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房对联选萃:大寿在德,至言无文

 流水春风的小馆 2024-01-17 发布于山西

近代文人吴昌硕(1844-1927)有这样一幅墨迹:

大寿在德,至言无文。

先看上联“大寿在德”。

这一句的意思是,好的德行,能延长人的“寿命”。

常说的“永垂不朽”,“流芳百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都有这个意思。

美国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中有句话,讲:真正的死亡,是世上再没人记得你(the real death is that no one in the world remembers you),意思也差不多。

诗人臧克家的《有的人》,也在讲这个理: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裴松之注《三国志》中,记有曹操曾祖父曹节一件事:

(曹节)素以仁厚称。邻人有亡豕者,与节豕相类,诣门认之,节不与争;后所亡豕自还其家,豕主人大惭,送所认豕,并辞谢节,节笑而受之。

大家看,曹节干的这么一件小事,过去都快两千年了,人们还记得。

据说北大教授羡林,曾被不认识他的学生、叫上帮忙照看过行李。当时季先生正任着北大副校长。

或许再几百年,人们早不记得季先生当年会多少种冷门语言了,却还记得这件事。

所以说呀,“大寿在德”,并不需要干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只要有爱心,大事小事都行。

再看下联“至言无文”。

这一句的大意是,最动人的语言,往往都很质朴、没什么文采。

提倡白话文的“五四”干将胡适,算得上“至言无文”的最佳代言人。他老人家那个“干不了,谢谢”的故事,已成了现代汉语的著名典故。

作家汪曾祺,曾这样评论一篇文章《检查站上》(作者赵坚)

赵坚同志的文字,普普通通、简简单单、老老实实。这里没有特别的句式,没有复杂的语气,很少用比喻,不说俏皮话;方言,土语,歇后语,除非是非用不可,一概不用。他用字很少,句子很短,笔下节制很厉害。比如:

一九四五年春天,我在贵阳失业,没工做。有朋友从湘西来信说:“听说你从修理厂被裁,住闲很久了,这怎么行呢?这里有个开车的事,我看你先来凑和着干吧!”

怎么失的业,失业多长时间了,都在朋友信里说明了。这就减省了很多笔墨。“这怎么行呢”,这话多朴素!又多有感情!比说多少句表示同情的话都强。

记得有一次写公文,内容是督促下属单位加紧完成全年任务。自己第一段先写形势紧迫——又是引用文件讲话,又是突出逻辑递进,啰啰嗦嗦写了一大堆。草稿送给领导审核,领导大笔一挥,200来字全部作废。此情此景,心里那个痛呀——领导哪知道咱为了写出“奉天承运”的气概,字斟句酌、下了多大功夫呀~

但一看领导改的,服了,自己那200多字,直接被领导替换为:

2012年只剩26天了……

这方面最难忘的例子,要数多年前去青海、在金银滩参观221基地时看到的一句话,这句话,回答了中国当时经济那么困难,为什么还要研制原子弹:

再穷,也要有一根打狗棍!

有句话讲“绚烂至极,归于平淡”,这个“无文”的至言,多是长期淬炼思想、锤炼语言的结果。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这样的;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也是这样的;

改革要摸着石头过河”、“工作要学会'弹钢琴’”,更是这样的……

王安石曾这样赞唐人张籍的诗:

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入神。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的确是的,把深刻复杂的道理,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真需要一辈子去锻炼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