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产阶级

 一盏书灯 2024-01-13 发布于湖北

定义

中产阶级别名中产阶层,又称中等收入群体、中间阶层,[2]指处于社会中间位置的人群。[1]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述中,[3]以收入标准划分出的社会中间群体被称之为中等收入群体(middle income group或middle income),在经济学取向的社会中间群体概念中,“中等收入群体”与“中间阶层”通常是相同含义。[2]
关于“中产阶级”概念的界定问题,各种社会理论乃至每个研究者都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和界定。但这些定义也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内容。[3]所谓中产阶级,是指一定社会条件下按一定分层模式划分的、处于中间等级状态的社会群体。由于中产阶级是按多元标准综合考察的结果,其成员在“综合地位”上相似,但在许多具体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内部结构往往呈现出异质特征。[12]在当代社会,以收入、职业、生活方式等标准划分的“中产阶级”概念深入人心。[5]在收入上,他们位于中上等;在职业上,“中产阶级”是那些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职业者,从技术人员、服务人员(主要是现代服务人员)到管理者、中小企业主等;在消费上,他们是中高档消费者,是消费时尚的倡导者和引领者;他们受过很高的教育,是社会文化的主要参与者、创造者和传播者;在政治上,他们是民主力量的源泉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从社会学视角来看,“中产阶级”是在整个社会中占有中上等经济资源、社会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的群体。[3]该成分庞杂的中间阶级,其成员的共同特点是“他们不剥削别人,或对别人只有轻微的剥削”。由于资本积累的规律是不停地由大资本兼并中小资本,或是小资本在竞争中破产,中间阶级的地位仍然是两极分化的:既有极少的可能上升为资产阶级,但更多的可能是破产沦为无产阶级[5]

历史起源与沿革

起源

中产阶级较早出现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英译本中。亚里士多德从财产多少角度把城邦中的人分为三个部分或阶层“一部分是极富阶层,一部分是极穷阶层,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阶层。”[a][1]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个社会都可以有三个阶层。但是,中间阶层的规模则是需要培育,而不是可以划定的。不过它是一个具有高度规范性的概念,其描述性功能相对较弱。[13][14]这里指涉的“中产阶级”,只是单纯表示财富数量多寡的概念。另外,在那个时代还未在理论上形成现代意义上的阶级分析方法,所以那时的中产阶级概念与现在人们常常使用的“中产阶级”并不是一回事。[15]
亚里士多德评价“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由中产阶级的公民构成,而这样的国家很可能管理有方”,[3]因为他认为这种处境下人最容易听从理性。中产的财富非常符合亚里士多德“平等”“同等”的政治追求,即使中产阶层仅超过其余两个阶层之一,这种情况下的政体就有可能保持稳定。[1]

演变

中产阶级概念的内涵经历了一个较长历史的演变:由指代资产阶级到主要指代小资产阶级,再到演变成为一个除社会两端的极富、极穷者外的非阶级的“中产阶级”概念。[1]

市民阶级

中世纪,工商业的发展带来了亚当·斯密所谓的“靠利润为生”的“市民阶级”。[16]中产阶级的指涉对象变为具有现代所有权意识的有产者群体,他们拥有丰厚的财富,是汤普森(E. P. Thompson)所说的“最为富有的阶级”,但政治地位并不高,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故中产阶级成了一个政治分层概念。具体地说,中产阶级在这时指涉的是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2]14世纪时,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再加上连年的战争,西欧庄园经济走向衰落,庄园组织以及与之相联的劳役农奴制走向瓦解。在城市,“由商人提供原料、收购产品的家庭手工业作坊也发展起来,这种“商人直接支配生产’的经济关系,是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途径之一”。随着对外贸易的扩大和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工商业主的势力逐渐壮大,[5]他们在这个时期被称为介于贵族与贫民之间的middle sorts of people或middle sort。[2]

旧中产阶级

1745年英国学者詹姆斯 · 布拉德肖(James Bradshaw)提出“中间阶层(Middle Class)”,这里的中间阶层是处于贵族与农民之间的社会群体,主要是指新出现的资产阶级(商人或工厂主等),以及在城镇中新出现的一些社会人群(被称之为平民或市民“town-dwellers”)。[1]这一内涵一直到19世纪末,即所谓的“旧中产阶层”。[4]
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中产阶层转为外贸公司雇员和政府职员等。[17]在20世纪早期,这个群体主要由占据管理位置或者公认的专业如医生、法律或者工程师中的成员组成。到1930年代后期一大半美国人甚至富人也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二战后,出现了大量国有公司,随之而起的是大量从事管理工作的人群。[2][1]

