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外篇之一《心学对我们有什么用——强大内心的终极武器》
2024-01-17 | 阅:  转:  |  分享 
  
外篇之一心学对我们有什么用——强大内心的终极武器1.我是自己的主宰和只俯首于自己的心每个人的内心都良知,良知能知是非善恶,是非属于智慧,善恶
属于道德,圣人不过是既有智慧又有无懈可击道德的凡人。人人一出生就具备这两种素质,所以人人都是潜在的圣人,只要按良知的指引去思考做事
(致良知),那就是圣人。虽然人人心天性良知,且永远不会变化和消失,但良知却很容易被物欲和情绪所蒙蔽,等到事上练的时候,既不知了是非
,也没有了善恶,结果只能成为一个糊涂人凡人。个人认为:“善恶”和“是非”是两个条件,具备前是善人,懂后者是能人,两者都具备才是贤人
。所以你可看到历史中有数不尽的小人当权,他们只是少德,并不是无能。2.去心中贼之私情和去心中贼之私欲占中、守贞则亨通。良知和私欲都
真实地存在,谁也去不掉,所以学会让心占据中间,平衡好自己心中的良知和私欲,然而平衡不是均等,平衡的法则是“守正”。求名是私欲,务实
是良知。名与实相对。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过度追求名就会把实忽视,必然会成为一个实不符名的人。相反,务实多了,自然好名
的时间和精力就会减少。怎么理解“贞”?俗语说:“君子爱才,取之有道。”其中的“道”就是“贞”,也是王阳明说的“良知”。人人都要争取
财富,财富是生存的根本需求,但争取财富的时候要凭良知指引,不能违背良知。3.闲思杂虑也是私欲和人生在世,不可拘泥常规变是常态,不变
是暂时,不变是存在的基础,变是存在的必然。既然世态万物变化无常,我们又该如何处理生活中的”易变”呢?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
,无莫也,义之与比。”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孔子、孟子和王阳明都是在告诉人们:千万别被一些传统和常规所
束缚,你要与时俱进,随时而变,大丈夫不能被诺言和世间的规矩所控制。然而圣人们不是在告诉我们为义可以失信,或可以不顾一切,而是在告诉
我变中不变的道理。一阴一阳为之道,变是阳,不变是阴,世上不存在只有阳或仅有阴的事物。其实孔子、孟子及王阳明思想之所伟大,主要不是他
们变的内容,而他们坚守不变的理念。比如王阳明坚守 “良知”的不变,才有了博大精深王阳明心学的诞生。4.我们追求什么和如何对付恶我们
是“逐物”,还是追求良知?答案是应该追求光明的良知,这样做事就能一劳永逸。只要良知光明,我们就拥有了智慧和道德,那么,还有什么追求
是不能到手的呢?个人认为,这其中有两层涵义,可以说明一下。一是凡事要内求,行由不得返求诸己。可人们往往将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归咎于别
人,整天怨声载道,从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二是做事要抓住核心和根本。有些人看似整天忙忙碌碌,但是抓不到事情的关键,虽然也做功不少,但
效果很差,或只为了做事而做事,目的都找不到,更谈不上好的结果。根本是什么?根本是事物不变的东西,比如王阳明说的良知,永远不会变,而
“逐物”是千变万化,所以不像良知,很难、很难抓到。我们为什么不去做那个显而易见的“致良知”,却本末倒置、逐物不得而终日苦恼呢?5.
不要操心和获得幸福的方法:不要和外物对立“不要操心”是不要操不必要事的心,而不是什么心都不操,这是一个很重要做事理论。应用在生活和
工作中即是:分清哪些是重要且急需做的事;那些是虽重要,但不急需做的事;那些是急需做,但不重要的事;那些是也不重要,也不急需做的事。
学会按轻重缓急把事情分好类,对提高做事效率有很大帮助。如果经常被一些急需做,但又不重要的琐碎事缠身,看似很忙的样子,其实什么事也不
能做好。教师就是个每天琐事很多的职业,如果做事分不清主次,可能很难成为好老师。对于老师,备课和上课无疑是最重要的事,但如何做好这件
事,只有能抓到重要事的老师,才可以把课上得精彩。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每天只有24小
时”中有这样一段事例。一位有 30 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视导员都
来听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
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已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
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 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
”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
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归结为一句话,如果重要的事一辈子来做,每个人的时间都可以增长。6.获得幸福的方法:不要和外物
对立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可能并不好回答,首先幸福是一种感觉,欲望得到满足能获得幸福,做事成功能获得幸福,但这些都不是永远正确的答案
。其实我们也可以从幸福的对立面找答案,那就是人为什么会产生苦恼。反过想,总要反过来想,因为事物均有两面。可能这样什么是幸福的答案就
出来了,一句话:没有苦恼即是幸福。王阳明心学也正是基于此,获得幸福的有效方法,那就是“不要和外物对立”。再来回顾这一节内容,王阳明
心学不是在教我们如何获得幸福,而是让我们学会如何“不要和外物对立”产生烦恼。外物本无善无恶,无好,也无坏,若有,那也是我们以自己标准强行相加,说到底还是自己与自己在做对,自寻烦恼是真理呀。1与经典同行读书心得
献花(0)
+1
(本文系星源教育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