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颅底脊索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老食芭蕉 2024-01-16 发布于广东

概述

脊索瘤是一种少见的原发性骨低度恶性肿瘤,起源于残存的胚胎脊索或异位脊索,可发生于脊柱中轴骨的任何部位,其中以一头(枕骨斜坡)和一尾(骶尾椎)最常见,两者约占 80%-90%;发病年龄也具有一头一尾的特征,即多见于老年人及青少年;肿瘤对放化疗不敏感,临床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方法。

临床表现

脊索瘤属于低度恶性肿瘤,位置较深、且生长缓慢,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其症状与肿瘤位置及对邻近组织结构侵犯密切相关,最常见症状为头痛、头晕,表现为弥漫性持续性钝痛,并向后颈枕部放射。

病理分型

1. 经典型:最多见,其内无软骨或其他间充质;
2. 软骨样型:约占 5%-15%,既有经典型脊索瘤的结构,又含有丰富的软骨样区域或钙化;
3. 去分化型:由经典型或软骨样型脊索瘤成分和恶性间充质成分构成。

影像分型

根据发生部位分为鞍内型、鞍旁型及混合型。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病灶位于中线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伴规则/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可能与病灶内部液化坏死、囊变、出血有关),边界清楚,病灶内或周边常可见点状或条片状残存骨质或钙化。

图片


MRI 平扫:信号混杂而不均匀,T1WI 多呈不均匀等低信号,其内高信号区域可能为钙化、出血或黏蛋白成分,T2WI 呈混杂高信号,其内低信号提示为死骨、钙化或纤维间隔,且纤维间隔常将肿瘤分成小叶状,典型者呈蜂房样改变。图片

增强扫描:多呈轻-中度持续性、缓慢强化,动态增强曲线为上升型和平台型,随着时间的延长,瘤内低信号纤维分隔可见强化。

01

病例一

24 岁,女性,头痛 2 月,加重伴右眼视物重影 1 周。

图片

图片

MRI 示颅底右侧见片状软组织肿块影,T2WI 混杂高信号,呈蜂房样改变,内见低信号纤维分隔,T1WI 等低信号为主,内见小斑片状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强化,肿块侵犯斜坡右侧、岩骨尖及寰椎。[鞍旁型脊索瘤]

02

病例二

53 岁,男性,头痛 5 月,加重伴双眼视物模糊 2 月。

图片

CT 示:斜坡溶骨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内见钙化/死骨。

图片

图片

图片

MRI 示:鞍区分叶状肿块,向上累及视交叉,T2WI 蜂房样改变,内见低信号纤维分隔,增强扫描明显强化,与视交叉分界不清,动态增强曲线呈缓慢上升型。[鞍内型脊索瘤]

03

病例三

30 岁,女性,视物模糊 1 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MRI 示:蝶鞍扩大,鞍区、鞍上及左侧蝶窦腔内可见不规则团块状异常信号灶,病灶与斜坡关系密切,局部斜坡骨质破坏,T2WI 呈稍高信号,T1WI 呈等信号,DWI 呈等稍低信号,其内信号欠均,可见小斑片样异常信号(T2WI 呈低信号、T1WI 呈等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示病灶明显强化,动态增强曲线为上升型曲线,垂体柄显示不清,视交叉受累,正常垂体似呈受推压改变,向上移位。[混合型脊索瘤]

诊断要点

①. 发病部位与年龄的两个一头一尾(即枕骨斜坡、骶尾椎和老年人、青少年);
②. 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T2WI 上蜂房样改变为其特征性表现,病灶内囊变、钙化/死骨、出血较常见;
③. 增强扫描轻-中度不均匀强化,动态曲线为上升型为主。

鉴别诊断

1. 鼻咽癌:鼻咽部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可向周围生长侵犯,出现溶骨性骨质破坏,但出血,囊变、钙化少见,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对放疗敏感。

2. 鞍区脑膜瘤:颅底类圆形或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平扫常较均匀,可出现出血,囊变、钙化,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典型表现为 「 脑膜尾征 」,邻近骨质以受压变薄改变为著。

3. 侵袭性垂体瘤:鞍区占位,可累及周围组织结构,出血、囊变、钙化均可出现,增强扫描明显均匀/不均匀强化,邻近骨质受压变薄,临床可有相应激素水平异常。

4. 颅咽管瘤:鞍上多见,边界清楚的囊性/囊实性肿块,边缘 「 蛋壳样 」 钙化较具特征,增强扫描囊壁及实性部分可见强化。


作者 | 歳鈅如歌

内容策划 | 小雪球、彭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