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明教授经验!随其所得调脏腑,融会贯通中医治法

 红豆bfh 2024-01-17 发布于山东

华医世界

图片

图*北京中医药大学 陈明教授 直播授课

在本次直播课程中,陈明教授深刻揭示了中医治疗的核心原则,并深入探讨了如何将古代经方智慧应用于现代医疗实践。

通过对脏腑方证案例的详细解读,陈教授生动展示了“随其所得”治疗原则的实际操作。

本文节选自华医世界私塾班·新年公益直播课“万人学中医”第八场课程---陈明教授《随其所得调脏腑》。

随其所得调脏腑

出处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随其所得”:实证治疗的总原则

当人体脏腑组织受到邪气侵扰,如何攻邪?

陈明教授认为:中医治疗疾病要有章法。治疗应“随其所得”。应当为邪气提供一个合适的“出口”,而不是盲目对抗。

以猪苓汤为例,治疗口渴(水与热结集),仅生津止渴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通过利水清热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口渴。

从这一点出发,陈明教授强调,“随其所得”即为根据脏腑的特点来驱邪。驱除邪气的同时,顺应脏腑的生理特性,既能驱邪又能避免脏腑遭受损伤。

《伤寒论》猪苓汤证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223)(《金匮》同论)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319)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猪苓汤证的典型表现为:口渴与小便不利。

陈明教授指出,这种症状由体内水热互结和膀胱气化不畅所引起,进而导致津液不能布散于口,从而产生口渴感。
因此,治疗时不能仅仅依靠生津止渴的方法。

正确的做法应是调整水热互结的状态,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同时顺应膀胱气化则出的特点。

这样的治疗策略既符合病证特点,又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给邪气找出路——因势利导法则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其高者,因而越之;

其下者,引而竭之;

中满者,泻之于内。

其有形者,渍形以为汗;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因势利导——顺应自然

图片

1、顺脏腑--肺邪宜于外散 

陈明教授通过具体的脏腑方证案例,阐释了如何巧妙运用“随其所得”的治疗原则。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62)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是治疗肺热的方剂。

陈明教授指导我们如何辨别出汗是营卫不和还是内热所致,并特别强调要注意麻黄和石膏的比例关系,石膏、麻黄比例:2:1。

病机:邪热壅肺。

病症:主症:咳喘,痰黄,汗出,身热。

伴症:口渴,心烦,或微恶寒,舌红苔黄或黄白相兼。

治法:清热宣肺平喘。

方药:麻杏甘石汤

麻黄——宣肺平喘,散肺中之邪气,宣肺中之气机

石膏——清透肺热,监麻黄之温燥,助麻黄之辛散

杏仁——助麻黄宣肺平喘

甘草——防麻黄发散太过

随其所得——肺热不忌用麻黄

肺热咳喘,麻杏甘石汤确为首选之方。需要注意的是:方中麻黄为去肺中邪气之要药,不可因肺热而减去,否则其止咳平喘之力就会大打折扣。

清肺热佳配:麻黄 + 石膏

适应症

肺热咳喘,多见于小儿肺炎、老人肺部感染等呼吸系统疾病。常由外感引起,麻杏甘石汤乃为首选方剂。

痰多者,可合千金苇茎汤。

经方验方推荐

肺热咳喘(肺炎)

肺热咳喘特征:咳嗽气喘,痰黄而稠,伴咽喉疼痛,身热,汗出,心烦,失眠,尿黄,舌红苔黄,脉数等,多见于小儿肺炎,老人慢阻肺等疾病中。

用麻杏甘石汤加味:

生麻黄6-9g,生石膏30g,杏仁10g,炙甘草3g,芦根15g,冬瓜仁30g,生薏苡仁30g,桃仁9g,炙桑白皮15g,炙枇杷叶10g。

陈明教授提醒:一定要仔细辨证,“肺热证”即用。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其它应用

·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等,属于肺热者; 

·各种皮炎、皮癣、皮疹、痤疮等皮肤病,属于肺热者。或头皮屑多、头皮经常发痒,本方效佳。 

·因肺热而小便不利,或遗尿、漏尿; 

·因肺热之腹泻,亦可用本方。 

 运用举例(提壶揭盖) 

