一会儿游泳,一会儿在柳荫下数帆船点点。刘村甘甜清冽的水,是那样的哗哗流淌,是那样的充溢丰沛,已化作人们血管中流淌不竭的血液,常常引起对刘村永恒的记忆。人们永远牢记留山河、西洛河、白河两岸茂密的树林,永远牢记南寨外的桃园、花红园,永远牢记河南寨洼的千年白果树,永远牢记黄道沟的千年黄楝树、皂角树,树冠遮天蔽日,人们称其为神树。人们还永远牢记东庙大殿前硕果累累的香圆树,河东陈刺园围成砦墙的老陈刺。是刘村的山水养育了它们,又造福于人民。
刘村的人民,勤劳善良、淳朴可爱。人们永远遵循耕读传家的祖训,再苦再累也要让儿孙读书识字。俗话说,三代不读书,混似一窝猪。又有哪家不让儿女上学读书呢?刘村的无数邻里、亲戚、老师、同学组成的群体,真诚质朴、和睦友善,一家有难,互相帮忙。一家有驴磨,各家都磨面;一家泥瓦工,无偿收拾各家漏雨房;谁家种的芝麻熟了,大家都去掐芝麻叶;谁家孩子上不了学,老师就苦口婆心说服家长;故乡的道路,天不亮就有老人打扫;水井上的辘轳坏了,木匠师傅悄不声去修理;王三爷家开药铺,无偿给穷人舍药治病。邻里和睦友善,友好相处,不是亲情,胜似亲情。
刘村的天地,神秘悠远,流传的故事离奇又感人。老人常讲王莽撵刘秀从我们村路过的故事,当刘秀走投无路时,被浇园的老人藏匿在菜庵里,躲过一劫,以后刘秀当了皇帝,将我们村赐名“刘村”。我们这里至今还留下马蹄沟、扳倒井的地名和遗迹。小时候常到马蹄沟拾柴,累了在深陷马蹄印的大石板上休息,渴了喝板倒井里清凉的泉水。夏夜老人给我们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还让我们猜“红公鸡绿尾巴 , 一头钻到地底下”、“高高山上一捆柴,插着扁担抬不下来”和“青石板上钉洋钉”的谜语。从那时起,大家就一直认为家乡的天地太神秘、太离奇,也太诱人了,并把目光一直引向深邃莫测的太空。月宫里的嫦娥一年四季在桂树下不停地捣药,每当五月端午的头天晚上把仙药撒向人间,为百姓消灾治病。夏天的雷声,是雷公在降妖捉怪,并给大地普降甘霖。天上的流云,是上天给我们送的伞篷。雨后的彩虹 , 是牛郎织女相会时走过的彩桥 , 更为每年七月七日他们能鹊桥相会而欣慰。
刘村的土,永远是肥土沃壤,一脚能榨出油来。刘村的地,水旱保收,特别是西洛河两岸,留山河以西,从燕扒到东寨门外,以及下尖河埂以内,全是种稻谷的水浇地,丰厚而又肥沃,永远是麦浪滚滚,稻菽飘香。刘村的村民,家家种棉养蚕,打丝纺线,男耕女织,户户六畜兴旺,生活自给自足,丰富而殷实,各家不时传出打丝声、纺花织布声和琅琅读书声,老人孩童怡然自乐,一派舒适的田园风光。
无论多少年来,脑海中总时常浮现刘村的山水、田园,以及父老乡亲们的音容笑颜。是思念、是感恩,更多的是乡情和亲情。故乡的情,更多的是亲人情、父母情、手足情,丝丝血脉相通,根根骨肉相连,梦中常与他们攀谈,醒后仍然温情绵绵。

图片

刘村的情还是水土情,从小喝故乡的水,吃地里长出的五谷,特别是喝母亲亲手做的芝麻叶绿豆面条,吃用萝卜叶卧的酸菜,吃着味正,喝着顺畅,家乡的口味,一生一世都难忘。刘村的情还有兄弟情、姊妹情、童伴情、学友情,饱含无数童趣和少儿时的欢乐:一同背书,写字、解难题;一同爬山,摘果、拾柴火;一同下河,戏水、捉螃蟹;一同叨鸡、占方、推铁环;一同粘知了、掏鸟蛋。天真无邪,纯真风趣难忘。
刘村的情,更有师生情、老师恩。从小老师手把手地教识字、教算术,他们的为人师表,苦口婆心,循循善诱,使我们学知识、学做人,健康成长,终生受用。师生情堪称父子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是千年古训,我们都要像对待父母那样对待老师,关心老师。老师又何尝不是像盼儿女一样,盼望学生长大成材,造福社会!
至此,大家明白了,“刘村”是祖辈的老家,是自己的降生地,是父母赖以养活自己的地方,是自己人生的起始地,更是无限亲情、友情、师生情、同学情、童伴情等真情的根基。这一切谁人又能轻易舍弃?这一切又都告诉人们,为什么我们忆起刘村时两眼饱含泪水?又为什么想起刘村时会撕心裂肺?因为,那里是我们人生的起点,在那里沉淀着人们初始的无限亲情,在那里更寄托着对美好明天的无限憧憬 !
人们爱刘村,哪怕时间再久,刘村永远在我们心中!
人们永远回望历史文化名镇刘村,因为:刘村情深 !
(选自作者《乡情》一书)

图片

图片

作者简介:白万献,河南南阳人。河南省作协会员。曾供职于南阳市社科联,被评为南阳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先后任南阳市第一届政协委员,河南省社科联第五、六届委员,南阳诸葛亮研究会副会长,南阳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卧龙论坛》副主编,《南阳民俗》编委会主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