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山搁锦 朝露溥溥”谢稚柳先生书画

 穿越创意影像 2024-01-15 发布于安徽

中国书画界的鉴定大师北张南谢

中国书画界的鉴定大师北张南谢指的是北京的张珩张葱玉,上海的谢稚柳先生。张葱玉和谢稚柳是中国近代史上擅长书法及古书画的鉴定大家。
鉴定大师北张南谢——张葱玉(张珩)
张葱玉(1915—1963年)现代著名鉴定家、收藏家、书法家。浙江吴兴人。名珩,字葱玉,又字希逸。以收藏和鉴定唐宋名画名扬天下,也是解放后新中国第一代书画鉴定大师,他爱收藏,爱书画,甚至将书画鉴定作为一门学科,提升到理论层次上。可以说是他开启了当代书画鉴定学的新篇章。

张葱玉与顾湄婚纱照,1938年摄于上海

张葱玉曾经居住在文物局派给他的南锣鼓巷20号,后改为59号,好友郑振铎的邀请他到北京,1934年,张葱玉凭借着自己过人天赋和精深造诣,在弱冠之年就被故宫博物馆聘为鉴定专员,任故宫博物院鉴定委员,国家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当代书画鉴定大师王世襄、徐邦达、启功等均受教于张葱玉。上任之后,张葱玉首要任务就是去恢复、重拾故宫绘画馆,从民间征集、鉴定藏品。前些年留下的经验让他的工作十分得心应手,1953年,故宫绘画馆正式对外开放,馆内陈列着自隋展子虔到晚清吴昌硕的作品共五百余件。
张葱玉还总结了书画鉴定的六种辅助方法,它们的着眼点分别是印章、纸绢、题跋、收藏印、著录、装潢,将每一种方法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了如指掌的张葱玉手握着书画鉴定的强大利器,在书画鉴定史上写下了不朽的诗篇。曾立志把自己的鉴赏经验和心得进行总结,把传世的历代重要书画做一次全面的整理著录的张葱玉,最终没有敌过身体的衰败,在他48岁那年因为肺癌与世长辞。
张葱玉收藏的历代名迹很多,最负盛名的当数唐代张萱的《唐后行从图》和唐代周昉的《戏婴图》,均为国宝级珍品,唐代颜真卿的《竹山堂联句》,宋代易元吉的《獐猴图》,元代钱选的《梨花鸠鸟图》、倪瓒的《虞山林壑图》、王蒙的《惠麓小隐图》、李珩的《墨竹图》等大量宋元名画,也是贵重之极。(上图为张葱玉藏品 唐代张萱的《唐后行从图》)。
鉴定大师北张南谢——谢稚柳
历任上海市文物保护委员会编纂、副主任、上海市博物馆顾问、中国美协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国家文物局全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组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等。著有《敦煌石室记》、《敦煌艺术叙录》、《水墨画》等,编有《唐五代宋元名迹》等。
谢稚柳在鉴定中秉承两大原则,一是严谨的文献考证,二是接触实物积累大量的经验,二者同时兼顾,才不致将真看假,假当真。

谢稚柳精于书画鉴定,更在其书画造诣之上。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谢稚柳参与的鉴定活动更加频繁,甚至取代了其画家的身份,以至于他总是开玩笑说自己是“业余画家”。作为全国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的领头人,谢稚柳和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成员们一道,对全国25个省市的208家各大博物馆、文物商店及其他文物收藏单位的十余万件书画进行鉴定,后来出版了《中国古代书画目录》《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中国绘画全集》等,对抢救中国古代文物厥功至伟。

谢稚柳诗文、书法、绘画兼善,是一位典型的传统文人画家,对于书法,他曾坦言自己无意当书家,只是好学、好写、好研究。正是这种无意于书家的气魄,使他的书法超出了书艺本身,真正达到了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

谢稚柳的书法历程大致有三个阶段:

一是早期学书阶段,谢稚柳自幼跟随钱名山学习书法,受其影响颇大。钱名山的书法初学颜鲁公,继学汉隶,后又沉迷于北碑,晚年又喜怀素,这对谢稚柳的学书历程有着深远的影响,并奠定了他扎实的书法基础;二是陈老莲式的书体,谢稚柳书风从早年的清雅秀美到陈老莲式的瘦硬劲秀的转变源于他在恩师家中看到陈老莲的绘画,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潜心临习陈老莲的绘画。陈老莲的绘画与书法有着高度同一性,学其画,必学其书法,不知不觉间陈老莲书法的风神气韵也出现在谢稚柳的笔下,这种书风一直持续到中晚年;三是晚年时期在研习张旭《古诗四帖》基础上的草书创作,这也代表了他书法艺术最高成就。文革期间,谢稚柳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不能作画,不能写诗,只能将全部的精神寄托发泄到与社会现实联系不大的书法上。他在之前的书画鉴定中明确了《古诗四帖》的真伪及历史地位,并细心勾摹了《古诗四帖》以作学习之用。正是这种机缘巧合,他在受打压期间全心倾注于临写《古诗四帖》,也只有《古诗四帖》这种跌宕起伏、满纸云烟的狂草能够抚慰他失意的情绪。

80年代前后,谢稚柳创作了大量草书精品,代表了他书法艺术的最高峰。欣赏他的行草书,最为直观的就是整体的韵律之美,一幅幅作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一任自然,倾泻而就,畅快淋漓。作品的布局,主次、虚实;单字的结体,穿插、映衬;用笔的顿挫、徐疾以及墨色的干湿、浓淡,均是自然天成,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功力之深,韵味之厚,令人赞叹,尤其是左右生姿、收放自如的线条,大气磅礴,洋洋洒洒。

谢稚柳的草书主要学《古诗四帖》,但并非意在肖似,而是熟悉笔性,悟其态势,在整体上把握其内涵,取其精华,化为己用,复古进而更新,自成一家之面貌。张旭《古诗四帖》中奇谲多变的线条在谢稚柳的笔下变得平和温厚,枯辣变为和润,锋芒减少,内蕴增加,中锋线条增多也更为浑厚饱满,更具立体感。这是他的草书有别于《古诗四帖》的地方,也是他的草书给人以“从容舒展,乘风回旋”之感的关键所在。

1915年,谢稚柳六岁,在家里读书认字,由祖母教读。

1916年,谢稚柳七岁,进私塾读书。

谢稚柳的祖母对他影响很大。他十一岁那年第一次登上文笔塔,有感而发:“读书作文,当如登高远眺”。他祖母听了之后笑笑。谢稚柳继续说:“我将述文作画,必纸高如塔。” 祖母听了对他说:“不可作如是狂语,人生应多谦逊。” 从此,“谦逊”就成为谢稚柳的座右铭。

谢稚柳出生在书香门第,家族人才济济,被称为芝兰世家。

十六岁那年,谢稚柳拜钱振鍠为师,到常州东郊寄园读书。钱振鍠精研经学,工于诗词,文章道德为时所重,被尊为“江南大儒”。

钱振鍠对谢稚柳的影响也很大,鼓励和支持他学画,并且拿自己收藏的古字画让他临摹。谢稚柳临摹了钱振鍠所提供的一幅陈洪绶《梅花图》之后,被陈洪绶的风格所打动。

在长辈的教导和自己的努力下,谢稚柳在书画方面都颇有佳绩。谢稚柳以古书画鉴定和绘画成就名扬四海,同时也心水书法。早年,谢稚柳的书法追随陈洪绶,风格比较清新飘逸,后来逐渐摆脱陈洪绶的影响,糅合黄庭坚和怀素的书风。再后来,他看到唐代书法名家张旭的《古诗四帖》,顿觉豁然开朗,书法书法逐渐升华。

谢稚柳与张大千也经常切磋画艺,知交甚厚。

谢稚柳和陈佩秋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艺术伉俪,被称为“当代赵管”。他们不仅是人生伴侣,更是彼此的艺术知己。这样的关系,真的可遇不可求。

说起来,其实谢稚柳原本职业选择的第一志愿不是书画艺术,而是找一个职员或教师方面的工作。走上艺术的道路,也是命运河流在各种契机之下指出的方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