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2年,山东知府看到小巷里有个寡妇在卖煎饼,觉得这个女人不寻常,便将她聘到府上做佣人。却没承想,他因此得到了福报,不仅让家里躲过了一场劫难,儿子也成了民国时期的名人。
这个知府叫潘守廉,山东微山县人,出生于1845年,也是个官宦子弟。
但是他进入仕途,却是靠着自己的努力,年过四旬才考中了进士,从知县当到了知府。
1892年的一天,潘守廉穿着便服在街头闲逛,无意间看到了小巷里有个妇女在卖煎饼,忍不住多看了两眼。 因为那个年头,妇女在街头谋生的场面属实不多见,跟周围喧闹的环境显得格格不入。
他看了一会儿,发现这个妇女很不一般,整个人看上去干净整洁,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举止落落大方,手脚非常麻利,面带微笑地向顾客兜售煎饼。
于是,他当即就走上前去跟妇女攀谈,想要聘请她到家里帮佣。
实际上,潘守廉原本把这件事交代给了官家,但是他见到这个妇女之后,就意识到这个妇女是最合适的人选。
通过攀谈得知,这个妇女姓邱,是逃难来到当地的。
她原本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丈夫勤劳肯干,膝下育有7个孩子,大的12岁,小的还没有断奶。
但天有不测风云,丈夫去年得了一场急病,不幸撒手人寰。
她为了养家,不得已到街头摊煎饼售卖,却没承想,又得罪了地主家的大少爷。
孤儿寡母实在没办法了,就连夜离开了老家,刚在济州城里落住了脚。
了解了邱氏的身世后,潘守廉又问她一天能赚多少钱,愿意出双倍的价钱,请她到家里帮佣,而且食宿全包。
这么好的条件,邱氏不动心是假的,但是几个孩子没办法安置。
潘守廉听了邱氏的担忧后笑了,孩子们都还没有长大,自然要跟母亲在一起,坦言把孤儿寡母的食宿全都包了。
随即,他就雇了一辆马车,把邱氏母子带回了家,却出现了一点小插曲。
原来,潘守廉的夫人,刚生了一个小儿子,却因为奶水不足,饿得小家伙嗷嗷直哭。
赶巧的是,邱氏最小的孩子也还没有断奶,又因为长年的劳作奔波身体素质好,奶水特别足。
潘夫人就跟丈夫商量了一下,别让邱氏当什么帮佣了,直接给孩子当奶娘吧!
虽然从身份上来说,奶娘也是府中的下人,但是身份和地位却比帮佣要高,吃穿用度基本上也跟主家差不多了。
毕竟奶娘吃得好了,营养丰富了,家里的小少爷才能受益。
所以,邱氏母子到了潘守廉家,生活境遇随之上升了一大截,不仅有宽敞舒适的住处,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且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了。
更为难得的是,潘守廉虽然看起来不苟言笑,人前总是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做派,但是对邱氏的几个孩子特别关照。
邱氏膝下几个年长点的孩子,都被潘守廉送进了私塾,跟自己的孩子在一起读书学习。
几个孩子也很争气,不仅学习好,也很懂事,从私塾回来之后,不是帮着母亲做家务,就是教弟弟妹妹们读书识字。
潘守廉本来想要请个帮佣,却阴差阳错地成了家里的奶娘,但就这还不算,邱氏竟然还成了一家的大恩人。
三年后的一天,一伙土匪趁着潘守廉外出公干的时候,突然闯进了潘家,要绑走潘守廉的儿子。
邱氏为了保护潘家少爷,把大儿子靳云鹏推到了土匪面前,声称这就是他们要找的潘家少爷。
土匪不知情,看孩子穿着也很敞亮,就信以为真把靳云鹏给带走了,回到山寨才发现绑错了人。土匪被气坏了,恶狠狠地问靳云鹏:“你就不怕我们杀了你?”
谁知,十几岁的靳云鹏毫无惧色,一脸正色的回答道:“我娘说了,东家有难,自当以命相报!”
土匪一看这小子挺有骨气,也知道知恩图报,很是佩服,也没有难为靳云鹏,又把他放了回去。
经过这件事,潘守廉两口子对邱氏有了全新的认识,干脆让小儿子认到邱氏膝下,相信儿子在她的教导下,日后必然会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可用之才。
事实也的确如此,邱氏虽然目不识丁,但善良、正直的品质本身就是最大的闪光点,把8个孩子最终都培养成了出类拔萃的人才。
之后孩子们陆续长大,老大靳云鹏曾任国务总理,是皖系四大金刚之首,老二靳云鄂曾任陕西督军。
从小在邱氏膝下长大的潘馥,被誉为江北才子,也在北洋政府中担任过总理,印证了潘守廉夫妇独到的眼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