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空间医学用药(郭氏本草)汇编

 东皋有约 2024-01-19 发布于山东

郭氏本草,是当代医圣郭志辰先生,在高维度时空态发现的传统中草药的新的功能和用途。

学空间医学,必学郭氏本草。空间医学用药之所以命名为郭氏本草,是为纪念医圣郭志辰先生。

一、一言本草

1、白头翁:清除下焦肠胃部空间,外焦命门到尾闾空间的湿度和热度。(胞外)

2、黄芪:启动并加速会阴周围细胞运动,推动能量向上运动。(胞外)

3、白疾藜:疏通隔膜以上到头部的血管,小血管,特别是毛细血管的血流。(胞内)

4、白芍:促使胞外能量转化为胞内物质。(胞外→胞内)

5、赤芍:畅通细胞的物质运动。(胞内)

6、公英:通利外焦空间的能量化热,清热。(胞外)

7、香附:促使膈下中焦部位能量通过公转路线越膈而上至膻中。(胞外)

8、夜交滕:能降低右心房、右心室外侧空间的压力,增强右心。(胞外)

9、炒枣仁:增大左心房、左心室外侧空间的浓度和压力。(胞外)

10、九节菖蒲:降低右心房、右心室外侧空间的能量的浓度和压力,促进头部能量回流。(胞外)

11、五味子:增强外焦会阴区能量向胞内物质转化。紧缩能量,向上运动。(胞外)

12、川芎:疏通全身血管,为细胞内的动力。(胞内)

13、白术:增加中、下焦空间的温度、水分和压力,使空间能量转为胞内物资。(胞外)

14、薏米:吸收外焦中、下部空间能量物质的水分。(胞外→胞内)

15、枸杞:增强腰部特别是腰肌空间的浓度和压力,加强公转的推动力。

16、浙贝:疏散上焦空间能量,降低上焦空间的压力、热度。

17、紫石英:启动下焦的能量,活动子宫部位或者前列腺部位的细胞。

18、羌活:使人体能量由下向上运动,从足尖直达头部。

19、当归:加速微循环,促进物质运动,增加细胞内的水分。

20、大芸:推动肠内侧的细胞运动。

21、槟榔:推动细胞内物质。

22、瓜萎仁:祛除肠部的推力。

23、云苓:促使肠道水分入膀胱。

24、黄芩:凉,胞内热。(胞内)

25、藕节:活血,化瘀,祛滞。

26、毛狗:加强公转推动力。

27、云苓皮:腹泻中水。

28、大腹皮:腹泻中水。

29、猪苓:动命门能量促膀胱排出。

30、车前子:泻肝火(外焦中湿热)。

31、泽泻:泻外焦下部湿热。

32、益母草:分化胞内的水与血而加强物质与能量的转化。

33、王不留行(子):通行三焦化湿,通过清升浊降排水。

34、水芤花子:细胞运动产生动力而排水。

35、葶苈子:细胞吸收而排水。(胞外→胞内)

36、银花:使细胞内的湿热转化为能量物质。(胞内→胞外)

37、栀子:消除上焦空间的能量。(胞外)

38、红花:为细胞内的开创力。(胞内)

39、麦冬:增加细胞的水分。(胞内)

40、天冬:增加心区内细胞的水分。(胞内)

41、花粉:增加胃区细胞内的水分。(胞内)

42、知母:增加外焦区上部的水分而清热。(胞外)

43、板兰根:增加右心房(心室)区域的水分和压力。(胞外)

44、元参:增加外焦空间的水分。(胞外)

45、生地:增加四焦空间的水分。(胞内)

46、大活:引头部能量下行至足。(胞外)

47、葛根:引胞水分到微循环。(胞内→胞外)

48、桂枝:打开细胞壁,使细胞内外的物质与能量能自由转化,调节

49、桔梗:引动肺内外能量向上。(胞外)

50、双丁:引动空间能量运动。(胞外)

51、浮石:吸收空间水分。(胞外)

52、生麦芽:从隔右向左能量运动。(胞外)

53、川朴:掏空中焦,减轻中焦的压力,增加清升浊降的动力。

二、本草各论

1.公英

【一言本草】公英:促进内焦能量上行。(胞外)

【临床应用】

临床四大功效:

第一:收

第二:托

第三:推

第四:拉

公英7克,味重能够增加下焦空间浓度、压力,促进下焦细胞撞击运动,起到补充下焦空间能量和促进下焦能量向上运动的作用。故治疗便秘,便稀,肠炎,宫颈炎,前列腺炎等各种疾病。公英7克增加丹田能量,功效类似于人参,补元气的作用,人参等补气药能够增加热量,并且导致能量瘀滞不动,而公英无孔不入,喜动不喜静,对运行公转有利,所以选用公英替代补气药,应用于舌根大面空虚的舌苔。公英能推动着元气向上运行,起到托住人体内脏下垂作用。向上运动就能促进血液向上运动,促进回流,对尿血,便血,崩露等下焦出血有止血的功效,这是公英收敛止血的作用。推动人体元气向上运行,促进任脉能量上行,就起到推动脏腑功能恢复的作用,这都是公英七克的收、托、推作用,用于舌根大面积平原低洼的舌苔。公英1克能打开肺部与外焦的通道,能使任脉能量上升达到外焦,治疗感冒咽痛,起到拉动任脉能量向外焦辐射作用,用于舌尖瘀滞的舌苔。

2.独活

【运动本草】独活:引外焦能量下行。(胞外)

【临床应用】

临床功效:

第一:减少头部能量的压力。

第二:补心。

第三:补肾。

第四:撞击膝、足。

独活起点在头,终点在足。能促进外焦空间能量下行。公英作用于任脉,独活作用于督脉,二药配伍能够促进公转循环运动。独活起点在头部,通过外焦向下运动能量,所以能够减轻头部压力,治疗高血压,头晕、头痛等病症。能量向下运动到后心部,就能起到后心部和前心的能量互相补充和辐射,能治心衰。能量下达腰部,撞击腰部的细胞运动,故能补肾,治疗腰痛。能量下达至足部,就能够补充足跟的能量,治疗足跟疼痛。能量下行太过,会引起任脉能量上升不足,导致下焦能量过剩,出现腿沉,腿肿,还会引起上焦能量缺乏,出现心慌,头晕,乏力等症状。

用于舌尖厚大,薄厚苔均可。

3.当归

【一言本草】当归:促进胞内物质运动,增加细胞内的水分。(胞内)

【临床应用】

临床功效:

第一:破小细胞的瘀滞。

第二:补充胞内物质。

当归能够增加胞内压力,促进胞内物质运动,疏通大小动脉至微循环,治疗舌尖部瘀滞,舌尖薄、尖舌苔。当归7克能够增加胞内物质,对舌根部大面积低洼的舌苔有填补作用。还能补充水分,增水行舟,治疗大便干燥。当归既能增加大胞的物质,又能够疏通小胞的瘀滞,行中有补,还能够补充舌两边的物质,也可以用于舌两边萎软的舌苔。

4.佩兰

【一言本草】佩兰:分解空间水湿。(胞外)

【临床应用】

临床功效:

第一:化湿。

第二:止泻。

佩兰能够化解空间水湿之聚,分解空间水湿,减少能量运动的阻力。就像烧香的香烟在大雾的气候下,向上运动就很缓慢,因为遇到了空间重浊的气,如果放在晴朗的天空下,会直起上升,并且运动的很快,这就是空间水湿对能量运行速度的影响,佩兰就是把大分子的雾气分解成细小分子上升为云,所以治疗水湿不能上升,反而滞留在中下焦引起脘腹胀满,口淡无味等病症,水湿不能吸收,大量在肠内导致大便稀,不成形,甚至水样便。

用于舌苔色白胖大水湿之舌。

5.香附

【运动本草】香附:促使膈下中焦部位能量通过公转路线越膈而上至膻中。(胞外)

【临床应用】

临床功效:

第一:助脾生肺。

第二:安神定志。

第三:疏通中焦,拉动下焦的能量向上运动。

饮食入胃化为五气,变成五味上输于肺,经过肺的宣发肃降把精微物质输送到全身,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胃肠的消化吸收,脾散精于肺的过程。这就是中焦能量向上运动到上焦的过程。香附就有升清的作用。把中焦的精微物质输送给上焦补充肺脏的能量,这就是脾生肺的五行相生之理。

香附能提升中焦的能量向上焦运动,起点是中焦、终点是上焦。能填补膻中部位能量不足,治疗因膻中部位能量不足引起幻听、幻象等精神类疾病,具有安神定志的作用。在舌苔上应用于舌尖膻中部位低凹的舌苔。香附能引中焦能量向上焦运动,就能减少中焦压力,增加中下两焦的压力差,导致下焦能量自动向中焦补充,疏通下焦能量,所以治疗子宫、肾病,前列腺、膝关节等下焦疾病。香附能疏通中焦,拉动下焦的能量向上运动,具有承上启下、疏通三焦的作用。促进任脉能量上升,治疗子宫下垂、脱肛、胃下垂等疾病。

香附应用于舌中焦隆起舌尖不高的舌苔。

6.桂枝

【一言本草】桂枝:打开细胞壁,使细胞内外的物质与能量自由转化,调节压力平衡。

【临床应用】

临床功效:

开合人体大小细胞。

桂枝开合小细胞,能够打开人体的末梢循环,调节细胞内外的压力均衡,应用于舌尖瘀滞、薄、尖、紧的舌苔。

能够启动大的细胞运动,人体内伸缩度最大的细胞属于脾胃,能加大胃肠蠕动,配伍当归能够增加胞内物质和水分,治疗便秘。

用于舌薄瘀硬的舌苔。

7.赤芍

【运动本草】赤芍:畅通胞内物质运动。(胞内)

【临床应用】

临床功效:

