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秘伊朗

 Jimeo2016 2024-01-13 发布于中国香港
夫子
创建于6天前
阅读 2435

        “你去伊朗啦?那里不是在打仗么,危险吧?”

        走过西亚的那个神秘国度,回来遇见一些朋友,居然都提出了同样的问题。

        其实,行前我也有过犹豫。听说组团社预订的是伊朗马汉航空公司的往返航班,立即坚决要求更换南航飞机。被美国及西方制裁封锁了几十年,马汉的客机莫不是又旧又破的吧?然而,被疫情压抑了几年的强烈出游欲望,加上对那个神秘文明古国的魂牵梦萦,促使我揣起顾虑,与一帮平均年龄74.6岁的老年团友踏上了“险”途。

平均年龄近75岁的“银发团”合影,其中年龄最长者已届84周岁

一抵德黑兰,即到地标性建筑“自由纪念塔”打卡

凌晨登上马汉航空的空客340客机,宽濶簇新的机舱内,至起飞时座位只占了三分之一,我们顺利自动升舱换成了“卧铺”。不多一会儿,模特像貌的空姐端来一盒“盖浇饭”:雪白的米粒浇了黄色的藏红花汤,撒上几粒伊朗特产的蔓越莓干,饭里埋着几串烤羊肉。闻着香,吃着口感不错。原来很担心吃不惯伊朗饭食,这盒“Tahchin”下肚,顾虑烟消云散。飞机临近德黑兰,夜空黢黑,睡意全无。伊朗这个国土面积在世界排名第17的国家,过去一直被称为波斯。1935年,执政的巴列维王朝国王礼萨沙阿通知要求世界各国改称现名。在波斯语里,“伊朗”意为“高贵的”,本国人历来将它称作国名。伊朗的英文简称,恰巧可解释成“雅利安人的”,道出了该民族最早源于北方雅利安人部落的历史足迹。

色拉子的莫克清真寺(又称粉红清真寺)内景

德黑兰巴列维王宫欧式园林居然借用了中国山水画构图技巧

  不过在当代世界某些强势媒体的语境里,伊朗不但与“高贵”无干,而且和“不人道”、“残暴”、“独裁”、“宗教歧视”等贬意词相伴共生。一部《逃离德黑兰》的好莱坞大片,把1979年德黑兰革命及绑架美国大使馆人员的情景“艺术性再现”之后,更让世界上许多人对这个穆斯林国家心生恐惧。2003年,诺贝尔和平奖颁给伊朗女律师及人权活动者希尔琳·艾芭迪;整整20年后的10月,伊朗人权女运动家纳尔吉斯·穆罕默迪又获此奖。这都在一遍遍暗示人们,人道主义危机在她们的祖国有何等深重!此时此刻,进入这样的地方,会遭遇到什么呢?

德黑兰伊玛目霍梅尼国际机场大厅一瞥

我们的导游

  终于走进德黑兰伊玛目霍梅尼国际机场大厅,正面墙上,悬挂着这位已逝宗教领袖的巨幅画像,一种威严感顿时从天而降。掏出新办的护照,心里立刻忐忑起来,据说这护照一旦盖上伊朗的入出境章,再去其他许多西方国家都会被拒。走近海关柜台,一脸阳光的海关官员接过没有签证的护照,在电脑屏幕前扫看了一眼,不到一分钟,就把护照原样奉还。没料到伊朗对中国游客如此款待。此后十多天游览,各景区景点,境外游客多是同胞,甚至还见到过独自租车观光的中国大妈。从大家轻松惬意的神态,可以看出旅途的安适与快乐。

伊朗少女笑脸相迎我们这些远方来客

在伊朗随处可见的中国游客

  “你们从哪里来?秦?”好几回,本地人凑近用英语或波斯语笑着明知故问。“秦”念第四声,仿若古音,莫不是伊朗与中国的密切交往自秦朝而始?