新中产阶级

20世纪50年代以来,福特主义出现,规模化生产加快了城市现代工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西方国家中产阶层迅速壮大,并在社会阶层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产阶层的内涵趋于复杂多元化,学者将其称之为“非体力雇员”或“白领”。[17]
到了信息化社会,中产阶层不再是针对旧中产阶层或工人阶级的普通非体力雇员的集合,而变成了从事各种信息通信行业等的具有高端专业知识的阶层,即“专业新中产”。[4][18]世界上也普遍采用经济学的方式来判断是否为中产阶级。[5]2002年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经济学家伯兹奥尔、格雷厄姆和佩蒂纳托提出以收入中位数方法来设定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标准,他们提出收入介于中位数50%至125%之间的人为中等收入群体。此说法应用最为广泛。[1]定义中间阶层的经济指标往往超出了国界,通常是以美国的中间阶层划分指标为基础而形成全球统一的划分标准。[1]
人们对于社会中间人群的理解是多种多样的,定义和划分社会中间层的方法和指标也有所不同,研究的目的和取向也各有不同。但所有人都承认,中国早已形成了一个可以从收入水平上进行标识的“中等收入群体”以及“富裕收入群体”。[2]而世界上以收入、职业、生活方式等标准划分的“中产阶级”概念也已经深入人心。[5]
2022年9月20日瑞信研究院发布了《全球财富报告2022》,就世界而言,本世纪财富中位数增长了五倍,大约是平均数的两倍增幅。而中国的财富增长也是最快的。中国是个人财富中位数增长最快的国家/地区,从2000年3133美元升至2021年26752美元,增长超过8倍。[7]

划分标准

社会学角度

社会学取向分析,中产阶级主要指上层与下层阶层之间的阶层。不同的社会学家对社会结构的本质特性的判断不同,从而确定中间阶层划分标准也不同。[2]

赖特阶级分析理论

赖特(E.O.Wright)从职业划分角度重建了中产阶级概念。[19]他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类方法进行重建,[20][21]指出在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存在若干中间阶级,强调了生产资料以及是否剥削、支配等维度,带有强烈的阶级分析痕迹。他提出独特的中产阶级理论,即中产阶级是占据社会阶级结构中的矛盾位置,[20]这在政治上意味着,这个阶级客观上被拉向了劳动和资本的两个不同方向,事实上前往哪个方向,取决于特定时间点上的政治和情势如何汇合。[2][1]
赖特提出的经济、权力和文化三个指标对于定义现代社会中间阶层的地位是有启发性的,但是,他解释中间阶层的社会位置的思路——在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或者剥削与被剥削阶级之间处于矛盾位置,把当代社会阶级之间的关系简单地归为统治与被统治或者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并把中间阶层的主要社会特性定位于这种冲突对立关系中的矛盾性,显然过于简单化了。[2]

新韦伯主义划分模式

韦伯的社会分层视角(即财富、职业和声望三个标准)来界定中产阶级,或将其等同于“中等收入群体”,也只强调了中产一般的经济与社会属性,缺乏对这一“群体”在政治社会现实中能动性的准确描述。[22]
新韦伯主义派阶级理论家约翰·戈德索普基于吉登斯和洛克伍德等人的新韦伯主义阶级理论,从操作层面提出了中间阶层的划分标准。在他著名的牛津英国社会流动研究中,戈德索普把职业分类与市场状态结合起来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准,并依此定义中间阶层。[23]EAMC阶级分类是在约翰·戈德索普的阶级分类框架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中产阶级划分,它共划分出六个阶级:[2]
戈德索普的阶级分类与EAMC项目阶级分类的对应[2][24]
戈德索普的阶级分类
EAMC项目阶级分类
Ⅰ较高级等级专业人员 Ⅱ较低等级专业人员
企业家阶级(雇佣20人或以上) 新中产阶级(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Ⅰ较高级等级专业人员 Ⅱ较低等级专业人员
老中产阶级(雇佣20人以下的小雇主和不雇佣他人的小业主)
Ⅰ较高级等级专业人员 Ⅱ较低等级专业人员
边缘中产阶级(普通办公人员和非体力的商业服务业人员)
Ⅰ较高级等级专业人员 Ⅱ较低等级专业人员
工人阶级(技术人员、监工人员、技术工人、半技术和非技术工人)
Ⅰ较高级等级专业人员 Ⅱ较低等级专业人员
农业劳动者
这样的分类隐含着两种中间阶层的概念界定,一种是广义上的中间阶层——大中间阶层概念,它包括了新中产阶级、老中产阶级和边缘中产阶级;一种是狭义上的中间阶层——核心中间阶层概念,它专指新中产阶级(它也被称之为现代中产阶级)。[25]李春玲就借用了EAMC项目的中间阶层分类,采用历年人口普查数据、1%人口抽样数据和其他统计数据以及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估算了不同年代的中国城市中产阶级的规模增长,描述了中产阶级的收入和消费特征。[2][25]

