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皮治“舌苔白腻”,用量要大《本草纲目》中盛赞陈皮“通滞”之功,

 我爱看金匮伤寒 2024-01-18 发布于江西
陈皮治“舌苔白腻”,用量要大

《本草纲目》中盛赞陈皮“通滞”之功,谓:“苦能泄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脾乃元气之母,肺乃摄气之仓,故橘皮为二经气分之药,但随所配而补泻升降也”。

洁古老人云:陈皮、枳壳利气而痰自下,盖此义也。同杏仁治肠胃气秘,同桃仁治大肠血秘,皆取其通滞也。古人的描述总会给我们一种向往,潜意识中我们会认为临证用上陈皮(橘皮),对于“滞”一定会战无不胜的。

很多关于痰、湿、食积滞的经典名方中也都选用了陈皮,比如平胃散、二陈汤、六君子汤、保和丸等;

但是临证既久,发现对于白滑苔、白腻苔、白厚苔、白粉苔、白涎苔,苦辛温的陈皮使用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于是在对于古人论述失望的同时,也冷落了陈皮,直到有一天读到胡希恕老先生的讲述。

胡希恕讲:陈皮可以用到20-30。这是个最常用的药,没什么大的量,多用没关系,它不是破气。
古人治哕逆用橘皮汤,陈皮配生姜,这是《金匮要略》上的,它有下气、镇咳、进食的一些作用,能够治咳嗽,能够进食,亢进食欲,所以治胃病的时候也常用,大量用没关系的;

有哕逆、咳,或者不爱吃东西,特别是小孩子干嗽,没有痰,都可以用小柴胡汤加橘皮,大量加,挺好使。《金匱要略》还有个大黄橘皮汤,针对伤食,吃肉,大便秘结。橘皮这个药不同于用泻药,有宿食、大便不通甚至于打嗝,有柴胡证就用大柴胡汤加橘皮,不现柴胡汤证就用调胃承气汤加橘皮以泻。

对于陈皮,胡希恕老先生在讲座中反复强调了“多用没关系,“大量用没关系的”,“大量加,挺好使”,我之前用量小也许就是古人的赞美和临证无效之间反差的症结所在。有了这样的思考,我开始在原来用陈皮的方子中加大用量,如给一个舌红、苔薄、舌上有白涎的男性青年开方子,原先用陈皮6,舌上白涎迟迟不变;增加至30后,舌上白涎明显减退。

给一个口干、舌尖红、舌面水滑、舌苔中根白苔明显的中年女性用方为:陈皮30,半夏12,乌梅30,生石膏45,柴胡18,茯苓12,黄芩9,甘草6,沙参18,生姜9。七剂后口干没有加重,而用陈皮12时顽固不变的白苔退去一半。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知陈皮大量使用,的确是从临证中来,绝非虚语。临证望到的是白苔的变薄,而实际反映的是胃中积滞的减轻和胃功能恢复。从这点来看,对于慢性病“治病就是治脾胃”的战略来说,陈皮的这种应用之法是何等的重要。

当然,使用陈皮,特别是大量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其禁忌证。谈到禁忌,我认为《本草从新》所论最为直截了,其谓“无滞勿用”。#中医##来点儿干货##我的门诊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