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震海疆威海 刘继红 【往期阅读】01人间天堂杭州 02六朝古都南京 03奇松怪石黄山 04青松挺拔皖南 05莲花佛国九华山 06浪漫之都大连 2002年3月27日,跨越渤海海峡,我们由辽宁大连来到了山东威海。 威海,别称威海卫,意为“威震海疆”。威海位于山东半岛东端,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北与辽东半岛相对,东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西与山东烟台接壤。威海是中国大陆距离日本、韩国最近的城市、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北洋海军的发源地、甲午海战的发生地,甲午战争后被列强侵占后又回归祖国的“七子”之一。 传说很早很早以前,威海是一个被视为仙界的地方,这里山水奇丽,风景如画,住着很多的神仙,闲来无事,神仙们会聚在一起,乘云踏浪到海上垂钓极为美味的仙物,吃了能增加道行,修炼功力,常人吃了有如百神护体,可以青春不老,脱凡胎而成仙体。于是历朝历代众多梦想长命延年、天界为仙的人,都不远万里纷纷前来寻求不老仙方和仙物,给威海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威海海景 刘公岛是威海主要知名景点之一,也是我们威海之行的首选。刘公岛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的威海湾口中央。据旧志记载,元代名刘岛,亦名刘家岛,大约在明代始名刘公岛。刘公岛人文景观丰富独特,既有上溯千年的战国遗址、又有清朝北洋海军提督署、水师学堂、古炮台等甲午战争遗址,还有众多英租时期遗留下来的欧式建筑,素有“东隅屏藩”和“不沉的战舰”之称。其北部海蚀崖直立陡峭,南部平缓绵延,森林覆盖率达87%,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的美誉。 ▲山东威海醉美刘公岛 关于刘公岛名称的由来,还有一段神奇而美丽的传说。相传在数百年以前,有一条来自江南某地的商船,在海上突然遇到了大风,狂风卷起巨浪,无情地扑向商船。船上的人们奋力地与风浪搏斗,祈望能找到一处可以躲避风浪的地方。然而船正航行在大海之中,四周没有陆地,也不见岛屿,到哪里去找可以避风的地方呢?人们失望了,纷纷祷告苍天保佑。但无济于事,风越来越猛,浪越来越大,船在风浪中颠簸,一会儿被掀到浪峰之上,一会儿又被抛入浪谷之中……就这样,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船上的桅杆被风吹折了,舵也被浪打歪了,船失去了控制,象一片树叶在海面上漂浮。船上的淡水用光了,食物也没有了,艄公们筋疲力尽,垂头丧气地倚在舱板上,任凭船只随波逐流。天色又渐渐地黑了,月亮渐渐升了起来,只见天海间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只有风浪依旧在夜幕中呼啸着。突然,在绝望中,不知是谁惊叫一声:“看,前面有火光!”众人忙起身寻找,果然在黑暗的前方有一点微小的火光闪烁,在风浪中时隐时现。有火光,就有人,就有希望。众人顿时精神抖擞,忘记了饥饿和疲劳,拼力将船向着火光划去。渐渐地,火光近了,隐隐约约地可以看出前方是一个岛屿,那火光就在岛上闪烁。终于船靠岸了,艄公们下船寻着火光走去,不一会儿,看见前面有一栋房屋,窗前亮着灯光。艄公们急忙上前敲门。片刻,门开了,一位老翁出现在门口。众人一边打躬作揖,一边诉说他们的遭遇,要求老翁能施舍一些茶饭。老翁爽快地答应,并呼一位老媪出来与众人相见。老翁一面安排众人歇息,一面吩咐老媪生火做饭。只见老媪从里屋搲出一碗米,洗好后倒进锅里。众人见了,心里在嘀咕:“区区一碗米,怎能解众人之饥?”艄公们虽然饥肠辘辘,却又难于启齿。不一会儿,饭熟了,老翁招呼大家吃饭。大家随吃随盛,饱餐一顿,锅里的饭却不见减少。众人心里暗暗称奇,但也不便询问。饭后,艄公们感激不尽,向前拜谢道:“救命之恩,永志不忘。不知此为何地,老丈贵姓?”老翁笑答道:“此为刘家岛,老朽姓刘。”说罢,又取出一袋食物相赠,并送他们回船休息。次日天明,风息浪小,红日高照。艄公们又上岛取水,寻遍全岛,却不见昨夜的那栋房屋,也不见老翁老媪的身影。但见岛上树木葱茏,鸟语花香。众人这才醒悟,皆曰:“我们大福,遇到神仙了。”为了纪念刘公刘母的救命之恩,众艄公集资在岛上修了一座刘公庙,庙内祭祀刘公刘母泥塑双象,以表示纪念之情。刘公庙建成后,来往的艄公船夫们每经此地,必上岛进庙祈祷。从此,刘公庙的名声越来越大,该岛也逐渐被称为刘公岛了。 ▲山东威海刘公岛刘公庙 刘公岛不仅是中日甲午战争纪念地,还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岛上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是一座全面展示中日甲午战争历史的综合性展馆。