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大隐隐于市”,有真才实学之人,不一定都在庙堂之上,那些精神境界奇高、不慕荣利者,往往隐居民间,静等被人发现。相反,某些“主流书法家”,其水平不一定能与地位匹配,用时下的流行语来说就是“高手在民间,小丑在殿堂”。 这句话尤其是针对那些一味追求个性、创新,而轻视法度的“大师”,他们崇尚草书、贬低楷书,为了“推销”自己的作品,甚至说出“三流书法家才写楷”的谬论,而这完全是在罔顾事实。纵观书法史,那些草书大师也都擅长楷书,如二王、张旭、颜真卿、黄庭坚等。 那些书艺精妙的楷书作品,一直都是收藏家们的心头宝,还能超越国家、民族的界限,为世人共赏。北京故宫就珍藏着一件楷书真迹,它被明确禁止外借和出境,此作就是郭尚先的《黄庭内景经》。这件作品笔笔精致、字字无瑕,让多少所谓的“书法大师”“书法专家”看了无地自容。 郭尚先,字元开,号兰石,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生于福建莆田。郭家书香门第,历代都有善书法者,而郭尚先称得上这一家族的翘楚。他自幼继承家学,五岁以前便能写大字,后专精于小楷。史籍记载:“(郭)博学多艺,本学欧阳,后兼颜褚,朝鲜日本亦重金求购其书”。 他这件《黄庭内景经》曾被日本垂涎三尺,抗日期间多亏保护严密才未被夺走。根据落款:“道光四年六月十四日录奉,笛生四兄同年省览”可知这是郭尚先41岁时的作品,正值创作巅峰期。此作纵36厘米、横268.5厘米,共159行、3149个字,单字大小仅有1厘米。 每一个字精微袖珍,但笔法完备、毫无破绽。此作起笔多为逆锋,入纸后先衄挫,再调锋行进,笔画细致到位。在颜真卿法度基础上,郭尚先又将欧阳询楷书之险奇、赵孟頫楷书之妍美、“馆阁体”之工丽结合,使得这件作品真正雅俗共赏、严谨精致。 《黄庭内景经》用笔遒劲婀娜,内擫、外拓处理兼有,骨肉匀称。结字平和雅正,稍加欹侧,左右结构的字高低错落,布白收放自如、疏密得宜。章法极为工整,呼应有序,可见书写时一丝不苟之诚心。 郭尚先被誉为“清代小楷王”,连林则徐都曾向他求教书法,这件作品更是将他的书法之妙展露无遗,是我们学习小楷书的最佳选择,每个字都值得临摹千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