尿失禁案

李某某,女,64岁,北京人。

2016年1月14日初诊:患尿失禁10余年,日夜数十次小便,自云:裤裆内没有干过,经常漏尿。

问及其他,别无不适。遍服补肾固涩、健脾化湿、清利湿热、活血化瘀、温化痰浊之品,不建寸功,舌苔黄腻,脉弦细。

试以开宣肺气,提壶揭盖之法治之。

鉴于其热象明显,主以麻杏甘石汤加味:生麻黄9g,杏仁10g,生石膏30g,炙甘草3g,滑石30g,茯苓30g,猪苓10g,绵萆薢15g,乌药10g,桑螵蛸15g,炒杜仲15g。7剂,水煎服。

2016年1月21日二诊:服上方一周,尿失禁得到明显改善,表现为次数减少,尿量增加,日夜小便次数骤减为6-8次,已基本正常。

上方加小茴香10克,续服7剂巩固。

后病人未再复诊。(陈明临证医案选录)

本方为麻杏甘石汤合猪苓汤加减,亦为“开鬼门,洁净府”并行,广泛用于前列腺炎、慢性泌尿感染、无菌性尿道炎等小便不利而有内热表现者。

图片

2、顺脏性--脾气宜于升提 

脾最大的功能特点就是“升”。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属膀胱。”

脾功能标志:脾主升清、脾以升为健。

一是指脾气的运动特点是以上升为主;

二是说脾能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上输到心、肺、头目,然后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三是说脾有保持内脏不致下垂的定力。  

在治疗脾部邪气时,迅速且有效的方法是利用脾的“升”作用特性。

陈明教授详细阐述了脾热的成因,并以口腔溃疡的治疗为例,指出不能一味使用寒凉药物,而应“升脾再散热”。

例如:泻黄散——寓清于升除脾火

组成:藿香叶七钱、山栀仁一钱、石膏五钱、甘草三两、防风四两,去芦,切,焙

用法:上药锉,用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至二钱,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清汁无时。

功用:泻脾胃伏火

主治:脾胃伏火。口疮口臭,口燥唇干,烦渴易饥,小儿弄舌。

特点:清热药六钱,升补药七两七钱。1:13

清热药:栀子、石膏

升补药(升散解表):藿香叶、防风、甘草。

陈明教授提醒一定要注意药物的配伍。清热药和升补药的比例为1:13。

火伏于脾,易发口疮诸疾。然脾中伏火,清泄无益,因脾气主升,喜热恶凉。苦寒清泄,不唯热不去,且徒增腹泻纳呆。

当“随其所得而攻之”,于清热中加升脾之药,寓淸泻于升发之中,瞒天过海,祛除脾热。

经方验方推荐

脾热口疮(慢性反复发作性口腔溃疡)

慢性口疮,反复发作不愈,或生于口腔两侧,或生于舌尖、舌边,或生于唇内。伴口臭,口干,烦渴,大便不调,舌红苔黄等。

藿香10g,炒栀子10-15g,生石膏15~30g,防风15~30g,生炙甘草各10~15g,连翘10~15g,党参10~15g,升麻6~10g。

图片

3、顺脏性--肾宜藏不宜泄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318)

四逆散方

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湯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病机:少阴阳气郁遏不达。

病症:四肢厥逆。

治法:疏肝柔肝,透达郁阳——四逆散。

方药:

柴胡+芍药:辛开、酸收相伍,一出一入,调补疏泄与藏血

柴胡+枳实:升散、沉降相佐,一升一降,斡旋气机于上下

芍药+甘草:酸柔、甘缓相须,一柔一缓,谨防肝气伤心肾

经方验方推荐

治外有手脚冰凉,而内无阳虚之征,甚至经常上火者:

柴胡10g,白芍10g,枳壳10g,炙甘草3g,郁金10g,丝瓜络15g,僵蚕9g,全虫3g,细辛3g。

肾阳郁遏不得达于四肢,四肢厥冷,此治非肾阳虚可比,不宜补肾,亦不可泄肾,因“肾主蛰藏”故。借疏肝法达疏通肾阳之目的,既通阳气,又不伤肾。

此法也多用于男科疾病的治疗,如治阳痿也需疏肝。

陈明教授指出,年轻人面临工作过度繁重和压力过大的双重问题。

这些因素往往会导致伤肾和肝郁,在治疗时需加入疏肝类药物。

图片

本次直播课,陈明教授所阐释的治疗原则不仅细腻入微,而且深入透彻,充分展现了中医独有的治疗智慧。

通过他的详细讲解,我们得以深刻领会古代经方的核心精髓。还能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以提升我们的医疗技能。

*注意:文中涉及方药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图片

华医世界创始人孟海涛先生(右)为陈明教授颁发“全球中医影响力名师”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