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边海学苑 | 边疆与边境的概念区分

 阿里木杜 2024-01-17 发布于广东

    本文摘自刘雪莲:《从边疆治理到边境治理:全球治理视角下的边境治理议题》第一部分。原文发表于《教学与研究》2017年第2期,如有引用,请以发表刊物为准。

    作者:刘雪莲,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

    全球化时代下跨境问题的应对需求对于边境地区的治理理念与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边疆治理框架对于边境治理难以形成有效的指导,这就需要重新从空间、内涵与理论上构建边境治理的框架。边疆与边境作为边疆治理与边境治理的空间概念,具有相似性。但是边疆与边境概念的空间范畴不同造就了两者所考虑的目的、手段、问题各不相同,从而所使用的治理理念与方式也各有特点。因此,区分边疆治理与边境治理就需要从两者空间概念为基础入手进行分析。但在以往的研究中,边疆、边界、边境等概念常被大量混用,并没有做细致的划分,为了理清边疆治理与边境治理,需要将相关概念作区分。

    边疆(frontier)通常指领土或疆域边缘的区域。例如在《古今汉语词典》中:“边疆,靠近国界的领(疆)土”,在《当代国语大辞典》也有相类似的表述:“边疆,在国土边境附近的疆域”。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国传统话语体系中的边疆概念即主要指陆疆,也就是陆地边界内的国家领土,核心的界定标准是处于国家领土的边缘部分。在《人文地理学词典》中,边疆是指两国间的政治分界线或国内的定居区和无人居住区之间的界线宽度不等的地带。《现代地理政治学》指出,“边疆是相对于国家的首都和核心区而言的,是距离首都和核心区较远的地区”。边疆的空间概念自边界诞生以来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边疆不再是王朝国家时代从核心区自内而外的延伸区域,而是由主权国家的国家边界自外向内圈定的特定空间”。所以,现代意义上的边疆是主权国家边界内侧的一定范围,通常是指远离历史核心的国家领土部分。

    而现代意义上的边界概念比边疆诞生较晚,自民族国家体系建立以来,国家间通过双边与多边条约确立的各国国家权力的界限,即称之为边界(boundary)。边界是划分不同政治实体及其管辖地域的政治地理界限,是一条具有主权显示度的“没有宽度的线”。《现代地理政治学》认为:“边界是有主权的国家行使其主权的界限。国际法规定:国家的边界是指分割一个国家的领土和另一个国家的领土,或一个国家的领土和未被占取的土地、一个国家的领土和公海以及国家领空和外层空间的想象的界限”。而早期边境的概念与边界有很大的相似性,仅作为分隔主权国家或者不同群体之间的分界线,它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20世纪90年代后线性边境转型为作为场所的边境,边境综合理解为不同社会空间的差异能够得以交流的场所。所以现代意义上的边境(border)或边境地区(borderland)在政治地理学上指邻近边界、国界的区域范围。边境地区通常是指边界线两侧区域,边境地区直接依赖于边界线的存在,并以边界线的变更为转移。边界是边境的存在基础,但是有边界却不一定有边疆。边疆的存在及范围与领土的大小是成正比的,国家面积大,边疆与国家历史核心的距离远,边疆就客观存在且范围较大,反之则只可能出现边界所处的边境地区。例如直至当今我国的宁夏、青海、甘肃等部分非沿边省份也依旧被认为是边疆地区,但是其早已不再是边界所在的省份,而四川、辽宁等沿边省份却早已淡出了现代的边疆话语使用范畴。

    空间概念上的区别,使概念本身蕴含了不同的政治内涵。边疆是传统大国的固有属性,而边境则是国家间的共有跨境区域。在王朝国家时期,边疆只是国家疆域的边缘地带,负责拱卫国家的中心区域,为国家提供不可或缺的资源。而少数民族林立,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与汉族相区别的文化传统成为了边疆的标签。所以“边疆就是王朝国家疆域内与核心区有着显著区别,并且需要采取特殊方式治理的区域”。就此来看,疆域庞大的国家或者帝国才会具有距离核心区如此偏远的边疆,并且以边界与边疆和核心区之间的分界为两点构成拱卫中心的战略纵深地带。因此边疆这一概念早在民族国家前期就是一个大国或者帝国才能够使用的概念。进入近现代以来边疆的范畴经由边界的限定产生范围上的变化,但是边疆仍然是分析大国边界内侧与历史核心区域相比处于边缘的领土所使用的概念。“这是因为民族国家主权的绝对性在某些方面切断了边疆与边界之外区域之间的联系,这强化了国内的“中心—边缘”结构,边疆的边缘性不断地被再生产出来”。而边境地区并非是大国专有,凡是民族国家间只要有边界都存在边境地区,从空间地理的范畴来看,边境地区远小于边疆,但是却横跨边界,包含了边疆所不包括的邻国边界线附近的领土,具备了跨境的特质。

