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笔记:明故宫遗址、秦淮河及其他

 df7086 2024-01-14 发布于河北

梁东方

按图索骥,向着明故宫的方向走的时候,赫然发现已经走在著名的南京法桐林荫道上。南京的法桐已经如此粗壮,粗壮到了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慢车道上空的几乎全部空间的程度。一米多高、两米多高的分叉处形成的巨大拐弯儿,分出来的两个三个枝干也已经有了两人合抱的粗细。

很多年前来南京,只是觉着夏天形成的法桐树胡同遮阴避日实在惬意,人类让树木按照自己的意志,以马路两侧的均衡排列方式,形成不影响人类生活,还为人类生活提供免费的遮阳伞。这是人与自然、人与树之间的多种理想关系中,属于公共环境的一种。其成功需要规划,更需要时间,一般都会以几十年为一个时间单位才能形成如此规模的宏大效应。

于我而言,几十年过去,再次沐浴其间,还是那些法桐,已经将自己的枝干加粗到了如此的程度。时间对人来说经常失去意义,对树来说却总是有这样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成就存在。这让人惊叹、让人感慨,也让人无奈。以前从未见过大致上就不会有无奈,只因为在自己的青春时光里见过其也在青春的模样,才会对比出人在几十年里的虚无。

顺着法桐的林荫大道向前走,马路两边都是明故宫遗址公园。先去一侧,进门的时候又要预约又要刷身份证,终于进去了,第一座建筑其实是新建的展馆,再向里面走就什么建筑都没有了,只有地基和位置的遗存了。柱础还在,宫殿皆无,当年不可一世的一统天下之人,当年贵为人上人的文臣武将、皇亲国戚、太监宫娥,未必想不到多少年以后这样一切都将化为尘埃的未来事实,这样需要拿着放大镜考古才能隐约判断出他们曾经生活工作在这一带地方的蛛丝马迹的不可思议。

可活在那时候的当下的他们依旧活得认真而纠结,活得你争我夺、斤斤计较、死去活来。钩心斗角之间的陷害,阳谋阴谋之间的杀戮,灭门诛九族之类的残酷,循环重复,一再上演,永无止歇……

去马路另一侧,看见还剩下个午门和金水桥,地上有个别带着深深的车辙的大石头,算是告诉参观者这里的确就是来自历史深处的时间现场。这才意识到刚才那条有大法桐树林荫的马路,实际上是横穿了皇宫,切断了皇帝的院子。切断了就切断了,现世发展的需要盖过一切既往历史深处的威严,天经地义,没有谁觉着这有什么不可以。

据说旁边的大学院子里还有过去明故宫里的一些遗迹,可惜门禁森严,不得其入。好在还能看到午门外的御道街是笔直的,两侧的护道树也高大笔挺;而护城河的位置也还真有河水在流淌,历史深处的格局还在。

历史上明朝的那一切未必都是好的,甚至很多都是坏的,残酷的压迫和血腥的内斗从未断绝。但是时过境迁之后,留下来的建筑与地基之类静态的历史痕迹却一律都是有价值的,价值是时间赋予的,是当时的劳动凝结其上的。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哲学的、宗教的、人心的、道德的、善恶的、情感的,全部烟消云散,在后人眼里变成了含混的一团,变成了透明的存在。即便是有学者努力将过去的事情还原了以后声泪俱下地讲述了一番番道理,合上书本也还是一片沉寂。

要想真正让历史融入个人生命中来,只有这样来到现场。现场剩下什么甚至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来到历史现场本身。我相信以后我再看到关于明朝的南京时期的一切都会比之前更贴合、更有自己的空间感为基础的出发点。那将是很幸福的。阅读的幸福、理解的幸福与属于个人生命的宽广度的幸福。

前往夫子庙的路我们选择了从城墙开始沿着秦淮河上行的方式。沿途经过了很多并非旅游点的临水居民小区,看见人们在河阳晾晒的被褥,看见河畔树下卖鱼的流动摊贩,看见老人们聚集在再无法走通的水边晒冬天的太阳的景象。

终于到了泛义的夫子庙景区的时候,发现这里已经比以前、比几十年前来南京的时候所见过的范围大了很多,都是这些年旅游开发的结果。

吴敬梓纪念馆让人对那部作品的诞生地的地理现场有了切身感受。地理对历史的理解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一旦在历史现场设身处地地体会到了历史的过程,再去阅读就好像有了共同生活经历一样的切近。

吴敬梓的所谓环城暖足,是说他写到了手脚冰凉的时候,出去环城走路以暖足的情状。如今这里是鸟市,卖鸟的买鸟的三三两两,依然有古代市场的模样。打牌的人聚在秦淮河边,头顶上没有了叶子的树枝上挂满了晾晒的衣物。树枝上的衣服大小不一,颜色不同,如冬天的某种寄生物,又如民间的什么旗帜。

夫子庙前,一对老夫妇正给自己西装革履的儿子拍照,左一张右一张,像是一直不满意,又像是不愿就此结束这拍照的幸福时刻。

很多店铺前人们拎着店铺巨大的商品包装在排队,据说是先领了包装再排队才卖给你要买的东西,由此形成免费的顾客活广告效果。大家都认为那些拎着巨大包装的排队者是托儿,却也没有根据,只是从一般的情理推断而已。

糖水生意突然很火,街头还出现了无人售货格式的自动售卖机,不过吸嘴之类的配件是可以自由取用的。于是可见严厉的警告配以摄像头捕捉到的偷窃者的黑白照片,照片是彩色的,只是黑白打印而已。

这样的警告几乎是一种事故现场的提示,可是完全没有阻止住路过的几个年轻人刷了码取出饮料并顺手从贴着警告的A4纸下取出吸管来。看来他们是真的喜欢喝糖水。

一旦走到这样刻意的旅游区里,人就丧失了感觉。这一点不意外,是商业化开发的必然结果。有了这样的感觉,旅行的状态就不好了,就可以立刻离开了。

我在这里写下的很多文字也许是没有意义的,纯粹是对旅行过程的流水账记录。虽然尽力避免也还肯定是会有这样的倾向,因为这里面的确是有一点私心:旅行文字使我在结束旅行多日以后依旧沉浸在旅行之中,反复咂摸旅行中的每一个细节感受,于回味里将旅行的全部享受做足。

不用多年以后,只需要几个月再回头看这些文字就已经变得十分陌生,那些当时的细节如果不是有文字为证的话,真的就好像从未感受到过一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