第一:内外焦开口。

第二:疏通微循环。

赤芍增加胞内压力,畅通细胞的物质运动,破除动脉管内的瘀滞,疏通大小动脉管的血液运动,疏通人体的微循环,打通内外焦的通道。

应用于舌尖尖瘀硬的舌苔。

8.白术

【运动本草】白术:增加中焦空间的水分、压力,使空间能量转入胞内物质。(胞外)

【临床应用】

临床功效:

增加中焦压力和湿度。

中焦压力不足细胞撞击无力,胞内物质向外辐射减弱,导致空间压力不足,水分缺乏,导致舌苔中焦干燥,少苔。白术可以增加胃肠的压力和湿度,促进细胞撞击运动,所以治疗老年性便秘。

9.焦三仙

【运动本草】运动中焦细胞,增加细胞开合运动。

【实战本草】

临床功效:

第一:化中焦食积。

第二:实大便。

第三:增加腹压。

人体能量的来源都是通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得到的,传统医学认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化生血液和卫气的基础,只有一日三餐才能保持正气充足,一日不食则气少。人食入于胃,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增加中焦的压力,促进精微物质上输于肺,通过肺的氧化再布散到全身,这是脾散精于肺的道理,是一身的精华物质来源。所以中焦压力比上焦高,舌尖部不能比舌中部高,才能保证中焦能量向上运动。

中焦物质瘀滞不化,导致三焦能量瘀滞,用焦三仙化解,促进中焦肌肉运动,细胞开合撞击运动,加大胞内物质的研磨程度,研磨的越精细,胞内的杂质越少,需要稀释的水越多,促进水分吸收,增加小肠的泌别清浊的作用,治疗便稀,经过消化吸收,增加中焦压力和浓度,促进中焦能量上升。中焦瘀滞必然导致舌体中焦隆起,形成舌中焦高凸的舌苔。

附:焦四仙

焦四仙是在焦三仙的基础上加焦槟榔,增加了胞内物质的运动性,焦三仙能够研磨胞内物质,会产生残渣,焦槟榔是运动胞内杂质,通过大便排出体外。

应用于舌苔中下焦高厚的舌苔。

10.川朴

【一言本草】川朴:掏空中焦,减轻中焦的压力,促进下焦能量上升。

【实战本草】

临床功效:

第一:斩援兵。

第二:减少中焦能量。

川朴能够把中焦空间的能量吸收到胞内,减轻中焦胞外的压力。人体内下焦的压力最大,由于中焦的压力减少,中下焦压力差加大,下焦的能量自然上升,随之外焦能量向下焦运动,上焦能量向外焦运动,促进公转的作用。应用于三焦隆起舌苔。

减少中焦空间能量压力促进尾闾部能量向腹腔运动,治疗腰痛,尾闾痛。同时也能够减少中焦能量向上焦运动,斩上焦多余能量来源,加快上焦能量向外焦疏散,加快治疗效果。

应用于舌中焦高凸的舌苔。

11.瓜蒌仁

【一言本草】瓜萎仁:疏通上焦能量,促进外焦能量下行,补充肠内津液。

【临床应用】

临床功效:

第一:金生水。

第二:增水行舟。

第三:通因通用。

瓜蒌仁是引肺部能量沿后背太阳区向两肾撞击。向肠部补充津液的作用。起点是肺脏,终点是肾脏、肠部。

在临床变化万千的症状中,总结了几个功效:

1、瓜蒌仁能疏通肺部能量到外焦,通过外焦向下撞击肾脏,起到金生水的作用。即能泻肺又能补肾,用于舌尖厚大的舌苔。临床治疗咳嗽,胸闷等肺部一切疾病。又治疗肾脏能量不足引起的腰酸腿软等病。瓜蒌仁在减轻肺脏能量压力的同时也减轻了心脏周围的压力,治疗心前区憋闷,如果心脏能量不足,就会引起心慌,乏力,气短等症。年老体弱者慎用。

2、瓜蒌仁撞击肾脏的同时,又别出撞击肠部,增加肠部津液。增水行舟,治疗大便头干。充分验证了肺与大肠的能量互通性。

3、患者结肠炎,按中医讲这是肠胃部积热引起的。舌苔往往是红色的,是炎症、实热之症,治疗要通因通用。用瓜蒌仁清除肠部积热,切勿盲目止泄。见泻止泻是错误的,可导致闭门留寇,寇是贼,湿热是贼,闭门是止泻,门关起来,外表看来止泻但是没有根本上治疗疾病,变成慢性迁延肠炎。这是瓜蒌仁通因通用的功效。

常用于舌苔舌尖高凸舌根低洼之舌。

12.桔梗

【一言本草】桔梗:引动上焦两侧空间能量向上越肩井到外焦。(胞外)

【临床应用】

临床功效:

第一:提壶揭盖。

第二:内焦向外焦转换。

桔梗:引两肋能量沿人体两侧向上运动,撞击两肺,越肩井到外焦。起点在两肋,终点在两肩胛。肝居两胁,疏通两肋的能量向上运动,就能够减轻肝脏周围的压力,促进肝脏胞内的物质向胞外辐射,能舒肝解瘀,治疗肝炎、肝硬化、肝癌、胆囊炎等肝胆疾病。能量向上运动撞击两肺就能够起到宣肺的作用,桔梗能越肩井到两肩胛,能够打开任督二脉的大门,又能够促进内焦能量上升,这就是古人讲的“提壶揭盖”,两肋的能量位居舌苔上焦两侧,如果两侧能量瘀滞过剩,就会导致舌尖高凸,形成舌尖两侧上翘舌象。

桔梗开人体两侧能量瘀滞,如果舌尖过于瘀滞,治疗以舌尖为主,舌尖在公转的公转运行路线上,可以借助公转能量疏通人体的能量瘀滞,治疗以点代面,不是以大面积能量运动为主,以点代面才能充分体现小方药物的力量集中,才能体现能量运动的速度,这就是瓜蒌仁和桔梗的区别。桔梗是提升肺部的能量越肩胛到外焦.就是由内焦向外焦转换的一种转换器,相对于香附不同,香附是作用于内焦的药物,用于舌体中焦高厚的舌苔,把脾胃的能量积聚越膈而上。香附是治疗内焦和中焦疾病,桔梗是把内焦多余能量运送到外焦的药物,这是两者区别。

常用于舌尖两边高翘之舌苔。

13.九节菖蒲

【运动本草】九节菖蒲:降低右心房、右心室外侧空间的能量的浓度和压力,促进头部能量回流。(胞外)

【临床应用】

临床功效:

第一:减轻右心空间浓度压力。

第二:补肾还脑。

九节菖蒲能够把右心房右心室的能量辐射到外焦,减轻右心的压力,促进头部能量向下回流,改善头部的微循环,治疗脑血栓,高血压,心情烦躁,胸闷等心脑血管疾病。头部能量减少,就会加大肾脏能量的上升,促进补肾还脑,治疗脑萎缩,痴呆等疾病,证明了脑与肾脏的密切关系。如果腰部能量不足,就会出现腰痛,腰酸的现象,可以加大九节菖蒲的用量,促进辐射到外焦的能量补充肾脏,达到心肾相交的作用。

九节菖蒲用于膻中部能量过剩,常用于舌苔是上焦中部高凸。

14.海浮石

【运动本草】海浮石:吸收空间水分。(胞外)

【临床应用】

临床功效:

第一:清除顽痰。

第二:吸收多余水分。

海浮石也是治疗上焦疾病的药物,可以清除肺脏沉积之痰,粘着、有块、黑痰为沉积之痰,海浮石顾名思义,浮于海水上面的石头,表面粗糙,有大小不等的细孔,质轻入肺,利用它的吸附能力去除肺内的痰液,痰为津之聚,炼液为痰,都是水的化身。海浮石能够吸收水分,就能够使细胞缩小,用于上焦水分过多的舌苔,舌尖必然厚大。

海浮石无水不能用,如果舌尖干燥,干枯即使有痰也应增加水分,稀释痰液,促进痰液的消化吸收,与浙贝不同。

常用于舌尖高厚之舌苔。

15.白头翁

【运动本草】白头翁:清除下焦肠胃部空间,外焦命门到尾闾空间污染。(胞外)

【临床应用】

临床上功效:第一:清除污染。

第二:加快外焦能量向下运动。

白头翁能够把外焦湿浊吸收到胞内,经过胞内的研磨,消化辐射到胞外,同时把研磨后的杂质通过大便排出体外。

舌根部湿浊过剩就会障碍外焦能量下行,导致上焦能量过剩,引起肺脏等疾病,所以说尾闾是上焦的开口,尾闾的清洁与否关系到上焦枢纽的疏通程度,是外焦能量过会阴到下焦的必经之路。如果尾闾部湿浊过剩可以用白头翁清除,就像清道夫一样,专清湿浊。

空间的污染来源于胞内,白头翁既能够清除胞外污染,又能够清除胞内的浊,从大便排出体外,所以治疗肠部湿浊过剩导致的肠炎。

尾闾部就是舌根,尾闾的湿浊在舌苔上就是舌根厚腻,此处水分过多,如果没有水分就非白头翁所及。

16.夜交藤

【运动本草】夜交藤:能降低右心外侧空间的压力,增强右心的血液回流。(胞外)

【临床应用】

临床功效:

第一:减轻右心房压力。

第二:促进回流。

夜交藤能降低右心房、右心室外侧空间的压力,增强右心房、右心室的血液回流。心脏的血液供应充足能够养心安神,治疗心神不宁、失眠、多梦等疾病;促进血液回流,使全身的静脉血回流增加,所以治疗腿肿。

体循环的能量过剩,就会引起腿肿,导致舌尖左侧厚大。治疗就要减少右侧的能量压力,促进左侧向右侧运动,均衡能量,这属于自转能量,有阻碍公转能量运动,所以临床少用,或者是用于年老心衰的患者。

