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道云笔记

 敬鹤亚洲图书馆 2024-01-14 发布于安徽
益三堂敬鹤书法理论研究文章
如何理解书法中的血法
宋代大书家苏东坡认为书法应俱备神、气、骨、血、肉,这五个要素,缺一者不可为书。而关于血的要素在元代的《翰林要诀》中已有详述。该书作者,陈绎曾,元代书法家,字伯敷,处州(今属浙江)人。进士,官至国子助教。他的《翰林要诀》一卷,分十二章:一执笔法,二血法,三骨法,四筋法,五肉法,六平法,七直法,八圆法,九方法,十分布法,十一变法,十二法书。各法中俱立种种名目。 其中对'血法'列出了蹲、驻、提、捺、过、衄6种以及抢笔之法的运用要领。
这和我们现在常说的笔法不同,陈绎曾将笔法归纳到了血法之中,古人同时强调血法亦墨法也,下面把血法理论加以综述,以供书友们学习参考。
一、陈绎曾血法七法解读
1、蹲笔:七分三折,管直心圆。 译文: 蹲笔,指的是将笔毫下按使笔毫弯折七分之三,而笔管直立使笔毫汇聚成圆;
2、驻笔:七分力到水聚。 译文: 驻笔,指的是用七分的力下按笔,这样墨水汇聚笔尖;水者字之血也,字生于墨,墨生于水。 3、提笔:三分大指下节骨竦水下。 译文: 提笔,指的是用力三分,将大拇指的指末关节立起,使笔轻微上提。  4、捺笔:九分力满。 译文: 写捺时,要用力九分,下按行笔,使笔画显得饱满。   5、过笔:十分疾过。 译文: 用十分的笔力下按使之疾速而过。
6、衄笔:三分三摇笔杀力。 译文: 衄笔,用三分笔力,多次摇动笔杆前行,然后得意而出锋;
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笔尖受水,一点已枯矣。水墨皆藏于副毫之内,蹲之则水下,驻之则水聚,提之则水皆入纸矣。捺以匀之,枪以杀之、补之,衄以圆之。过贵乎疾,如飞鸟惊蛇,力到自然,不可少凝滞,仍不得重改。
译文: 字由墨汁来呈现,墨由水和而成,水就是字的血。笔毫如果只是轻微沾水会显得枯涩。水和墨都藏于软毫之中,当蹲笔时墨水下流汇聚,当驻笔时墨水则凝聚于笔锋,当提笔时水已经都渗到纸里,当捺时笔画要匀称饱满,抢笔重在利索回锋,衄笔宜缓而圆润,过笔贵在迅速,就像空中飞过的鸟和受到惊扰的蛇一样快速,力求自然,不可以有稍许的凝滞,也不要有来回修改的迹象。
7、抢笔 各有分数,圆蹲直抢,偏蹲侧抢,出锋空抢。 译文: 抢笔之法,分为三种。其一,中锋蹲笔时直抢。其二,侧锋蹲笔时侧抢。其三,向外出锋时空抢。
以上是陈绎曾《翰林要诀》中关于血法的内容。 二、其他有关血法的论述
'血法',又曰:墨法,即用墨之法。前人谓'水墨者,字之血也″。故临池作书时极为讲究。墨过淡则伤神彩,太浓则滞笔锋。必须做到'浓欲其活,谈欲其华。'
墨法称为“血法”,古代很多人有论述。如元代陈绎曾说:“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
又如清代陈香泉云: 凡墨不足以供挥洒,则情怠兴闌。古人谓墨者字之血也,此言信然。”陳香泉就是陈奕禧,清代的书法家。 古人很重视墨法,宋姜夔《续书谱·用墨》云:'凡作楷,墨欲乾,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知也。'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述书下》云:'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已。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 '用墨作风,一方面往往因时因人而异。如北宋浓墨实用,南宋浓墨活用;刘墉喜用浓墨,梦楼专尚淡墨。另一方面,又常因书体风格、纸张性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明代董其昌言:“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历代书画家都非常注重用墨的研究,而他们对墨色、墨法的分类也各有不同。如画家多将墨色分为“焦浓重淡清”或“浓淡干湿黑”。综合古人一些看法,书法的用墨之法同样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与探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