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镇平旧时靛青染料盛况

 刘沟村图书馆 2024-01-17

图片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镇平旧社会成了赚钱产业

荀子《劝学》篇中有两句名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后人也常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来概括,冰生于水而寒于水人们有直观的感觉很容易理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得费一番思量了。

其实把青和蓝分开更容易理解,因为他们本来就是相关度很高的两种事物。青:靛青,青色颜料。蓝:蓼蓝,一种可以提炼颜料的草。靛青是从蓼蓝里提炼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

其实青和蓝是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联系非常密切。在没有化学染料的漫长岁月里,人们就是使用靛来染布料,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在镇平侯集高营村,很长一段时间里种蓝打靛却成了一种产业,人们种植蓝草加工成靛青,所产的靛行销方圆数百里,东至泌阳(解放后由南阳划归驻马店),南至襄樊,北至许昌,西至西峡的染坊纷纷来进货。

解放前,侯集镇高营村的靛产量在南阳首屈一指,种蓝打靛成为一种产业,在这里还有靛行负责协调生产和交易,高营村成为南阳染料的交易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蓝草是制作靛青的原料,可以在春天种植也可以在收完小麦后种植,蓝草长成后制靛的人家就会把蓝草割下来,放进泡池中浸泡,泡两到三天后将蓝草捞出,把泡过的水转移到挏dong)池中,加入杏花山石灰水,不停的搅拌靛青就会在池底沉淀。

将剩余的乏水舀走,再加入新泡水和石灰水不停的搅动,如此反复循环靛青就会在挏池里越沉淀越多。

靛蓝制作完后就可以装入钧州缸(两边带釉不透水)出售了,这时候高营就热闹起来,外地客商纷纷来采购,有人挑的,有小车推的,规模大的还有牛车拉的。

高营村有一户姓邹的人家,老掌柜精明强干带着五个儿子种蓝打靛,做出的靛蓝质量上乘产量还大,二十多亩地全部用来种蓝草,外地的客商都喜欢与他家打交道,很多村人的靛都是通过他的手行销各地,他们家自然而然就成了靛行,由于信用好,买卖双方都愿意与之合作。

泡过的蓝草被拉到地里摊开,两天功夫就可晒干,晒干的蓝草一碰就粉粹成末,用犁翻入地里,肥效比牛粪还好,有户人家的小麦亩产可以达到500斤,在没有化肥的旧社会,这个产量是相当的惊人了,小麦是那个年代的硬通货,很多物价都可以折算成小麦来折抵。

产出的靛还要自己留下一部分来染布,一匹白布染第一遍就成了月白色,染三遍就成了深蓝色,等染到四五遍就成了黑色,并且染过的布到最后也不褪色,效果还强于德国产的洋膏子,于是染布又成了一项收入。

高营村土质肥沃非常适合种植蓝草和小麦,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蓝草加工成靛可以赚钱,染布可以赚钱,蓝草还田后还可以培肥地力,小麦产量高也可以赚钱。这样高营村就有钱有粮,成了远近有名的富裕村。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高营村由于经济实力雄厚,修起了厚厚的寨墙,挖起宽深的寨河,修起坚固的炮楼,还配备了各式武器,其中最具杀伤力和威慑力的当属叫榆木喷的铁炮,这种铁炮有好几门,使远近大小土匪都不敢觊觎。就连民国时期的巨匪老王太也绕道而行。

由于城墙坚固防守严密,附近很多村子的人晚上不敢在家中住,纷纷到高营来躲避土匪,成为一方安静太平之地。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解放初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不同颜色的现代机制布料的出现,人们选择的范围广了,种蓝打靛的人也少了,高营村也开始迈入新社会走进新时代。

其实高营村就是当时镇平农村的一个缩影,镇平有很多各式各样的手艺,人们在种地的同时还通过手艺加工来增加收入,因为很多手艺的收入远超过种地,比如石佛寺的丝绸产业就带动了附近好几个乡镇的绸子加工业,加工丝绸的家数达到数万,极大的繁荣了乡村经济,也使镇平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县。

靛青生产过程:

图片

蓝草

图片

收割蓝草

图片

浸泡

图片

加入石灰水

图片

图片

图片

搅拌

图片

 过滤

图片

成品

图片

染出的各种颜色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