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秋里拒绝调任后,毛主席调侃道:要是转业,你还可以发一笔财哩

 君临天下100 2024-01-15 发布于湖北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1958年1月,毛主席找到时任总后勤部政委的余秋里,想让他出任石油部长。

“中央想让你跟李聚奎同志对调一下。你看怎么样?”

听了毛主席的话,余秋里却婉拒道,

“主席,我没从事过这个工作,又没学过工业知识,恐怕不能胜任呀。”

谁知说了几句毛主席竟调侃道,

“你要是转业,还可以发一笔财哩!”

那么主席为何要让余秋里出任石油部部长?余秋里是否接受了这个任务呢?

一、接受任务,从失败中成长

世界工业史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石油的重要性,毛主席也始终对这“地球之血”非常重视。

由于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唯有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的石油工业没有完成计划。

为了解决石油这一头等大事,1958年初周总理请主持军委工作的彭德怀推荐一名高级将领接替李聚奎担任石油工业部部长。

最终经过周总理和彭德怀的推荐,余秋里的名字被上报给毛主席。

虽然有人质疑余秋里太过年轻,可余秋里是从土地革命时期成长起来的干部,既能吃苦耐劳,又有极强的工作能力,因此毛主席也是非常同意的。

1958年1月,毛主席听说余秋里对这个任命有些想法,专门找来余秋里询问。

“主席,我从没搞过工业,我怕完成不了这个重任。”

毛主席立刻安慰道,

“你是我们军队的总财务部长,会带兵,会算账,又能做思想工作,我看你当石油部长很合适。”

这搞经济、搞油其实跟打仗也有些一样,既要有战略思想,又要有不怕敌人、勇往直前的决胜精神。”

看到余秋里有了信心,毛主席又笑着调侃道,

你是不是不愿意脱军装,不愿意转业?部长以上的干部调动,不是转业,是党内的分工。不过你要是转业,还可以发一笔财哩!

听到毛主席的话,余秋里笑着回答道,

“主席,我没想过转业的问题。我服从中央的决定,一定做好石油工作。”

就这样,在毛主席的亲自任命和叮嘱下,这位“独臂将军”脱下穿了几十年的军装,担任了石油部部长。

余秋里上任后,结合中国石油的现状,提出了打歼灭战的想法,集中一切精力找到关键位置,一点带动全局,进而改变石油紧缺的困境。

其实李聚奎在任期间发现了克拉玛依油田,但产量不足以支持中国发展,而且石油勘探地点大都集中在西部地区,东部地区还处于空白阶段。

因此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余秋里将东部勘探列为重点计划,并将松辽、苏北和山东确定为重要勘测地点。

而就在余秋里上任后不久,川中地区三口基井喷射出大量原油,地下很有可能蕴藏着大量油气。

可就在随后勘测过程中,各钻井的喷油量却大不相同,有些钻井最后干脆就不出油了。

时任川中矿务局的总地质师李德生,建议收集好资料再进行下一步工作,但余秋里当时没有听取这个意见,反而加大开采力度。

可没想到川中地质情况复杂,地下并没有连片的富油区,之后余秋里总结了教训、调整了心态。

不仅将李德生调到石油部,还在开会时向他道歉,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虽然川中石油虽然受挫,但松辽平原却勘探出了石油,大庆油田从此响彻全国。

二、大庆出油,摘掉贫油帽子

1957年7月,一支由7人组成的地质综合研究队奔赴松辽盆地,证实了松辽盆地是一个石油地质条件优越的盆地。

所以1958年7月9日,第一口基准井(松基一井)在东北斜坡地区开钻,可直到1879米时,都没能勘测出石油。

8月6日,第二口基准井(松基二井),在南部隆起地区开钻,结果不是很理想。

此时的中国正经受着缺少石油的考验,两次钻井失败,所有人的热情都被浇灭,第三口基准井的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经过精密勘测和推演后,专家们将松基三井的位置选在了肇州县大同镇高台子(位于今大庆市大同区高台子镇)隆起上。

1959年4月11日,松基三井正式开钻,历时三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勘测到棕褐色的油砂,证明底下含有石油。

可就在大家兴致勃勃地将钻头下至1461米时,井孔突然出现了倾斜。是继续下钻还是放弃松基三井,我国专家和苏联专家出现了巨大的分歧。

余秋里当机立断,吩咐工人们固井试油,根据试油情况决定是否放弃松基三井。

9月6日,第一次射孔试油,松基三井无油,但余秋里等人鼓励大家坚持一下,不要放弃。

9月26日,再次射孔试油时,褐色原油从松基三井喷向高空,余秋雨等人的坚持终于有了回报。

大庆油田由此登上历史舞台。

但在众人欣喜之余,余秋里并没有停下,12月,余秋里组织了多次专家座谈会,研究大庆长垣的含油面积与油气富集区。

在得到了大庆长垣北部的地质资料后,余秋里等人发现从高台子到葡萄花,越往南油层就越薄。逆向思考的话,是否意味着越向北油层越厚?