    边疆是动态的观念构建的产物,而边境则因依托边界的地理现实而相对稳固。边疆是一个与历史核心区相对存在的概念,所以随着其与历史核心区的分界线的变化,在空间范畴上呈现出一定的动态变化。随着“边疆治理的持续进行并取得成效,边疆在经济发展和中华文化教化基础上构建起的与核心区同质的东西越来越多。这种同质性增加得最多的当属边疆与核心区分界线附近的地区。随着边疆与核心区分界区域同质性的增加,边疆与核心区的分界便缓慢地向外推移”。例如清朝年间曾将湖南、云南与贵州交界的地区称为“苗疆”,并设置“新疆六厅”进行治理,而当“中国步入近代以后,中央政府与苗疆流官之间交流的文件再也没有出现“新疆”字样,“苗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成为中国的“腹地”。所以通常所说的边疆,乃国家疆域的边缘部分,并不是纯客观的存在,而是在客观基础上进行主观构建的产物。边境是作为依托边界而生的地理现实,其范围是以边界的两侧为划分标准。现阶段,针对边境的空间范畴有两种界定方法:一种是以边民互市贸易区的方式界定边境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规定,边民互市贸易区“系指边境地区边民在边境线20公里以内、经政府批准的开放点或指定的集市”,即边境地区是以边界线为起点向两侧延伸20公里,总共40公里的范畴。这种划分方法清晰,但是互市贸易区分布较少,难以涵盖所有的边境。另一种划分方法为边境城市划分法,以边界线附近的边境城镇为核心,对称两侧的城镇到边界线的区域为边境地区。而无论哪种划分方法,边境的核心都是围绕着边界产生。而边界一经划定,则受到国际条约和国家间承认的保障,边界的变更直接意味着国家主权的此消彼长,所以相应边境也是一个相对稳固的区域。

    边疆的概念自千百年以来凝结了国家中心论的思想,而边境则是一个相对客观的地理概念。现代边疆已经不再单纯指领土边疆,“全球化的扩散推动边疆突破了有形的领土边界而形成新的无形边疆,包括了由陆疆、海疆、空疆构成的领土边疆和由利益边疆、信息边疆、文化边疆、太空边疆构成的战略边疆”。而战略边疆通常被认为是“一国国力和影响力所能达到的、可控制的地理与空间区域,它是国家实力、战略意志以及国家战略能力的投射范围”,战略边疆的维护以保护国家海外利益的“利益边疆”为考量。这也就导致了“国家利益的边界必然随之向外延伸”,按照现实主义国家利益排他性的观点,边疆的思维体系蕴含着排外的因子。边境与边疆不同,还尚未具有诸多的延伸性内涵,边境的地理含义在全球化时代已经不仅是线性的边界,而且是场所的边界。

    边境是两个或多个国家司法管辖和行政管辖的边缘地带,由于多方管辖的交织与权力的真空,边境自然成为罪犯的重要聚集地。同时边境也是边境民族身份的制造者,某种意义上民族身份超越了边境的地理限制,是边境两侧人员来往的助推器。边境地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成为跨境流动人口的主要聚集区,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利益交换的必然场所,跨境的经贸合作是边境的主要活动。

    综上,边疆是一个与国家历史核心相比较所产生的动态概念,这个概念自诞生以来蕴含着国家中心论的色彩,以此为逻辑的边疆治理思维更多体现了排外性与封闭型。即“强调边疆的地理与政治特征而相对忽视边疆的文化延伸,强调边界的阻隔效应而非沟通功能,强调边疆的稳定而非发展等,可以说这就构成了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边疆治理理念的基本内容”。在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跨境问题时,排外的逻辑体系易导致封闭或者单一性的政策,显然不适合。同时边疆作为一个逐渐被内化的概念在诸多沿边的省份已经不复存在,以边疆的思维来考虑边境治理的问题显然不足。边境作为一个围绕边界存在的场所,是所有沿边省份与周边国家所共有的区域,是一个相对客观的地理概念,具有跨境的特质。在全球治理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前提下,边境治理将以跨境特质的边境为治理区域,以此寻求跨境问题的解决之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