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64年,新疆一个年轻人给钱学森写信,毫不客气地指出他论文中的

 与春天同行 2024-01-14 发布于青海
1964年,新疆一个年轻人给钱学森写信,毫不客气地指出他论文中的错误,本以为钱学森不会理会,没想到过了没多久,钱学森回了满满两页纸的信,信中对他的称呼连续用了5个“您”。


钱学森生于1911年,为我国著名科学家与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早年他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等高校深造,获得了航空工程、数学等多个专业的博士学位,丰富的知识结构奠定了他在科研领域精深厚实的学术造诣。


1955年,钱学森结束美国十余年的求学生活,正式回国,并很快在科技界崭露头角——他出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首任所长,主持了我国多项重要的科研项目,值得一提的是,他还身兼“两弹一星”工程的总设计师,对祖国国防科技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然而钱学森在日常研究工作中,有时仍然会犯“低级错误”。


1964年一个寒冷的冬日,农学院的研究员郝天护正坐在办公桌前,细细阅读着钱学森最近在《力学学报》上发表的一篇最新论文,他来回比较着文中的数学公式,眉头渐渐皱紧——这篇论文中的一个公式明显使用错误!


郝天护反复推演,确认自己的判断没有问题。他激动地站起身,拿着论文跑去找到几位同事,想告诉他们这个大发现。


但是,郝天护得到的却是同事们的嘲笑不屑——你一个普通研究员,怎么可能发现大师级人物的错误?这简直是痴人说梦!


郝天护有些泄气,回到办公室坐下,心中久久无法平静,过了几天,郝天护终于下定决心给钱学森写了一封信,礼貌而坚定地指出了论文中公式使用的问题,并详细解释了自己的推理过程,表示期待大师的回应。


郝天护在全院同事面前丢脸过,现在只能寄希望于钱学森,否则他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出乎郝天护意料的是,一个月后,他在研究所收到了钱学森亲笔回信。信件字迹工整,语气平和而谦逊。


钱学森不仅用“您”称呼郝天护达五次,表示十分尊重,还坦然接受并道歉自己的错误,他详细解释说最近工作繁忙疏忽大意,感谢郝天护的细心,并再次肯定他的想法完全正确。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信的最后,钱学森热情地鼓励郝天护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见解,整理成一篇短文投给《力学学报》发表。


郝天护看完信,激动地拍着桌子——他终于证明给那些嘲笑自己的人看了!拿到大师的肯定,郝天护信心大增,他按照钱学森的建议,只用了十几天便写出了题为《关于土动力学基本方程的一个问题》的短文。


然而,郝天护派人将这篇稿件送到编辑部后,迟迟未得到回音,时间一长,他开始焦虑不安,担心文章质量出了问题,或者编辑不愿意刊登这类质疑权威的文章。


又过了小半个月,郝天护突然收到了钱学森再次来信,信中提到,为了搞清文章迟迟未发表的原因,钱学森特意亲自打电话给了编辑部问情况。


原来是主编认为这篇文章可能会损害钱学森的声望,所以一直不敢刊出。钱学森得知后很不解,他在电话里严肃表示,自己全力支持发表,没有丝毫顾忌,最终在钱学森的坚持下,郝天护的文章成功发表于1966年。


一时间,郝天护在院里声名大噪,所有曾经嘲笑过他的人都被迫承认了他的能力,这对郝天护的科研道路是个极大的鼓舞,也显示出了钱学森乐意倾听青年科研人员声音的胸襟。


其实,年轻时的钱学森就十分崇尚科学精神,敢于挑战权威,在美国求学期间,他的导师冯·卡门教授就十分注重独立思考,主张在科学探索中要破除常规、勇于创新。


冯·卡门自己也时常与钱学森就学术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坚持科学事业中真理高于一切。有一次,钱学森写完论文自信满满地交给冯·卡门,后者仔细看后却很不以为然,两人为此争论许久仍不见分晓。


冯·卡门一气之下甚至摔掉了钱学森的论文摔门而去,不过,聪明的老科学家第二天就发现自己错了,于是低调找到钱学森认错道歉,正因老师学生之间不存在顾忌,才在诸多论证中取得了真正的学术进步。


这件看似小小的低级错误揭示之事,折射出了钱学森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和胸襟。在他的帮助下,郝天护的文章成功发表,并在以后的科研道路上不断深入。


最终,郝天护成长为土木工程领域的专家,被选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我们应当向钱学森先生学习,树立科学的求真精神,并为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