伊朗人对我们这些远方来客很是热情。美貌的妻子抱着可爱的孩子与中国大叔轻声聊天,帅气的丈夫站在旁边只乐不语。一群群黑燕似的高中女生拦下我们要求合影,事毕又在我们身后放出银铃般的笑声……

应邀与女学生合影

观光途中见到的孩子们

  德黑兰前美国大使馆的外墙,刷上了“美国是杀人犯”等一溜儿大字标语。而在大型超市,美国高档汽车堂而皇之在大堂摆售;街上七成以上的手机专卖店,只卖“苹果”一个品牌。路上的汽车,不少挂着“标致”、“沃尔沃”的车标。当地男女老少,许多能讲英语。受到西方经济制裁的伊朗,并没有磨灭人们对于外部世界与现代生活的向往。

伊朗人对中国的喜爱,是发自内心的,我们这些“秦”人的脑海里,也不由得跳出“宾至如归”这个词儿。

大型商场展售美国高档小汽车

做客普通人家(一)

做客普通人家(二)

这次旅程,绕伊朗走了小半圈,看了不少“世界文化遗产”。游完盘点,发现它们大多建于伊朗鼎盛时期,应验了“盛世现辉煌”的历史规律。

古波斯的历史初看眼花缭乱,18个朝代依次更迭,混战与安宁不时变换,先后受到希腊文明、突厥文明、蒙古文明、阿位伯文明的碰撞交融。但其中最值得回味的,无非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330年)、萨珊王朝(公元224年至公元651年)与萨非王朝(公元1501年至公元1736年)三个时期。

帕萨尔加德古城遗存,这里曾是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鲁士王时期的都城

波斯波利斯宫城遗址鸟瞰

  阿契美尼德王朝缔造者居鲁士大帝的陵墓,位于法尔斯省帕萨尔加德古城遗址边上,至今完好如初。居鲁士大帝以宽容、仁政而享誉古今,公元前538年,当他率领大军打败巴比伦时,是被当地百姓礼迎进城的。他让新巴比伦王国掳获的4万多犹太民众与王室成员返回家园,并为他们重修被毁的耶鲁撒冷圣殿,被许多历史学家视为“理想统治者最杰出的典范”。他开创的霸业,在他表兄弟的儿子大流士称王时,达到峰巅。

这天中午,我们走进大流士创建的波斯波利斯古城,遗址虽只剩些残垣断壁,但因是石制的,不少部分还保存完好。古城占地面积13.5万平方米,建造在一个经修整天然岩石平台上。走进“万国门”,门边侧柱高高耸立,上面雕刻着人面兽翼像。它是当时波斯国教琐罗亚斯德教(即拜火教)中火神恩利尔的象征,也是智慧与向往自由的传统民族精神的体现。

万国门

精美的石雕

   被称为“伊朗国父”的居 鲁士大帝灭掉古巴比伦王国那年,华夏正处于春秋时期,鲁国刚刚率先试行税收制,而孔子还是年仅12周岁的少年。伫立波斯波利斯,一种震撼感从心底油然而生,令人留连忘返。以致于次日黄昏,又与几位团友相约,再次租车来到设拉子城外的这座“波斯人之城”。攀上遗址背后山坡,太阳余晖从西面扫来,给遗址涂上一层神秘的橘黄色,也让珍宝殿残留的一片石墩更为凸显。据说公元前3世纪亚历山大率领马奇顿帝国军队攻占波斯,把宝殿珍品悉数掳走,居然动用了3000峰骆驼,随后将之付之一炬……

石头雕刻展现出昔日的辉煌

残存的石柱

珍宝殿遗址

  当今伊朗文物古迹保存较为完好的地方在第三大城市伊斯法罕,这里曾是波斯第三帝国萨非王朝的国都。扎因河穿城而过,建于阿拔斯一世时期的三十三孔桥,是全河11座桥梁中最著名的代表。石桥下层由33个半圆桥洞组成,形成规则几何图案;桥面被两排3米高的石墙夹峙,墙面开有弧形拱门,营造出一个个完美的露天台座。一对对情侣,分坐拱门内,灯昏月明,气息浪漫。

夜色下的三十三孔桥

伊玛目广场

大巴扎一角

街上触目皆是的水果摊

  阿拔斯一世及其继任者兴建的建筑艺术精品还有不少。四十柱宫是阿拔斯二世为自己修建的寝宫,后改为议事厅。外厅由20根又长又直的木柱支撑,厅外池水清澈,倒影清丽奇特。内厅墙上与穹顶满是色彩饱满的宫廷细密画,正中一幅展现了莫卧尔帝国胡马雍大帝来访的盛景。伊玛目广场是整座城市的地标,为仅次于天安门广场的世界第二大广场。走进位于广场一头的阿里卡普宫,站在三层阳台俯瞰广场,可以体验到那种君临天下的感觉。五层六层原是娱乐场所,墙面和穹顶的装饰孔,能把声音聚合在房间中部,达到当今家庭影院的效果。