与专家们研究决定后,余秋里将钻井的位置向北移动,在松基三井几十公里处的萨尔图、杏树岗与喇嘛甸子处,于最高点打出一口探测井。

当这三口井都喷出了高于松基三井的工业油后,余秋里终于确定大庆长垣构造为油气富集区。

事实证明,大庆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富油区,还是世界名列前茅的富油区。

当这个消息传到北京后,就连毛主席都称赞道,

“余秋里真是个帅才。”

三、余秋里与大庆石油

确定大庆油田的油气富集区后,余秋里决定将加大开采力度,将勘探任务当成一次战役,大庆油田大会战随即拉开帷幕。

为了尽快开采出石油,余秋里从全国调来了大量工人,又获得了中央特批的经费以及原材料,并亲自前往现场指挥工作。

1960年3月,全国各地支援大庆的队伍,纷纷向大同镇集结。

可就在队伍集结到一半时,萨尔图区的萨彷井突然喷出了高产油流,这就意味着萨尔图区的产量要比大同镇高。

但大同镇已经修建了部分生产设施,甚至已经修建好了一些公路,投入了不少成本。而萨尔图还是一片草原,什么设施都没有。

将开采中心变更为萨尔图,就意味着大同镇的设施白白投入,但继续留在大同镇,就意味着石油产量会受到影响。

兵分两路虽然保险,可却无法保证最终的质量。

在这种情况下,余秋里顶住压力将主战场转移到萨尔图,趁着部队刚刚调动方便动身时,用最快的时间完成了对萨尔图的部署。

最后的结果证明,萨尔图确实是富油区,大庆油田的开发进度也大大加快。

4月29日,余秋里召开了“石油大会战万人誓师大会”。

与3万石油工人一块“革命加拼命”,还表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但余秋里面临的困境却远没有结束,最先面临的困境,就是如何对抗寒冷的冬天。

大会战的冬天,大庆气温最低达到零下40摄氏度。因为工人们没有经验,不小心将原油从井中喷出,一直喷到十几米的高空中。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落地后的原油却因为天气寒冷而凝固,摔在地上变成了一颗颗黑色“糖豆”。

得知这一消息后,余秋里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大庆冬季漫长,地下水位又低,导致原油易于凝固。如何解决石油凝固问题,将油井中的原油集中到一起呢?

在此之前,苏联专家曾帮助克拉玛依油田设计过集输流程,当他再次看到大庆油田时,最终提议用巴洛宁集输流程。

巴洛宁集输流程虽然好用,可却是双线并行,在油管旁多铺设一道加热管线。

再三确认苏联专家没有办法后,余秋里将任务交给下面的技术人员,让大家设计出一个既省钱又适合大庆状况的集输流程。

也就在这时,一位名叫冯家潮的技术人员引起了余秋里的注意。

冯家潮虽然年轻,但出国留过学,工作经验也十分丰富。对于余秋里提出的要求,冯家潮设计了一条管线的集输流程。

就是将出井的原油经过事先加热,带着一定的温度流向下一个集输点,还没等原油冻结就已经到达了预定地点。

这样不仅解决了运输问题,还节约了一条管线的成本。

在经过工作人员的具体实验后,这个名为“萨尔图流程”的集输方式正式投入使用。

也正是余秋里的坚持,才让中国拥有了当时领先世界的集输流程,比原本的巴洛宁集输流程节约了三分之一的钢材,以及13.5%的资金。

到了1964年底,我国原油加工能力突破1000万吨,这一切成就,都与余秋里的领导与努力密不可分。

更令人敬佩的是,在紧张又繁重的工作之余,余秋里还不忘关心工人们的日常生活。

四、关心工人的余秋里

在川中进行石油勘探时,余秋里就对基层队伍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结果发现钻井队人员复杂。

除了工人外还有技术人员、地质员等,分别归属于不同的领导,工作上很难协调,也无法统一队伍内的思想。

更重要的是,钻井队只有一个队长加一个副队长,根本没有时间关注员工们的思想,每天都忙于生产工作。

针对这一情况,余秋里在钻井队建设了党支部,并安排了指导员做思想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员工们的思想问题。

也正是在余秋里的带头下,全国的石油厂矿都设计了党支部及指导员,为石油的高产奠定了基础。

到了后来,食堂中出现了涂改饭票的情况,一些就餐者还会指责工作人员分量不足。

余秋里立即调查基层情况。

解决粮店缺斤短两的问题,听说食堂分量不足后,又亲自端着饭碗去食堂就餐,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严厉批评。

此外余秋里还带着职工们一同开垦荒地,大力兴办农副业。

结语:

这位经历过长征的独臂将军,始终坚定信念,把毕生精力献给新中国建设,发现了大庆油田,在戈壁原野组织开凿了无数油井。

让我国石油事业的建设得到保障,最终实现了自给自足。

正如他所说过的,

“敌人打断了我的左臂,我还有右臂,只要还有一口气在,我就要革命到底”。

而他的一生,也正印证了这句“革命到底”的誓言。

1999年2月3日,85岁的余秋里因病在北京去世。

留给后人的,除了一段段传奇故事外,还有不畏艰苦、无私奉献的党员精神。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您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参考文献:

《“独臂将军”余秋里的“军”事》新长征

《川中石油会战时的余秋里》百年潮

《从赣鄱大地走出的优秀儿女—中国石油工业的奠基者余秋里》当代江西

《工人中毒牵动余秋里的心》中国石油石化

《萨尔图流程的故事》石油知识

《新中国首任石油部部长余秋里》党史纵横

《余秋里将军在玉门油田》石油政工研究

《余秋里中将----甩掉中国贫油帽子的石油工业部部长》党史博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