馆名由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题写。该建筑构思大胆,造型独特,创造性地将象征北洋海军舰船的主体建筑与巍然矗立的北洋海军将领塑像融为一体,被誉为“20世纪中华百年建筑经典”。我们饶有兴趣的参观了甲午战争博物馆。该馆以《甲午战争:1894—1895》为基本陈列,共展出珍贵甲午战争历史图片650多幅,复制了大量甲午战争时期的武器装备,还原再现了多个超写实人物塑像场景,开辟国内首个“黄海海战”3D影视厅,声光电与多媒体复合再现“威海卫保卫战”震撼人心的战争场面,还有大量反映甲午战争的巨幅油画和巨型雕塑,融真实性、可观性、参与性、趣味性于一体,极具视觉冲击力、精神震撼力和感染力。 ▲刘公岛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管辖的威海水师学堂,位于刘公岛西端,是清政府继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广东水陆学堂之后创办的第四所培训海军军官的学堂。光绪十五年(1889),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因海军需要大量专业人才,而当时仅有天津水师学堂一处,因此奏请再设立一水师学堂于刘公岛。获得清政府批准后,学堂于1889年动工,共建房屋近70间,占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花费购地银、工料银近万两。1890年6月3日,威海水师学堂开始授课,至甲午战败共开办4年,毕业学生一届,共46人。毕业生中有多人后来成为民国海军高级将领。战后,威海水师学堂部分学生转入天津水师学堂继续学习。现刘公岛仍留有该学堂校址,也是目前唯一一处有迹可寻的清代海军学校。威海水师学堂残存有东西辕门、照壁、小戏楼、旗杆座和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营房、军官宿舍等。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水师学堂收归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并在多方关注和支持下进行了修复保护。修复后的水师学堂主要分为清代水师学堂核心区、学堂建筑被毁遗址展示区、英租时期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营房及军官宿舍区、水师学堂露天训练场等4个展示区,生动直观地再现了水师学堂的历史原貌。 ▲刘公岛威海水师学堂 刘公岛上的古炮台也是非常有名的。有清代炮台6座,分别位于黄岛、麻井子、旗顶山、迎门洞、东泓、南嘴,与南北两岸炮台遥相呼应,均由德国人汉纳根设计。除炮台外,还建有与之配套的地下通道、兵舍、弹药库等,并相互贯通。炮台使用花岗岩砌筑、水泥灌浆,施工严谨,造型巧妙,坚固实用。其工程规模之浩大,结构之复杂,令人赞叹。 ▲刘公岛炮台 刘公岛望海楼,与天坛、地坛并称的中华海坛的一代名楼。气势磅礴的海坛之上,56条石雕飞龙盘踞其中,定海神针般的巍然耸立,古代宝鼎雄浑大气,登临中华海坛,使人顿感海疆之辽阔,海洋之博大,海权之重要。望海楼始建于唐代,系登州刺史为迎候武则天东巡所建,名噪一时,后毁于战乱。在原址复建的望海楼,高约九丈,为博览园最高点,分为春福厅、夏禄厅、秋寿厅、冬禧厅四层,楼内汇集了国内20余位顶尖工艺美术大师的精品杰作,文化底蕴丰厚,艺术品味极高,堪称文化殿堂、艺术宝库。 ▲刘公岛望海楼 离开刘公岛,驱车来到威海另一处著名景点——天尽头。天尽头位于胶东半岛东端,威海市荣成市的成山镇,原名成山头,是一块突出于大海之中的陆地,是中国陆地的最东端。古人认为,那里是“日神所居之地”、“太阳启升之处”,被人们称为北方的“天涯海角”、中国的“好望角”。据有关资料显示,“天尽头”之名最早出自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是时,秦始皇率文武百官西出咸阳东巡,当始皇帝车马行至成山头时,只见仙山云雾缭绕,大海烟波浩渺,帝拈须怡然曰:’仙境,天尽头’”,并写下的“天尽头”刻碑纪念。后来到康熙的时候,则御旨为“天无尽头”,并留下墨宝。据悉,2005年6月对“天尽头”石碑进行了改造,将“天尽头”改为“天无尽头”,寓意“天无尽头,业无止境”,以启示世人奋发前行。 ▲秦始皇手书威海荣成“天尽头”碑 ▲康熙皇帝手书威海荣成“天无尽头”碑 威海,美丽的海滨城市,威震海疆。威海,一个以海岸风景为主的休闲城市,花满街、树成荫,海在城中、城在山中,楼在林中、人在绿中;还有那中国人民抵御外敌的英雄故事和中国近现代史的印记,以及说不完道不尽的人文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