马克思反向理论视角

中产阶级理论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中产阶级会不断扩大的社会。当中产阶级变成了社会上的多数人或社会主体时,下层阶级或低收入者就必然成为社会的少数人群体。这时,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在结构上比较稳定。在社会上,中间阶级起着缓冲作用,[5]马克思是从反向理论视角阐述这一观点的。他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中间等级的瓦解、中间等级的大多数落入到无产者队伍中来,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化,这是导致资本主义的重大社会冲突、社会动荡和社会革命的前提条件之一。[b]特别引起我们关注的是,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有两处提出了中等阶级将不断扩大的观点,并且肯定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进程正是这样。但马克思并没有说明这个阶层处在什么样的社会位置上。真正全面阐述中产阶级思想的是马克思思想的修正者—A.伯恩斯坦。他根据当时德国的收人统计,提出“收人的统计不是表明高收人和中等收入人数的减少,而是表明它们的增加,而且它们的增长显著地超过人口的增长。”他提出,社会关系并没有发生马克思所预言的两极分化,他还形象地描述了中产阶级扩张的社会结构图形。依据这样一种判断,伯恩施坦认为,阶级对抗会因此而趋于缓和。[26][27]

经济学角度

以收入标准划分出的社会中间群体被称之为中等收入群体(middle income group或middle income),在经济学取向的社会中间群体概念中,“中等收入群体”与中产阶级通常是相同含义。[2]经济指标定义的研究正在成为主流趋势。[2]

根据收入标准划分

收入是经济学家界定中等收入群体最常采用的指标,而设定划分中等收入群体收入标准线通常有几种方式。[2]
贫困线标准参考
早期一些学者参照世界银行在1990年提出的贫困线标准来确定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标准。1990年,世界银行选取当时一组最贫穷国家的贫困线,采用购买力平价将它们换算成美元,通过计算出平均值将贫困线设定在人日均1美元左右,人日均收入1美元以下为绝对贫困,1~2美元为相对贫困。基于此标准,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经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日收入超过2美元的人即为中等收入群体,这也被称之为广义的“中等收入群体”分类法。根据此分类法,全世界70亿人口中,有超过40亿的人达到该中等群体的水准。[2]2005年和2015年世界银行分别两次提高贫困线标准,划分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标准线也随之提高。[28]
收入中位数法
有一些学者采用收入中位数方法定义中等收入群体。2002年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经济学家伯兹奥尔、格雷厄姆和佩蒂纳托提出以收入中位数方法来设定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标准,他们提出收入介于中位数50%至125%之间的人为中等收入群体。[1]
最广泛采用的方法:日人均收入法
最广泛使用的测定方法由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布兰科·米兰诺维克和什洛莫·伊茨哈克于2002年提出,他们将经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日人均收入介于10至50美元的人定义为中等收入群体。根据他们的测算,全世界人口中11%是中间阶层(中等收入群体),78%是贫困阶层,11%是富裕阶层。[28]
2007年世界银行的全球发展报告《2007全球经济展望:下一波全球化浪潮的治理》也采用该标准定义全球中等收入群体,并且指出1993-2000年期间,全球中等收入群体占全球人口比例一直没有变化(约8%),但2000年以后中等收入群体比例上升,到2030年其比例将翻一倍,达到16%。[29]日人均收入测定标准后来被广泛加以采用,世界银行以及其他国际组织和智库的多份研究报告也采纳该方法,只是有些学者把上限标准有所调整。[2]

根据财富标准划分

除了以收入作为划分指标,经济学家还采用财产/财富作为划分指标,其中最著名的是瑞信(Credit Suisse)研究院发布的《全球财富报告》,[7]它是采用个人财产来划分中产阶级。以美国作为基准,拥有5万至50万美元的财富来界定中产阶级成年人,并采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购买力平价计算本地购买力,得出其他国家的等值中产阶级财富范围。[30][31]自2000年以来,瑞信利用他们收集到的160个国家的个人财富数据,每年发布《全球财富报告》,对全球中间阶层的综合状况进行描述分析。[7][32]瑞信认为,以个人财产而不是收入定义中产阶级更加合适,因为财产比收入更能体现个人稳定的、长期的生活状态,收入有可能因各种因素发生高低波动,而财产更可能抵御经济风险和通货膨胀[7][32]

现状

中国内陆

2021年,中国在财富金字塔中间两层(1万美元到100万美元)的人群表现非常抢眼,全球这一群体中,中国就贡献了38%的人。中国成年人人均财富76639美元,21年间增长超过了10倍。如果这一增长势头得以延续,中国成年人的人均财富将很快超过全球平均值。[7]2022年9月20日瑞信研究院发布了《全球财富报告2022》显示中国的财富增长也是最快的。中国是个人财富中位数增长最快的国家/地区,从2000年3133美元升至2021年26752美元,增长超过8倍。中国的中产阶级群体仍在不断扩大。[7]