常用于舌尖左侧高凸之舌。

17.炒枣仁

【运动本草】炒枣仁:增大左心外侧空间的浓度和压力。(胞外)

【实战本草】

临床功效:

第一:增加左心房左心室压力。

第二:胞外向胞内补充。

炒枣仁的主要功效,能增大左心房、左心室外侧空间的浓度和压力,增强左心动脉血的输出,加大动脉血液的流量,因此,能够畅通气血,有安神定志的作用,能治疗心血不足、心悸、失眠,以及由心脏引起的末端供血不良等症。能够促进胞外能量向包内补充,软化血管,增加血管弹性,有止汗的作用。适用于舌淡软无力或者是舌尖缺损的舌苔。

18.浙贝

【一言本草】浙贝:增加空间水分,输散上焦空间能量,降低上焦空间的压力。

【实战本草】

在临床上功效:

第一:打通上焦到外焦的通道,金生水。

第二:增加上焦的湿度。

浙贝打开上焦到外焦的通道,促进上焦大面积的能量向外焦运动,同时增加上焦水分,减少上焦的热度,故治疗咳嗽、牙痛、食道炎等上焦一切疾病。能量辐射到外焦,沿外焦向下撞击两肾,补充两肾的能量,治疗肾虚腰痛,促进了五行金生水的作用,保证了肾脏能量的来源。用于舌尖高厚,缺乏津液的舌苔。

浙贝是促进上焦大面积的能量向外焦运动,由于面积较大,所以能量运动缓慢,九节菖蒲是疏通舌尖中间部位能量向外焦运动,所以能量运动速度较快,这是二者之间的区别,可以联合用药,减轻胸部、头部的能量压力,加快外焦能量下行,增加疗效。

常用于舌尖高凸干燥,缺乏津液舌苔。

19.羌活

【一言本草】羌活:使人体能量由下向上运动,从足尖直达头部。

【临床应用】

临床功效:

第一:促进回流。

第二:主任脉能量上升。

羌活促进内焦能量向上运动,起于足尖,止于头部。能量在运动的过程中辐射、撞击不同部位的脏腑,治疗三焦内各种疾病。能量向上运动就能够促进胞内物质向上运动,促进下肢血液回流,治疗腿肿。能量向上撞击上焦,促进上焦细胞开合运动,打开上焦到外焦的通道,故用于舌质纵向瘀滞的舌苔。

20.葛根

【一言本草】葛根:引胞水分到微循环。(胞内→胞外)

【临床应用】

临床功效:

第一:井中取水。第二:濡养细胞。

葛根能提取中焦水分向上运动,舒展上焦细胞,把水输送到外焦,通行人体各部,濡养肌肉,缓解肌肉痉挛,肌肉紧痛等症状。能提取胃肠水分到肌肉称之为井中取水,减少肠间水分治疗腹泻。能够打开上焦到外焦的通道,治疗上焦瘀滞,应用于舌尖紧缺乏津液,舌根水湿舌苔。

21.杜仲

【一言本草】推动肾部能量向丹田辐射,引头部能量向两肾补充

【临床应用】

临床功效:

第一:上实下虚。

第二:补充元气。

人体能量是上虚下实,命门是加大下焦压力的动力,命门的动力来源于上焦,所以命门是上焦压力转换到下焦的周转站。人体出现上实下虚,外焦的能量下降减少所致,治疗就要从周转站入手,杜仲使肾部能量向丹田运动,补充下焦能量,同时增加外焦上下的压力差,促进外焦能量下降,导引上焦的实下降,补充下焦的虚,恢复上虚下实的生理,杜仲即能治疗下焦能量不足,又能够治疗上焦能量压力高,治疗高血压,腰酸腿软。杜仲增加下焦的压力,促进细胞撞击运动,产生大量的热量,能够促进下焦的水分解,气化上升,增加水的吸收,所以治疗大便稀,次数多。

应用于舌尖厚大,舌根空虚的水湿舌苔。

22.肉桂

【一言本草】增加下焦细胞撞击运动促进公转。

【临床应用】

临床功效:

第一:增加下焦温度。

第二:打开能量枢纽。

下焦细胞撞击减弱,压力减小,任脉能量上升减弱,推不动内焦能量向外焦转化,导致上焦瘀久化热,形成无根的虚火,肉桂是增加下焦细胞撞击运动,增加压力,产生热量,使水分蒸腾气上,促进任脉能量上升,打开上焦与外焦的交接口,上焦瘀热的能量会辐射到外焦,沿外焦下降到丹田,中医称为“引火归元”。其实就是能量运动障碍导致的上下两焦温度差异,恢复能量运动自然解决温度差异,其实没有热量转移的思想误导,能量运动寒热自然调整正常,这就是能量运动的双调性决定的。

下焦细胞撞击力弱,温度降低,会产生畏寒肢冷,能量不足就会倦怠嗜卧,下焦水分吸收不了导致便稀等症状,可以用肉桂增加下焦细胞撞击运动,促进水吸收,促进任脉能量上升,促进公转循环来解决。

舌苔上焦色红下焦水湿之舌。

23.肉苁蓉

【一言本草】增加下焦细胞浓度压力。(胞内)

【临床应用】

临床功效:

第一:补充下焦物质。

第二:通便。

肉苁蓉简称大芸。能够补充下焦胞内浓度,增加压力,促进胞内物质运动,年老体弱久病患者多用之,增加胞内水分促进胞内物质运动,能够达到通便的作用。

舌苔下焦高凸之舌。

24.益母草

【一言本草】化解胞内杂质,促进水代谢。(胞内)

【临床应用】

临床功效:

第一:化瘀。

第二:减少水分。

益母草能化解胞内杂质,通畅胞内物质运动。调整细胞内外物质能量交换,使水分重新在体内分布,调整体内水分的分布不均,同时把多余的水分排除体外。益母草促进胞内物质运动,鼻衄、咳血、女性经期等出血者禁用。

舌苔厚大内含红点之舌。

25.丹参

【一言本草】增加胞内浓度压力,打开枢纽。(胞内)

【临床应用】

临床功效:

第一:疏通微循环。

第二:促进水分吸收。

丹参能增加胞内水分浓度,增加胞内压力,促进胞内物质运动,化解胞内杂质,疏通人体大小动脉至微循环,所以能够疏通舌尖瘀滞,打开枢纽(空间医学认为舌尖是内外焦枢纽),促进内焦能量向外焦运动。

胞内高压的作用下促进胞内物质运动产生热能,促进水分解、气化,能够治疗水走肠间引起的大便稀,次数多等症。

舌苔是舌尖瘀硬之舌。

三、空间医学常用药物详解

1、公英

处方用名:黄花地丁、蒲公英。

传统本草认为:

性  味:苦、甘、寒、微凉。

归  经:归肝经、胃经。

功  用: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

智能医学研究:

归  区:归于三焦空间太阳区域。

功  效:能促使人体能量向四周发散运动疏导,从而减轻空间压力,促使物质快速转化为能量。可使太阳区能量增加运动,增加细胞活力。人体内细胞的积聚,均可用公英主治。公英是通天汤的组成药之一,是很好的消炎药,可清除所有空间的多余能量。所以,还可外敷治疗毒疮、肿毒、乳腺等病。治疗肝火上延目刺肿痛、咽喉痛、淋巴肿大等症。由于能使盆腔细胞和膀胱部细胞运动辐射力加强,故可治疗妇科病,如外阴搔痒、白斑,一些急慢性肾炎、动脉炎感染及一切津液缺乏之症。可单用和配伍应用。

舌  辨:舌质软厚、硬瘀,有苔无苔均可用;无苔、软、小者不宜用。

季节气候:盛春、盛秋用之。

脉  象:脉浮、沉、弦、洪者均可用之。

场  象:空间浓度增高者均可用。

两  便:便干或正常者用之;虚寒之症引起的便次多、便稀者不宜用。

用  量:5g——30g。

配  伍:

公英加扁蓄、瞿麦、双丁:治疗泌尿系感染,疏展膀胱部血液的微循环。治疗由于肺部能量积聚。小降导致的下焦部、膀胱、两肾的细胞不运动引起的病变,如肾病、膀胱病、泌尿系病变。

公英加连翘、栀子:治疗由于三焦能量失调、积聚导致的无名肿毒。

公英加川军、桃仁:能疏散、疏导肠部能量,故可治疗肠痈腹痛。

公英加桔叶、大贝:疏展胸部的能量,宣通治疗一切乳疾及肺部病变。

公英加萆解:能激活少腹部的细胞运动,故治疗前列腺病变。

公英加乌贼骨:疏展中焦能量运动,可治疗中焦燥结,中焦细胞能量运动失调。

公英加板蓝根、元参:治疗胸腔部热象增高引起的咳嗽、背沉、胸闷、咽喉疼痛及心脏病等。

公英加白茅根、金钱草、车前子:治疗人体内的热象增高导致的膀胱两肾运动功能失调引起的小便不利。可以通淋利尿,治疗热淋、涩痛等症。

2、独活

处方用名:独活、大活。

传统本草认为:

性  味:辛、苦、微温。

归  经:归肝、膀胱经。

功  用:祛风湿、止痹痛、解表。

智能医学研究:

归  区:归于人体太阳区空间。

功  效:运动太阳区能量,使人体能量由上向下运动,与羌活功效近似,只是方向相反,能量从头走足,是治疗下肢风湿病的首选药物。是人体公转处方法的倒转能量首选药之一。治疗上部能量过剩。

舌  辨:各种舌象均可选用。

脉  象:各种脉象均可选用。

场  象:人体场象不均衡者均可选用。

两  便:两便正常或不正常均可选用。

用  量:2g至胸部,3g至腹部,4g至腰部,5g至腿。

配  伍:

独活加知母、公英:由上至下疏通运动太阳区能量。

独活加大贝,桔梗:引肺都能量下行至肾区,金生水。

独活加各部位用药:均能使各部位能量运动,横向辐射。

3、香附

处方用名:香附、香附子。

传统本草认为:

性  味:辛、微苦、微甘、平。

归  经:归脾经、肝经及三焦。

功  用:疏肝理气,调经止疼。

智能医学研究:

归  区:归于人体中焦的左侧空间。

功  效:开脾脏的门,提升脾气,减少中焦空间压力,推动能量运动,促进中焦物质运动,使物质向能量转化。由于香附能推动脾脏细胞的运动,使细胞辐射力加强,所以使脾气上升,从而起到理气止疼,气血双调的作用。因能启动膈下胃周围的能量运动,使能量运动上升,可治疗因肝区周围不清亮、似有云雾包裹而引起的腹胀。因此治疗消化不良、痢疾、泻肚、月经不调;治疗中焦的能量瘀滞、气滞产生的疾病,如头痛、腹痛、两肋胀痛;治疗由于中气下陷导致的下焦病变,如腿痛、关节疼痛、腰间盘脱出等症。

舌  辨:舌中满,而上部软而无力者可用。

脉  象:脉无力或有力、洪大者用之。

场  象:中焦气滞、空间场象不清亮、浓度高者,或肝区瘀滞有片状暗区者。

两  便:大便正常或腹泻者可用。

用  量:6g——12g。

配  伍:

香附加生麦芽:加大人体任脉上升力度。

香附加柴胡、川芎、枳壳:能疏散、运动中焦能量,故治疗肝瘀所致的肋胁、腹部胀痛。

香附加焦三仙:加速脾胃的运化功能,使能量上升。

香附加乌药:能温化、运动中焦能量,可治疗胃寒、腹痛之症。

香附加青皮(柴胡):治疗乳房病变。

香附加生麦芽、公英:也可治乳房病变。

香附加大贝:治疗胸部的各种病变,胸满、胸闷,肺虚。

香附加佩兰、霍香:能清除中焦空间湿度及混浊之气,可治疗由于脾湿所致的中焦不运化。

香附加川朴、槟榔:能通便,泻物质,可治疗中焦物质能量的积聚所滞的便秘、腹胀痛。

香附加川芎、柴胡、当归:能疏通能量,促进物质、血液运动,故可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经闭。

4、佩兰

处方用名:佩兰。

传统本草认为:

性  味:辛、平。

归  经:归脾经、胃经、肺经。

功  用:化湿解暑。

智能医学研究:

归  区:归于人体中焦空间。

功  效:清除人体中焦的湿度、湿浊之能量。中焦部有障气、不清亮的部分,均可用佩兰消除。长夏季节出现的诸多症状均可应用佩兰。功效与霍香近似。有避邪之功。一切怪病均与脾、中焦有关,佩兰可清中焦阴晦之气。

舌  辨:舌苔暗腻者用之。舌苔又白、又厚、又嫩者易用。夏季患病,舌无苔、水多亦可用。

场象、脉象、两便与霍香基本相同。

季节气候:长夏阴雨天气易用。

用  量:5g——l0g。

佩兰与霍香的区别:

佩兰:化湿解暑,避邪,力量小,重点燥湿和胃。性柔和,偏于化湿、开胃。

霍香;化湿解暑,避邪,力量大,和胃之功不大,性勇猛,解暑、发表之力较强。能止呕。

注。配伍与霍香相同。

5、桂枝

处方用名:桂枝。

传统本草认为:

性  味:辛、甘、温。

归  经:归心经、肺经、膀胱经。

功  用: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智能医学研究:

归  区:归于人体细胞内外和太阳区空间。

功  效:能打开人体各部细胞、开合细胞、调和人体能量均衡。能使细胞的门向内开。其走窜力强,与其他药物配伍,将起到治疗全身疾病的作用。若与气、味厚的药物配伍,使能量向内运动;若与气、味簿的药物配伍,使能量向外运动;配伍药味淡泔、辛者,补其外,使能量向外一收一散运动。所以,桂枝在《伤寒论》中是首药。温通经脉,尤善治虚寒之症。

舌  辨:舌质淡欲、白无力、无苔、颤动者用之。舌苔黄、舌质硬、红者慎用。有热象用之时,配伍连翘、大贝、双花等消炎药佐之。

场  象:全身各部场象不均衡者均可用之。

两  便:大便干者慎用。便稀、大便次数多者用之。

禁  忌:血熟者、温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吐血或流鼻血、月经过多及孕妇均应慎用。

用  量:2g——l0g。

配  伍:

桂枝加麻黄:等渗。具有开细胞的作用,使体内能量向体外辐射,使细胞内物质向外运动,快速转化为能量。有解表发汗、散瘀、解毒、解热之功效。用于伤寒感冒。

桂枝加白芍:高渗。使人体细胞外部的能量回收到细胞内,是能量转化为物质的速成法。治疗虚寒、自汗、无力之症。对于细胞内物质缺之症皆可用之。

桂枝加菊花:使能量向上走、向外走。治疗头痛、头闷、头晕。

桂枝加白芷:治疗面部疾病。

桂枝加葛根:使肌肉细胞能量运动协调。可调和肌肉,使其消除炎症,恢复活力。

桂枝加知母:使人体骨质的细胞开合正常。

桂枝加杜仲:强筋骨、补肾。解决督脉病变。

桂枝加肉桂:使上都能量向下运动,使五脏六腑的能量向下焦运动。

桂枝加炒枣仁:使能量向上运动,在心脏周围辐射调节。

桂枝加柴胡:使肝区的能量运动,使物质转化为能量。

桂枝加白术:使中焦的能量向物质运动、转化。使中焦能量运动。

桂枝加枸杞:使肝部能量物质相互运动、转化。

桂枝加附子:使全身的空间能量急速运动。

桂枝加川芎:使能量在细胞内、血管内运动,并使之均衡。

6、当归

处方用名:当归。

传统本草认为:

性  昧:甘、辛、温。

归  经:归肝经、脾经、心经。

功  用:活血、补血、调经止痛、润肠。

智能医学研究:

归  区:归于人体细胞外的空间。

功  效:能增加细胞外空间浓度、压力、能量。促使细胞外能量物质回归到细胞内部,增加细胞内物质,促进物质运动,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补而不停。时治疗血虚、气虚、血少、便秘,有较好疗效。治疗血虚、红带,增加人体的动力,使气血畅通、润肠。能增加定心房、左心室的动脉血输出量。增加营血功能。

舌  辨:舌裂无苔色淡者均可用之。

脉  象:脉沉涩而迟或沉而无力的均可用。

场  象:细胞内或血管内的场象浓度不足或暗淡时均可选用。

两  便:血虚肠燥而引起的便秘用之。便稀则不用或少用。

用  量:5g——15g。当归用量少于15g,活血、补血的作用大。多于15g时,润肠通便、祛风湿的作用加大。

配  伍:

当归加白术:治疗老年性气血双虚引起的便秘。

当归加白芍:能加速物质的回收。治疗心、肝血虚引起的心悸、眩晕。

当归加黄芪、人参:治疗气血双虚之症。

当归加香附,桃仁、红花:治疗气滞、血瘀引起的痛经、闭经、月经不调等疾病。

当归加肉桂、艾叶:治疗寒凝血滞的妇女科痛、凉之症。

当归加赤芍、丹皮:治疗血热引起的妇科不调。

当归加郁金、香附:治疗气血郁滞而引起的两肋部、胸腔部疼痛。

当归加桂枝、白芍:治疗虚寒之症、腹痛等细胞活力不足、物质不足之症。

当归加川芎、白芷:治疗血滞兼寒导致的头痛。

当归加羌活、桂枝、大艽:治疗风湿痹痛,肢体麻木。

当归加双花、连翘:活血、消肿止痛、补血生肌。治疗疮疡、痈疽等。

7、瓜蒌仁

处方用名:瓜萎仁。

传统本草认为:

性  味:微苦,甘、寒。

归  经:归肺部、胃经、大肠经。

功  用:清肺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

智能医学研究:

归  区:归于人体上焦的空间部分。

功  效:使胸腔能量下行,促进物质向能量转化运动,推动中焦的物质、能量运动,使下焦消化系统周围的能量以推动物质运动。故可润肠通便,清肺化痰。其下行辐射力强,有润滑作用。可使胸腔部能量下行直达肛门处。可推动、撞击肠胃系统物质运动下行,降低肛门下侧能量。故治疗大便干头,可以宽胸散结,解胸部之满闷。

舌  辨:舌有苔者宜之。

脉  象:脉重有力者用之。

季节气候:长夏少用。

场  象:胸部及消化系统场象浓度增高者均可用。

两  便:大便干头者首选之。

禁  忌:脾虚,大便稀者少用、不用。

用  量:5g——l0g。

配  伍:

瓜萎仁加焦槟榔:加大肠部物质运动的动力,故治疗肠积便秘。

瓜萎仁加枳实:,故治疗胸膈满闷。

瓜萎仁加贝母:可消散胸脯能量,故治疗胸膈能量过剩。

瓜蒌仁加活血药:有气血、营卫双调作用。

8、桔梗

处方用名:桔梗。

传统本草认为:

性  味:苦、辛、平。

归  经:归肺经。

功  用:宣肺化痰,利咽排脓。

智能医学研究:

归  区:归于人体肺部上侧空间。

功  效:打开肺门及肺部细胞。提升肺气,是肺部的开门药,能牵动肺部能量向上运动。减轻肺部压力,使物质向能量转化,能带水分外出。故治疗咽干、咽痛、咳嗽痰多、嗓子嘶哑,头痛、头涨、背冷及肺气不宣引起的肩臂不适、怕冷等诸多症状。治疗由于肺气不降推动不了肠部运动所致的大便干燥。