四十柱宫外景

风塔可以通过横插的诸多木棍及进风口,把微风吸进房内,达到空调般的送凉效果,它是居住在沙漠边缘炎热地带人们特殊的解暑设施

居民区的风塔

  地毯、细密画、纺织品、陶器、金属器件……种种富有民族特色的制品,无不是在萨非王朝时期臻于完美,至今还在显现伊朗人对于美的超凡创造力。

细密画的用笔与绘画艺术,与中国工笔画有些相像

古波斯地毯构图奇妙,色彩绚丽,其染料从天然植物和矿石中提取,经久不会褪色

这种冰窖被古波斯人冬季存冰四季可用

  伊朗属于中东地区,与本地区20多个国家同样曾被阿拉伯帝国征服,同样改信伊斯兰教,为啥没被阿拉伯文化同化,而且独自成为只占世界15%的什叶派的领军人?

走进伊朗第二大城市马什哈德,我们似乎寻到了答案。

城内的伊玛目礼萨陵园,原来占地12公顷,1979年伊斯兰革命取得胜利后,迅速扩大到90公顷,目前为什叶派穆斯林的中心,每年接待世界各地而来的穆斯林信众与参观者达3000万人,有“第二麦加”之称。这里广场接着广场,寺院连着寺院,特别是用真金、宝石装饰的拱顶与清真寺,用水晶打造的巨大厅堂,为外国游客专门兴建的华美长廊,显示出一种由信仰推动下的行为极致。什叶派与逊尼派的最大区别,就是前者只希望被穆罕默德先知血亲后代统治,而后者则认为,指导他们的“伊玛目”应该从受到大众认同的正统穆斯林中推选。据传阿里作为伊斯兰教的“伊玛目”,于公元765年生于沙特阿拉伯的麦地那,是穆圣的第八代后裔,公元818年他去世后葬于马什哈德,人们随后为他修建了伊玛目礼萨陵园。“礼萨”的意思为“喜爱”,这不仅是他最著名的号,也道出了人们对他的尊崇。他生前倡导的那些为人处世道德规范,细看与孔子《论语》有几分相像,至今被千千万万穆斯林所遵循。

用黄金装饰的伊玛目礼萨陵园清真寺

伊玛目礼萨清真寺内景

  在马斯哈德,我们还参观了菲尔多西墓。这位有“伊朗荷马”之称的大诗人,出生于1200多年前的突厥人统治时期。他用波斯文书写的《列王记》,赞颂了前伊斯兰时代波斯诸王的丰功伟绩,被伊朗人像《古兰经》一样世代传诵。波斯文字因此得以长盛不衰,而且把民族的历史感、自豪感、认同感一并延续下来。在他之后的另一位大诗人哈菲兹,同样采用波斯文,把普通伊朗人的情感、生活经历以及做人的道德举止规范,化为美妙的诗文,至今仍在滋润着伊朗人的灵魂。他的“伊万”(诗集)甚至被人们用作占卜,谁想预测命运,便会随手翻开诗集一页,期望从中寻索到理想的结局。

在菲尔多西墓前回顾这位伟大诗人的生平故事

哈菲兹墓前的年轻人

乘火车从马什哈德回德黑兰,又遇刚做过缩鼻术的女士,伊朗无论男女,都以稍低的鼻梁为美

条件不错的火车卧铺车厢

热情的卧铺乘务员主动要求与我们合影

  晚间站在位于舍位子城边的哈菲兹墓,眼观前来瞻仰的人群与吟诗的年轻人,我眼前不由得闪现出一缕火光,那是在亚兹德老城火神庙一个大鼎里燃烧的炭火,据说这圣火自公元470年一直燃烧至今。我相信,眼前这个“思想帝国”的文明之火,以及兼容并包精神特质为特征的“伊朗性”,尤如那圣火,仍会在文明世界的圣坛上生生不息,放出异彩!

燃烧了1553年的圣火

                                                  夫子 文/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