中国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吕大乐在对香港中产阶级的研究中认为,收入不应当成为香港中产阶级被强调的重点。吕大乐界定的香港中产阶级主要是按职业群体划分,如医生律师等专业人士;经理人阶层;政府部门或NGO的管理人员等等。他们都有打工背景即他们是工薪阶层,同时“他们是成功透过教育渠道和凭着学历文凭而晋身”。按照这一标准,香港中产阶级最多占到人口比例的20%到25%。这种标准界定下的中产群体,基本上与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所说的“白领”——新中产阶级相同。如果考虑到香港新旧中产阶级并存的社会形态,中产阶级的规模应该更大。吕大乐说“这(收入)不是一个太有用的分类”。他认为就香港而言,月薪2万到5万港币完全可以排到中等收入群体了,但是,这并不是等同于就成了中产阶级,还要看住的房子的房价,消费方式,是否住在体面的楼盘,是否有定期的度假等等。”[33]受疫情影响,各行各业遭到重创,当局无意推失业金,中产阶级生活面临重要问题,香港人收入中位数1.9万,仍居世界前列。疫情结束后,中产阶级逐渐复苏。[34]

美国

根据普雷曼的研究数据,2013年美国约有50%的家庭属于中产阶级,相对过去的几十年,美国中产阶级规模一直在萎缩。而且与其他发达国家60%—70%的中产阶级比例相比较,美国中产阶级规模相对要小很多。 [8]而且疫情加剧了美国中产阶级的失落,[35]多数中产阶级家庭正如《夹缝生存》描述的那样:社会保障越发薄弱,生育成本不断上涨,怀孕歧视和性别歧视频现、中年失业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白领难以拥有正常的工作时间,更别提保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36]

英国

英国中产阶层的参照标准很多很细,不仅事关职业、收入,还关系到个人兴趣、文化品位以及家庭背景。BBC曾经做过一个英国迄今最大的有关社会阶层的调查,访问了16万人,依据经济资产、社会资产(社会地位、影响力等)和文化资产(兴趣取向等)把英国社会划分成了七个阶层,从BBC的分层来看,中产圈子至少可以包含第二到第四这三个层级的人群。第二层级是世家中产阶层,即财富仅次于精英阶层,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本均相当雄厚。这也是各阶层中社交层面最广泛的。占人口的25%,平均年龄46岁。第三层级是技术型中产阶层,即一个规模不大却特色明显的新兴类型。这一阶层社交层面相对有局限并对文化生活追求有限。占人口的6%,平均年龄56岁。第四层级是新型富有工作者,即一个年轻和社会、文化上活跃的新阶层,拥有中等收入和经济资本水平。占人口的15%,平均年龄44岁。[9]
不过,对于英国人来说,社会分层也并不完全依赖经济指标,更多时候与职业分类、文化消费模式、政治价值观等因素相关联,呈现出多元参照特征,因此常常以复数形式出现,被称为“middling sorts/middling orders”。[37]那些调查结果在英国人当中引发了热烈讨论,但大家还是记不住这么繁琐的分层法,也对其各执己见吐槽不断。但可以公认的是,衡量英国社会的结构,仅仅用收入这把尺子是绝对不够的。[9]受英国退出欧盟新冠疫情、乌克兰战争等持续影响,英国处于“混乱”状态,经济形势艰难,生活成本急剧上升,出现了大规模的罢工活动,中产阶级生活复苏面临多重挑战。[38][39]

目前困境

当今世界经济形势波谲云诡,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正在经历深刻变化和调整。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冲击下,近几年全球经济形势更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格局。[10]全球都面临着全球产业链断裂与重构的实体经济变局、超低利率与高杠杆的金融困局的双重困境,阶层收入差距持续扩大。[10]
正如经合组织最近发布的一份题为《压力之下:萎缩的中产阶级》(Under Pressure: The Squeezed Middle Class)的最新报告所说,[40]大多数经合组织国家的中产阶级已经缩水,年轻一代更难以跻身中产阶级。在许多经合组织国家,中等收入的增长低于平均水平,在某些地方,它们根本没有增长。中产阶级的储蓄能力下降,在某些情况下陷入了困境债务。中产阶级一直不断得面临挑战。[11]
不断激烈的就业竞争、失业风险、经济衰退导致的资产贬值、高消费导致的负债焦虑都威胁着中产阶级。但相对于那些还在为社会、政治合法地位而努力、受不稳定的社会变迁与政策设计影响的中产群体来说,这种压力与焦虑相对而言仍然是一个较为奢侈的烦恼。与应对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相比,经济压力也相对简单甚至明白得多。而这又是一个留待未来的未竟话题。[3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