舌  辨:舌前部有棱或横向瘀滞者用之。

脉  象:脉浮、数、浮滑或浮迟之象者用之。

场  象:肺上侧场象浓度增高者用之。

两  便:便干、窿闭者,均可用之。

禁  忌: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胸部,头部能量高引起的头晕者不宜用。多用则有呕逆、头昏、吐血的现象。

用  量:3g——l0g。

用  量:不宜太多,多易使能量上冲引起头晕、吐血,使肺部毛细血管扩张。

配  伍:

桔梗加杏仁:能清利肺部及气管内的能量,可止咳祛痰。

桔梗加菊花、杏仁:治疗胸闷、咳嗽、痰多。

桔梗加牛子:治疗咽痛、嘶哑、失音。

桔梗加前胡:能肃降肺部能量,可通便。

桔梗加板蓝根:清热解毒利咽。

桔梗加紫石英:治疗子宫肌瘤及妇科能量高引起的炎症、肿物等症。

9、葛根

处方用名,葛根。

传统本草认为:

性  味:甘、辛、凉。

归  经:归脾、胃经。

功  用: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智能医学研究:

归  区:全身肌肉空间。

功  效:打开人体肌肉细胞,走人体的表层;打开人体肌肉层次的微循环,并能进入到肌肉肉丝中,展开肌肉细胞,使肌肉内外能量得到相互地辐射调和,恢复肌肉细胞的活力。同时,能吸收、回收肠胃中水分,以输送全身。所以有升阳止泻、生津止渴等功效,是治疗全身肌肉病变的首选药物。如,慢性咽喉炎、心肌炎、糖尿病等。

舌  辨:苔薄黄、质软红者用之。

脉  象:脉数、脉紧者易用。

场  象:肌肉空间场象浓度增高者易用。

两  便:便正常或稀者用之。

用  量:10g——20g。

配  伍:

葛根加桂枝:可使能量贯注于细胞之间,走太阳膀胱经,调理全身空间及背部肌肉,使细胞内外之液体相互渗透,能量相互辐射。治疗背部肌肉紧沉、冠心病、心肌炎等症。

葛根加麻黄:可使能量辐射到毛孔,并打开毛孔。治疗肌肉萎缩,全身紧痛等症。

葛根加川芎:治疗心脏病,调节心脏细胞运动,使之恢复正常。

葛根加郁金:通心脉,通肌肉,化血中之瘀,可治疗风心病。

葛根加花粉、知母:治疗由于能量高而导致的水分缺乏之症。如,热病、伤津口渴、咽干、糖尿病。

葛根加人参、云苓:治疗由于能量不足造成物质运动缓慢,引起的脾虚、泄泻、糖尿病,便稀等症。

葛根加麻黄、桂枝、白芍等称葛根汤:治疗能量瘀积于内、太阳区能量不畅引起的风寒无汗、背痛、头痛。

葛根加大贝:治疗早期食道癌,疏散胸部能量。

10、大贝

处方用名:浙贝母加快胸膈部位能量运动下行的速度,大贝。

传统本草认为:

性  味:苦,寒。

归  经:归心经、肺经。

功  用:清热化痰,开瘀散结。

智能医学研究:

归  区:上焦空间的深层部位。

功  效:是胸腔部的物质、能量疏散运动之将军,是疏散胸部能量的首选药。其性猛烈,能疏散气管内、肺泡内的瘀结和能量的成型之结。是治疗肺癌、食道癌、乳腺癌的首选药。加速清、降肺部能量,促使物质向能量转化,是上焦能量横向运动的药物。其用量非常奥妙:在7g——27g之间,起到清肺、运动、疏散能量的作用;若在27g。50g之间,即可起到降肺而补肾的作用,对肾区能量的运动有撞击作用。同时,使肺部清空,能加速周天公转的能量运行。治疗胸部的一切疾病。

舌  辨:舌前有苔,瘀滞不展者用之。

脉  象:脉数或浮、涩者用之。

场  象:胸部及胸部深层的场象浓度增高,亮度增强者用之。

两  便:便干或正常均可用。

禁  忌:肺部能量严重缺乏时慎用。

用  量:7g——50g。

配  伍:

大贝加知母:清肺、润肺,疏散肺部能量,使之横向运动。

大贝加元参:能疏散、肃降肺部能量,可散结,治疗瘰疬、喉癌、咽喉疼痛。

大贝加连翘、公英:能清除、消散肺部能量,起到消炎的作用。治疗疮毒、疮痒。

大贝加桔梗:治疗肺部不开、能量不运动而产生的症状,如声带息肉、鼻咽癌、胸闷等症。

大贝加生麦芽、乌贼骨:打开胸部通道,形成公转,倒转任脉能量之功效。

通天汤加大贝:治疗一系列的上焦病变。

大贝加麻黄:打开、清理胸腔空间。同时打开毛孔,使能量疏散于体表之外。

11、石菖蒲

处方用名:石菖蒲。

传统本草认为:

性  味:辛、苦、温、芳香。

归  经:归心经、胃经。

功  用:开窍宁心、化湿和胃。

智能医学研究:

归  区:归于人体胸部空间。

功  效:能清除、开通胸部能量,清除心脏周围的湿热能量,减轻心脏周围的压力,促使物质向能量转化,促进细胞活力,增加恢复心脏功能。治疗心脏周围的湿度大或浓度高产生的心神不宁、神志不清、胸部烦闷等。

舌  辨:舌前部的苔厚腻者或舌前部、舌中部苔厚、苔湿、苔白、苔腻者选用。

脉  象:脉涌或脉浮而无力者均可用之。

场  象:胸部或心区周围的场象浓度增高者均可用。

用  量:5g——20g。

配  伍:

石菖蒲加石决明:引能量下行、开心窍,疏通气血。治疗精神病、癫痫、抽风及头部压力增高而致的脑血栓、高血压等症。

石菖蒲加板蓝根:治痰热、声音嘶哑等症。清理心区周围场象。

石菖蒲加郁金:治疗头部昏沉、高烧。

石菖蒲加浮石:消除胸部湿度、痰液、化湿开窍。治疗痰迷心窍导致的神昏及思维出现问题。能清心、清脑和治疗神经衰弱。

石菖蒲加苍术、川朴:治疗痰湿气阻、气滞中焦、胸满胀闷。

石菖蒲加芸苓、龙骨:治疗心肾不交、健忘、失眠、耳鸣等症。

12、杜仲

处方用名:杜仲、炒杜仲。

传统本草认为:

性  味:甘、温。

归  经:归入肝经、肾经。

功  用: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智能医学研究:

归  区:归于人体下焦空间。。

功  效:能促使下焦的空间能量压力增高,使细胞内外的浓度同时增高。促使空间能量加速回收到细胞内部,使细胞内物质充盈,补充细胞内外能量缺乏的作用。是增物汤药味之一。补充人体督脉、强肾,从而治疗头部能量不充足。安胎,治疗习惯性流产,月经量多,血液不可回收之症。

舌  辨:舌软而根部无苔者宜用。

脉  象:脉弱而无力者宜用。

场  象:下焦细胞内外场象均不足者用之。

两  便:小便频数者易用。

用  量:l0g——15g。

配  伍:

杜仲加葛根:补充下部能量,推动督脉,促使颈椎细胞加速运动。治疗颈椎增生引起的疾病。如:背部不适、两臂麻、头晕。

杜仲加覆盆子:可加速下焦细胞运动,回收能量物质。治疗阳萎、尿频、遗精。

杜仲加川断:增加下焦能量,增加物质回收力。能固胎。治疗肝肾两亏、腰酸,腰凉、妊娠下血、习惯性流血、腰痛如坠等症。

杜仲加菊花、夏枯草:治疗肝阳、肝火偏亢引起的头晕、高血压、偏头痛等症。

杜仲加桂枝、炒枣仁、炒白术:治疗人体内能量物质缺乏之症。

杜仲加桂枝、川芎:治疗脑瘤。

13、益母草

处方用名:益母草。

传统本草认为:

性  味:苦、辛、微寒。'

归  经:归入肝经、膀胱经、心经。

功  用:活血调经,利水消肿。

智能医学研究:

归  区:归于人体的细胞内及人体全身的水路、血脉。

功  效:可疏通全身的水路、血脉。可使多余的水分通过小便排出体外。调节细胞内水分和血分的均衡度。能疏通血液、微循环,故可启动肾脏能量,疏通下焦微循环。因能疏通运动物质,增加全身血液的运行,同时也起到运动、疏散能量的作用,所以有清热解毒之功,对妇科、经产有奇效,故名。“益母草”。也是癌症的首选药。对各种水肿有通利的作用。其运动力、滑力强,无任何补的作用。

舌  辨:舌肥大、厚,因细胞内有水瘀而舌有棱者易用。

脉  象:脉沉涩或缓慢者均可用。

场  象:细胞内、血管内出现场象,密度不均匀或增高者用。

两  便:大小便不通不利者用。

禁  忌:孕妇禁用。血虚无瘀者慎用。

用  量:10g——30g。

配  伍:

益母草加不留子:疏通全身水路。治疗各种水肿,如肾病、心脏气血不畅通、肝瘀引起的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益母草加扁蓄、瞿麦、公英、双丁、桔梗:畅通水路,使下焦湿热排出体外,治疗各种肾病。

益母草加当归、川芎、赤芍:治疗妇女各种血凝、血滞导致的月经失调、经闭、痛经等症。

益母草加公英:能启动腰部能量,故治疗腰疼。

14、丹参

处方用名:丹参、紫丹参。

传统本草认为:

性  味:苦、微寒。

归  经:归心经、肝经。

功  用:活血化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

智能医学研究:

