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碑记:英宗谕祭王振碑

 寒林萤火 2024-01-17 发布于北京

智化寺最初是由明英宗的心腹太监——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所建,为正统九年。当初,王振本为举人出身,有点才学,但自觉进士无望便自宫入大内,被宣宗青睐便去东宫陪伴太子朱祁镇,成了他导师,并且得到倚重。

朱祁镇九岁登基,是为英宗,但由于年纪太小,张太后垂帘听政并拜“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老臣理政。这一期间,王振尚屏息曲委,识得脸色,耿耿忠心不逾距。他引导英宗用重典治御臣下,反对开“经筵”,提倡文治武功,建议英宗去发展军事力量。

在正统后期,也就是英宗十六岁之后到二十四岁“土木之变”前的七八年时间里,开创了明朝宦官专权的滥觞。后朝宦官不断以他为榜样,惑乱君主,毁坏国家社稷。

《明史·王振传》这样记载:“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崩,荣已先卒,士奇以子稷论死不出,溥老病,新阁臣马愉、曹鼐势轻,振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东,建智化寺,穷极土木。” 又云:“……振擅权七年,籍其家,得金银六十余库,玉盘百,珊瑚高六、七尺二十余株,其他珍玩无算。” 可见,太监得势都有这样缺点:思维极端且内心阴暗,狂妄,虚荣,贪婪,没真学识却要扰乱朝纲以谋私利。

在智化门内陈列的《英宗谕祭王振碑》正是记载了王振受到仁宗、宣宗、英宗的重用,在土木之变中引刀自刎,字里行间透露出了英宗对王振的主仆情深。

当时,英宗为了褒扬忠臣,特立此碑,碑文下方刻有身着蟒袍的王振画像,这也是王振唯一留世的画像。

在英宗的庇护下,作为王振的家庙智化寺一直兴盛不衰,直至清乾隆七年。山东道监察御史沈廷芳进京述职时,见到智化寺香火旺盛,对此十分气愤,认为王振专权害国,于是上奏乾隆皇帝,请求仆毁王振塑像、拉倒石碑。

这一奏议获得了乾隆皇帝的批准,命当地官员把所有石碑推倒,把所有带有“王振”的字都凿掉了,自此智化寺开始走向衰落。

如今,智化门前的两通石碑和《英宗谕祭王振碑》有部分文字被人为凿掉了。

此碑现存智化寺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