归  区:归于管道和细胞内。

功  效:加速血管内物质的运动和血液循环,能化管道内的瘀血,改善人体微循环。调节全身的微循环,故能治疗肝炎、肝瘀、脉管炎等。活血化瘀稳妥并行至全身,所以能调节全身各部的血液循环障碍,用量少于20g,其活血、凉血力强;超过50g刚补血、行血力强。治疗血质黏稠引起的脑血管病变,主要作用于左心房、左心室。

舌  辨:舌质发紫、发硬均可用。

场  象:管道瘀湃且有条状阴影者用之。

禁  忌:孕妇慎用。

用  量:5g——l00g。

配  伍:

丹参加双丁:安五脏六腑,气血双调,调节全身场象的均衡。

丹参加红花;增强血液运动,加速血液化瘀,清除血液瘀滞。治疗各种血栓。

丹参加当归、川芎、益母草:活血补血,治疗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瘀滞、宫外孕。

丹参加红花、川芎:治疗心绞痛、冠心病。

丹参加双花、连翘:治疗皮肤病、痈肿、疮痒。

丹参加大艽、防风:治疗风湿痹痛。

丹参加枣仁、柏子仁:治疗心悸失眠、血不养心和心脏输出血形成障碍的疾病。可加速血液循环。

丹参加板蓝根:治疗上焦部气血不畅引起的病变,使胸部场象均衡、湿度正常。

丹参加川芎、枣仁、红花:治疗脑皿栓。

注:用丹参时,会产生正常的热象反应,可用凉药佐之。如双丁、双花等药。

15、川芎

处方用名:川芎。

传统本草认为:

性  味:辛、温。

归  经:归肝、胆、心包经。

功  用: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智能医学研究:

归  区:归人体动脉血管内、细胞内。

功  效:能疏通全身血管,尤其是动脉血管内的一切瘀滞,清除动脉中的杂质,并能横窜经络,疏通头部大血管,犹如血中之刀,故称其为血中之先锋官,不但能活血,且能祛风调气,运行能量,对血瘀造成的肿瘤、肿块及心脑血管疾病均有特效。故有“血中气药”之称。并对妇科治血调经也有较好的疗效。由于其性走窜性、冲击力很大,没根,故不但活血,同时带动能量运行,从而恢复人体的气血畅通。故治各种头痛,古有:“头痛不离川芎”之说。

舌  辨:舌质紫硬、瘀、有苔选用之。

脉  象:脉结、脉缓或涩者选用。

场  象:血管分支或动脉血管内有条状、点状阴影者,场象增高者均宜用。

两  便:二便正常选用。

禁  忌:凡阴虚火旺,多汗及月经过多者应慎用。

用  量:3g——l0g。

配  伍:

川芎加桃仁、当归、香附:治妇女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等。

川芎加紫石英:治子宫肌瘤。

川芎加内桂、当归:治寒凝血瘀。

川芎加柴胡、白芍、香附:治肝郁气滞,胁肋疼痛。

川芎加桂枝:治头痛。

川芎加大贝:在胸部发挥不可抵挡的作用,可通血脉、散经脉。治癌症及一切瘀积之病。

川芎加葛根:治糖尿病、心脏并发症。

16、赤芍

处方用名:赤芍、京赤芍。

传统本草认为:

性  味:苦、微寒。

归  经:归肝经。

功  用: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肝火除血中瘀热。

智能医学研究:

归  区:归于管道内、细胞内,作用于血管内。

功  效:疏通血液循环。开通脉管内血液运行的通道,使血液畅通,化解血管内的瘀血。故能止疼、凉血、活血。治疗血液瘀滞引起的疼痛,可以通血止痛。

舌  辨:舌质微紫者用之。

场  象:有条状、管状阴影者用之。

禁  忌:血虚无瘀滞者禁用。

赤芍与白芍的区别:

赤芍:凉血、活血、散瘀止疼。常行瘀止痛,能泻能散。

白芍:养血敛阴,缓急止痛,多用于痉挛疼痛。能收能补。可养肝柔肝。可使能量回收到细胞内部以增加物质。

用  量:3g——30g。

配  伍:

赤芍加当归:活血、补血、养血、止疼。

赤芍加川芎:增加血管内的穿透作用。

赤芍加红花、桃仁:疏通至微循环血管。

赤芍加益母草、丹参:治疗血热瘀滞引起的疾病,如闭经、痛经、肝炎、肝瘀、肝区疼痛。

赤芍加双花、连翘、栀子:可清除细胞内外的热毒,故可治疗热毒疮肿、痈肿。

赤芍加菊花、木贼;可清肝火引起的眼睛红肿疼痛,视力不佳,白内障,头疼。

17、白术

处方用名:白术。

传统本草认为:

性  味:甘、苦、温。

归  经:归脾经、胃经。

功  用: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智能医学研究:

归  区:归于人体中焦空间部分,偏左侧。

功  效:可使中焦空间部的能量增高,扶托心气、正气,促使能量向物质转化。治疗中焦部位物质能量缺乏之症。加大细胞内外的浓度,增加空间压力,可安胎。治疗子宫下垂、脱肛、脾胃下陷、胃下垂、腰痛、腰椎间盘脱出等。是增物汤成员之一。

舌  辨:舌软、无苔,淡、小颤动者均可用之。舌花者宜用。

脉  象:脉细、脉弱者用之。

场  象:中焦场象浓度低淡的均可用。

两  便:便稀、便溏者用之。老年性气虚引起的便秘,多用白术。

用  量:7g——30g。

生白术与炒白术、焦白术的区别:

生白术:燥湿利水。

炒白术:补气健脾。

焦白术:健肆止泻。

配  伍:

炒白术加党参、茯苓: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食少、便溏、全身无力、睡眠障碍、气血双虚等。

白术加薏米:补中祛湿、托扶心气。

白术加桑白皮、知母:治疗小儿出疹、麻疹。

白术加生麦芽、薏米、川芎:治疗由于任脉能量不足引起的不愿说话,小儿不说话。

白术加党参、干姜:治疗脾胃虚寒,腹满腹泻。

白术加桂枝、茯苓:称苓桂术甘汤。治疗脾虚产生能量撞击运动引起的诸多疾病。如,水肿、痰饮、水湿等。

白术加前胡:治疗气虚湿症。

白术加云苓:燥湿利水,治疗腹泻。

白术加黄芪:治疗脾虚、气弱、肌表不同等症。

18、川朴

处方用名,厚朴、川朴。

传统本草认为:

性  味:苦、辛、温。

归  经:归脾经,胃经、大肠经、肺经。

功  用:行气燥湿,消积平喘。

智能医学研究:

归  区:归于人体中下焦细胞外空间。

功  效:能运动中下焦能量,促使物质向能量转化。推动能量下行,有清升浊降的功效。川朴能起到双调的作用。用量不同,起的作用也不同。用量少,启动能量使物质向外辐射能量,清升,起补充督脉的作用。用量多,使中下焦能量推动物质向下辐射,走大肠排出体外,故有降任脉的作用。在使任脉上升,督脉下降的的反转过程中,少用川朴则疏通能量,运动能量,打开通道使能量运动加速的作用;多用则阻截能量旋转的力度。物质积聚时多用,故治疗中下焦的湿阻、不畅、气滞不通、脘腹胀满、便秘、痰饮胸满、反胃呕逆、喘促咳嗽,以及各种胃脾寒湿痰患。

舌  辨:舌有瘀滞,苔厚时用之。

脉  象:脉软无力或脉慢者用之。

场  象:中下焦场象浓度增高者选用之。

两  便:大便秘结者用之。

用  量:2g——l0g。

配  伍:

川朴加苍术:治疗偏湿滞的疾病。

川朴加枳实:治疗偏气滞、瘀滞产生的不畅通的病变。

川朴加苍术、陈皮:平胃散。治疗湿阻中焦、气滞不利导致的脘腹、胀瘸、满闷、呕逆等症。

川朴加枳实、川军:可清除中焦物质部分的积聚,治疗肠胃积滞,脘腹胀满出现的大便秘结。

川朴加枳实、川军、芒硝:大承气汤。治疗热结于内的大便秘结。常用于急慢性疾病转到胃部时的便结不通。

川朴加桂枝、杏仁:治疗风寒感冒、咳、喘,使人体下部的能量宣泄而畅通上焦。

川朴加苏子、陈皮:治疗痰湿内阻,胸闷咳喘。

19、白头翁

处方用名:白头翁。

传统本草认为:

性  味:苦、寒。

归  经:归大肠经。

功  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是里急后重之良药。

智能医学研究:

归  区:归于人体下焦空间。

功  效:清除、消散下焦空间热度、湿度,螺旋式上升直达头部、面部,再下行走大肠排出体外。可清三焦湿热,可治疗淋巴、结核,清洁肠系膜,治疗血液病。清除能量,清除物质的积聚,调节全身,无毒副作用。泻而不寒,既调整又渗透。使人细胞内外能量均衡,可加速公转速度,畅通道路,是旋转的动力。调和营卫,保持下焦的正常温度。

舌  辨:舌根厚腻、舌质有水者用之,热象不高时也可用。

脉  象:脉沉、滑,尤其是尺部沉、滑者可用。

场  象:下焦部,腰部有阴影者用之。

两  便:便干者多用之。肠炎,肠癌所致的脓血、脓痢、便血者用之。

禁  忌:心神衰竭,及严重的虚寒之症蔡用。

用  量:5g——30g。

配  伍:

白头翁加扁蓄、瞿麦:清理下焦湿热,保持下焦的正常温度。可治疗腰,腿、背疼。

白头翁加知母:调节太阳区,使能量畅通,有上升之力。

白头翁加黄柏:请除下焦湿热、湿毒。

白头翁加大贝:治疗乳腺病变。

白头翁加公英:加速能量消散的力度,治疗无名肿毒。

白头翁加蛇草、半枝莲:清除人体空间内任何部位的湿热、毒热,加快细胞内外场性均衡的速度。

白头翁加生地:凉血清热,消除细胞内外之能量。可治疗头痛、牙疼、三叉神经疼痛等症。

白头翁加苍术:调节地温。即:人体下焦都的温度、湿度达到正常。可治疗腹部发烧、腰部发凉等症。

20、炒枣仁

处方用名:酸枣仁,生枣仁、炒枣仁(以此为主)。

传统本草认为:

性  味:甘、酸、平、淡、微温。

归  经:心经、肝经、胆经。

功  用:养血益肝,敛汗安神。

智能医学研究:

归  区:归于人体上焦部位左侧空间,即归于心脏左侧空间。

功  效:使心脏左侧的能量增加,外部的能量向细胞内回收,即增加左心房外侧空间压力,促使空间的能量向物质转化,使心脏的输出血增加,从而带动右心房回流血增加,增强动脉循环口炒枣仁在增物汤里为首选药物,应用其能量转物质之功效,不但可以作用于人体上焦的左侧空间,还可作用于细胞内物质极度缺乏之症。

由于炒枣仁可使能量转化为物质,由外向内辐射,推动、撞击细胞的收缩运动,从而增加细胞排血量。故可治疗细胞不运动引起的疾病。如心气不足、心血小足、虚汗无力。能量向细胞内转化,故炒枣仁可软化血管,增加血管弹力。所以,中医本草中有“醒脾、补肝胆、助阴气、坚筋骨、除烦热、止渴、敛汗、宁心安神、养血生津”等作用。炒枣仁能够使细胞收敛,增加细胞运动,增加吸收,故能治腹泻、腹胀。也能治疗由于心脏功能失调导致的心慌、心肌炎、心房纤颤、心脏供血不足、多梦、心脑血管疾病等症。

舌  辨:舌质淡、小、软而无力者用之。

脉  象:脉浮而无力,脉沉而无力者用之。

面  色:淡而无光泽,苍白无血色者用之。

季节气候:多用于阴雨连天。盛冬、暑湿亦多用。

场  象:心脏下侧细胞开合缓慢,能量不足者用之。场象浓度降低时用之。

两  便:便干者少用;便稀、便频、小便多,腰部无力者多用。

禁  忌:物质、能量都积聚,禁用。细胞内物质积聚,能量压力高。慎用。有实火、舌苔厚腻、舌质硬红,禁用。

用  量:5g——50g。

配  伍:

炒枣仁加白芍:使外部的能量加速回收到细胞内部。治疗由于细胞内物质极度缺乏引起的疾病。可以安心止汗,使能量向物质转化。

炒枣仁加桂枝:解肌润肤,调和人体细胞内外的能量。

炒枣仁加白术:暖脾胃,增加脾胃的运化功能。增强食欲,运动中焦。

炒枣仁加云苓:增加肠部蠕动,减少腹泻。回收物质。

炒枣仁加杜仲:强筋骨,补肾。增加下焦能量、物质。

炒寒仁加甘草:缓解止痛。

炒枣仁加当归:治血虚。促进血液循环和右心房回流血。

炒枣仁加夜交丁:增加左心房输出血量,治疗由于回流受阻产生的心脏、及静脉方面的疾病、失眠多梦等症。

炒枣仁加板蓝根、双丁:增加血液输出,减轻右心房周围的压力,促进其回流。

炒枣仁加郁金;可治头部血液循环缓慢、瘀滞而导致的头部病变。

信  息:贫穷地带多用,大自然物质缺乏多用。大自然浓度降低时,压力减轻,引起人体的能量物质向外疏散,导致心慌,故用之。临床上若突然广泛应用,必众人心血不足。枣仁形象为君。

21、夜交丁

处方用名:夜交丁、夜交藤。

传统本草认为:

性  味:甘、平。

归  经:归心经、肝经。

功  用:养心安神,祛风通络。

智能医学研究:

归  区:归于人体上焦右侧空间。

功  效:启动、加强右心房、右心室的功能。从而促进右心房,右心室回流血液的加速运动。促进微循环、血液畅通,加速回流。所以能养心安神,治疗心神不宁、多梦失眠、心烦及各种心脏病。还可治疗回流血不畅引起的肝脾肿大,以及有收脾之功,由于能畅通血液,因此能祛风通络而止痛。

舌  辨:舌淡血虚者用之。

脉  象:脉细弱者用之。

场  象:胸部,尤其右侧场象浓度不均者用之。

两  便:两便正常或血虚便难者用之。

用  量:15g——30g。

配  伍:

夜交丁加珍珠母:能加速回流血,加速肝脏能量辐射于右心房而归于心脏。可治疗静脉炎及阴虚阳亢。尤善治心神不宁、多梦、失眠、心悸等。

夜交丁加羌活:能增加血液回流,可治疗静脉血栓、脉管炎、腿胀、沉等症。

夜交丁加白芍:能收脾,回收物质,血液畅通,故治疗气虚、血虚。

夜交丁加当归、川芎:治疗血虚、身痛、风湿痹痛。

夜交丁加双丁、板蓝根:治疗肺区、心区压力高引起的心脏病。

夜交丁加炒枣仁:治疗一切心脏病。

22、海浮石

处方用名:浮石、海浮石。

传统本草认为:

性  味:咸、寒。

归  经:归肺经。

功  用:清肺化痰,软坚散结。

智能医学研究:

归  区:归于人体胸部细胞内外。

功  效:清除肺部空间和细胞内的黏液。能清清、清理胸腔的场性浓度,可使肺部空间清亮。可以疏通水道而利尿。因其性寒,故可治疗热痰、火痰。治疗由于心脏周围水液黏稠度较高、痰液瘀滞造成的精神恍惚和不正常“痰迷心窍时之症。治疗由于水分流通不畅凝聚成的痰痞而引起的淋巴结节、老鼠疮,食道癌、肺癌、胸积水等病症。

舌  辨:舌前部有苔或苔黄,有湿度者可用。

脉  象:滑或浮滑之脉均可选用。

场  象:胸部场象浓度增高者用之。

两  便:便正常或痰症导致的便秘、小便不利者可用。

用  量:l0g——30g。

配  伍:

浮石加瓜萎、人贝:治疗痰热咳嗽、黄痰、稠痰和块痰。

浮石加大贝、生牡蛎:治疗瘭疬、结核、痰核、瘿疡。

浮石加生麦芽、大贝、红花:治疗食道癌及胸腔部能量太高。

浮石加生麦芽、大贝:治疗乳腺疾病。

23、板蓝根

处方用名:板蓝根。

传统本草认为:

性  味:苦、寒。

归  经:归心、胃经。

功  用: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智能医学研究:

归  区:归上焦空间部分。

功  效:有降雨之功,增加人体空间的水分,同时有补的作用,增加空间压力,多用于人体天空过晴、干燥、压力不足引起的心慌、心烦、失眠,用于感冒、发烧,能滋养心阴,同时板蓝根像甘露水一样,能滋润人体五脏六腑的各个细胞,所以,人体哪个部位缺少水分,均可用之,如胃热,心热、肺热、膀胱炎、肝炎均可治之。由于能增加水分,滋润细胞,所以有凉血、清血中毒之功。由于能增加津液水分,所以,能增强右心房的回流。由于板蓝根清盈流动方便,还可消导积食,助消化。神志方面的病变亦可用。

舌  辨:舌尖红,舌有苔、无苔质红均可用。

两  便:便干(无治老年便于,热伤津少的)。

禁  忌:脾胃虚寒者忌用。

场  象:上焦部空间场象过于清亮者宜用。

信  息:大量用板蓝根是瘟疫流行之时。

用  量:10g——100g。

配  伍:

板蓝根加薄荷:能滋润消散中上焦能量,有消炎、解毒之功,对乙肝病毒效果显著。

板蓝根加石决明:软化大脑细胞,彻底消灭过多的能量,治疗精神不正常、高血压等症。

板蓝根加元参:能清理胸部场象,清肺而滋心,治疗肺部压力大引起的心慌、失眠、多梦、心烦等。

板蓝根加双花、连翘:治疗上焦空间部分能量过大,热象增高,引起的温病初起,外感发热,头痛等。

板蓝根加元参、连翘、牛子:治瘟疫,头面红肿、咽喉不利。

板蓝根加双丁:能减轻胸部压力,清肺、润泽,起到行云降雨之功效。治多种肾病等症。

板蓝根加知母:降雨、生津,清虚热,治糖尿病、血液病等

24、麻黄

传统本草认为:

性  味:辛、微苦、温。

归  经:归肺经、膀胱经。

功  用:解表发汗,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智能医学研究:

归  区:归于人体整流体的空间。

功  效:打开人体各部细胞,打开腠理,使细胞内的能量物质向外疏散、辐射。从而调整细胞运动的活力和均衡。以疏散能量,擅长打开人体毛孔及表层细胞。使人体内部物质能量与大自然的物质能量相交换、辐射,融合。故有“开鬼门”之谈。调整由于细胞闭塞,能量物质不能向外辐射。可使空间的能量流动、运动起来,所以治疗热瘀于内引起的病变,如感冒发烧、不出汗。还可通利小便,治肾炎。内热、肝脾能量郁结、发冷都可用麻黄。还可治疗高血压、心律不齐。

舌  辨:舌质硬、瘀、苔白、苔黄者均可用。

脉  象:脉浮而紧者用之。

季节气候:天冷多用,天热少用,春秋易染伤寒,故多用麻黄。

场  象:细胞内及空间能量场象积聚均可用。',

两  便:大便干燥少用或不用。便稀有瘀热宜用。有利尿之功。

禁  忌:汗多者慎用。

用  量:2g——100g。掌握四季节气和人体素质、病情变化时的用量是关键。

麻黄与双丁的区别:

麻黄。疏散人体各部位。

双丁:重点疏散人体上焦部位。

配  伍:

麻黄加桂枝:使物质向能量快速转化,体内能量向外辐射。

麻黄加石决明、白芍:使运动起来的能量物质回收到静脉管中。增加血液回流。所以治疗人体的头部的许多病变。如,脑血管硬化、脑血栓、高血压等症。

麻黄加香附:提升脾气,软化表皮细胞。可治疗硬皮病。

麻黄加双丁:疏散全身各部位的能量瘀积。

廓黄加板蓝根:促使心肌细胞开合正常。治疗心肌炎、冠心病等。

麻黄加桂枝、川芎:治疗皮肤病变。

麻黄加桔梗、大贝、浮石、扁蓄、瞿麦、公英:使肺部能量下行,撞击两肾,激活肾细胞恢复正常,治疗各种肾病。

麻黄加杏仁、甘草:治疗风寒外束能量不疏通、肺气不宣、喘咳实症。

麻黄加石膏、杏仁:可打开肺部细胞,清除能量的瘀积。治疗肺热高烧,能清肝平喘。

麻黄加菊花:疏散上焦部位能量的积聚,畅通血液循环。可清头目,治疗头痛,头晕,目眩。

麻黄加柴胡、薄荷:打开肝区细胞使能量疏散。

麻黄加桔梗、大贝、杏仁:治疗肺部瘀滞,疏散能量。

麻黄加板兰根、葛根:治疗心脏病。

25、连翘

处方用名;连翘。

传统本草认为:

性  味:苦、微寒。

归  经:归肺经、胆经、心经。

功  用: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智能医学研究:

归  区:归于人体上焦的空间部分。

功  效:可清除人体上焦空间的热度,能量,并使其疏散达于毛孔。能清除体内的无根火,无名火。可清理心脏周围的场性,消散肺部空间能量。运动脾胃,提升脾气。清除空间场性、物质积聚。促进物质向能量转化。故能清细胞内外之热。由于热毒功效高,故有“疮家圣药”之称。对体内各种毒火引起的热疮有特效,故可治疗热疮毒火、红肿。

舌  辨:舌红、舌绛,苔黄时用之。

脉  象:脉浮或脉快有力者用之。

场  象:上焦的场象深度不均衡或浓度增高都可应用。

两  便:便干或正常均可用。

禁  忌:脾胃虚寒及气虚脓清者不宜用。

用  量:6g——15g。

配  伍:

连翘加双花、公英:治疗痈肿、疮毒之症及胸腔都能量增高引起的诸多疾病均可用。

连翘加双花、薄荷、牛子:治疗上焦能量积聚引起的物质不运动产生的咽喉不利、胸闷。、肝区瘀滞、闷胀。

连翘加大贝、元参:消散肺部多余的能量,滋阴。使气血畅通,治疗瘰疬、痰核等症。

连翘加元参、丹皮、双花:治疗上焦细胞内外压力俱高引起的症状。

连翘加木通:清除人体心区周围的热度,可使胸腔部位的湿热,从小便排出体外。

连翘加麦冬、知母:治疗高烧引起的神志不清,热入心包。

连翘加桂枝:消除桂枝调和之后的热象反应及副作用。

26、山药

处方用名:山药、淮山药。

传统本草认为:

性  昧:甘、平。

归  经:归于肾经、脾经、肺经。

功  用:益气养阴,补脾补肾、补肺。固精止带,治疗一切虚症。在《本草纲目》里益肾气、健脾胃、止泻痢、化痰涎、润皮毛,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

智能医学研究:

归  区:归于人体中下焦空间。

功  效:增加下焦空间的能量,促进空间能量推动物质运动,同时增加下焦能量的压力。促进细胞的活力,使细胞外空问浓度增加,促使能量转化物质。增加物质、能量,增加动力,是人体能量、细胞运动的动力。

舌  辨:舌小、软、无力者和无苔、舌红、阴虚均可用之。

脉  象:脉沉而无力者用之。

面  色:暗淡无光泽者用之。

季节气候:初冬、初春多用之。

场  象:下焦的空间场象灰暗、亮度不足、活动力小者均可用。

两  便:有苔便干者少用。津液少、无苔便干者可用。

禁  忌:舌根苔黄腻者忌用。

用  量:5g——30g。

配  伍:

山药加生麦芽:世称“小人参”。推动能量使任脉匕升之力加强。治疗心功能衰竭和心脏下侧细胞运动缓慢、能量不足的病变。如:心气不足、供血不足、心房纤颤等。

山药加薏米:治疗下焦能量不足,托力不够,湿度过大而导致的一些虚寒之症。如,妇女清白带下之症及下焦虚寒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如,关节、两胯、腰部疾病等。

山药加云苓:能回收中焦物质水分,增加脾胃功能,故治疗腹泻、水泻等症。

山药加杜仲:有加大能量转物质的效力,增强下焦能量物质的作用。治腰疼、尿频、遗精等。

山药加枸杞、菊花:增加肝细胞辐射,增加上焦能量、物质。补肝肾,明头目。

山药加入参、麦冬、五味子:治疗肺虚引起的咳嗽、哮喘,肺胃两虚之症,咳尿之症。

山药加五味子、薏米:治疗腰酸、尿床,清白带下、小儿尿床、遗精、尿频等症。

信息:若众人皆用,则此地区地下资源缺乏。

27、生麦芽

处方用名:生麦芽。

传统本草认为:

性  味:甘、平。

归  经:归入脾经、胃经、肝经。

功  用:消食健胃、回乳消胀。用于因米面、薯芋诸果之类的食滞,促进淀粉类食物的消化。

智能医学研究:

归  区:归于人体横膈膜区域。

功  效:推动肝区能量沿横膈膜向左运动,从而推动脾脏上侧细胞运动,产生能量辐射,撞击心脏细胞运动,带动胸部能量运动,同时调和肝胃能量的运动。故治疗肝瘀气滞、胸胁胀疼及乳房病变。有推动其他药物能量运动的作用,是公转中推动能量倒转的首选药。治疗中焦能量瘀滞气机不上行,导致能量不运动、不充足引起的疾病。治疗气力不足、懒言等症。

舌  辨:各种舌象均可用之。

脉  象:各种脉象均可用。

场  象:心下场象不足或人体场不均皆可用之。

两  便:两便正常者可用之。

禁  忌:生麦芽能断乳,故哺乳期妇女不能用之。

用  量:10g——15g。

炒麦芽与生麦芽的区别:

炒麦芽:调和作用大。

生麦芽:运动能量的作用大。

配  伍:

生麦芽加山药:称小人参。治疗心房纤颤,及胸部能量不足导致的心慌、胸闷有特效。

28、焦三仙

处方用名:焦三仙。

组成:炒山楂、炒神曲、炒麦芽。

炒山楂:其性味酸、甘、微温。归于脾、胃、肝经。能消食化积,行气散瘀。擅消化肉食、油腻性食物。可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细菌性痢疾,还可活血、祛瘀、止痛。

炒神曲:其性甘、辛、温。归脾、胃经。能消食和胃,健脾暖胃,和中止泻。有解表之功,促进消化,增进食欲。化水米宿食、矿石、贝壳类积滞。

炒麦芽;其性甘平。归脾、胃、肝经。能消食健胃,回乳消胀。用于米面、薯芋诸果食滞之症,促进淀粉性食物的消化。

智能医学研究:

归  区:焦三仙归人体中焦区域。

功  效:疏通中焦能量,使能量上下运动,启动中焦细胞的运动,从而推动、促进物质运动,消化、增进食欲,恢复中焦脏腑功能。可化一切食滞。

舌  辨:舌软、舌硬、有苔、无苔均可用。

脉  象:脉滑宜用。

场  象:中焦场象浓度不清亮,物质有积聚者均可用之。

两  便:正常或便干者均可用。

用  量:15g——30g。

配  伍:

焦三仙加焦榔:称焦四仙。可调和中焦能量、物质运动,对中焦的各种积滞均有疗效,并有泻下之功。

29、肉桂

处方用名:肉桂、上肉桂、官桂、桂皮、紫油桂、板桂等(上肉桂,紫肉桂、官桂属高质量内桂,桂皮越厚效果越好)。

传统本草认为。

性  味:辛、甘、热。

归  经:脾、肾、心、肝经。

功  用: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

智能医学研究:

归  区:入中下两焦,细胞以内。

功  效:肉桂能使细胞内的温度升高,使空间能量虚热回收,使能量向物质部分转化,使上焦能量下行回收到细胞内。其性善守而不走。可通过少腹调节全身,增加命门动气,能引导上焦能量部分虚热下行入细胞内,使物质运动,引火归原入丹田。所以,治疗多种疾病。如:心腹寒热、阳萎宫冷,虚喘心悸、头痛、腰痛、出汗、咳嗽等等,固入血分,故能活血,所以能堕胎。治胎衣不下,妇女难产等。

舌  辨:舌淡、舌根有残阳状宜用。

脉  象:脉沉而无力者用之。

场  象:子宫部位,下焦部位场象暗淡、亮度不足者宜用。

两  便:便稀者宜用之。

面  色:面色暗淡者选用。

用  量:3g——30g。

禁  忌:细胞内外实热者忌用。

信  息:贫穷地带多用之。

配  伍:

肉桂加艾叶:温暖子宫,使子宫、少腹部细胞运动,治子宫虚寒不孕症。

肉桂加干姜:治腹内虚寒,肺热下寒,起温煦细胞的作用。长夏宜用。

肉桂加地肤子:能使腹腔细胞内外的温度同时升高,能治疗由于下焦湿寒而引起的各种疾病。

肉桂加当归、川芎:治闭经、痛经,虚寒、血闭、血凝之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