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玺印(4)

 书楼寻踪馆 2024-01-19 发布于河北
 
白玉瓦钮“南康王章”印,明,印面2.3×2.3厘米,通高1.8厘米。清宫旧藏。  印白玉质,瓦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南康王章”四字。印钮为弧拱形覆瓦状,宽与印台等齐,瓦面满琢精美的勾莲纹。  此印为明代托名南朝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南康王”在南朝时有数人。一是齐武帝萧赜的第十九子,名萧子琳,字云璋,永明八年(490年)由宣城王改封为南康王,永泰元年(498年)被杀,年仅14岁,成为皇室斗争的牺牲品。二是齐明帝萧鸾第八子,名萧宝融,字智昭,永元元年(499年)由随郡王改封为南康王,东昏侯永元三年(501年)三月,南康王宝融在江陵即帝位,成为齐和帝,也即南朝齐政权的最后一个皇帝。三是南朝梁政权第一个皇帝梁武帝萧衍的第四子,名萧绩,字世谨,天监八年(509年)封南康郡王,大通三年(529年)病故,时年25岁,其子萧会理嗣,遇害于侯景之乱。
 
白玉兽钮“建安君”印(二件),明,兽钮印印面2.6×2.7厘米,通高3.1厘米;龟钮印印面2.8×2.5厘米,通高2.8厘米。  兽钮印白玉质,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建安君”三字。印钮之神兽正身蹲坐,挺胸弓身,脑后一角后垂连背。印材洁白,仅兽角上附有天然黄色。整体琢造精致,秀劲非常。另一方龟钮玉印,青玉质地,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建安君”。印钮之龟体肥壮,背甲有大块黑斑,甲脊中棱凸起,甲缘下缀。  此两印皆为明代托名晋代封君玺印之作,琢造时间应相距不远,所托内容相同。印文中的“建安君”本为晋明帝司马绍生母,《晋书·帝纪第六》载:“永昌元年闰月己丑,元帝崩。庚寅,太子即皇帝位,大赦,尊所生荀氏为建安郡君”。《晋书·后妃列传》载:“荀氏,元帝宫人也。初有宠,生明帝及琅邪王裒,由是为虞后所忌。自以位卑,每怀怨望,为帝所谴,渐见疏薄。及明帝即位,封建安君,别立第宅。太宁元年,帝迎还台内,供奉隆厚。及成帝立,尊重同于太后。咸康元年薨。”赠豫章郡君,别立庙于京都。
 
青玉鼻钮“元城王章”印,明,印面2.1×2.1厘米,通高1.8厘米。清宫旧藏。  印青玉质,鼻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元城王章”四字。此印印体极为方正规整,印材绿黄相杂,青绿中黄斑点点成片,如秋雨中飘落的黄叶。  此印为明代托名三国时魏国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元城王”本为曹魏政权封王,名曹礼,曹操之子。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建立魏政权,建元黄初。黄初二年(221年),曹礼被封为秦公,以京兆郡为国,三年(222年)改封为京兆王,六年(225年)改封为元城王,太和三年(229年)薨。太和五年(231年),以任城王曹楷之子曹悌嗣曹礼之后,六年(232年)改封梁王。
 
青玉辟邪钮“中山王宝”印,明,印面1.4×1.4厘米,通高1.5厘米。清宫旧藏。  印青玉质,辟邪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中山王宝”四字。  此印为明代托名汉代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中山王”本为汉代封王,名刘胜。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藩”,吴王濞、胶西王卬、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遂以“清君侧”的名义联合举兵反,汉廷斩晁错以谢七国,而七国图谋不退。景帝遣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率兵破七国。六月,诏立皇子刘端为胶西王,刘胜为中山王。  此外,还有一方“中山王宝”玉印与此印类似,印面略显长方形,也被收入清宫内府,亦属托名之作。
 
青玉覆斗钮“荆王之玺”,明,印面2.6×2.7厘米,通高2.3厘米。清宫旧藏。  印青玉质,覆斗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荆王之玺”四字。印顶平面,琢兽纹,印台四侧斜面,每面阴琢双桃纹。此印印体较大,材质极佳,遍体一色,如冰糖冻般光润透亮。  此印为明代托名汉初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荆王”名刘贾,本是刘邦同族,楚汉之际为汉将,随汉王刘邦辗转征战,屡立战功。汉并天下后,为保有天下,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开始去异姓王,以异姓功臣为侯,封同姓王,其中刘贾被立为荆王,镇淮东52城。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秋,淮南王黥布反叛,进攻荆王之地,荆王刘贾败走富陵,为布军所杀。于是高祖亲征,击破黥布。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立沛侯刘濞为吴王,镇荆王故地。  《秦汉印统》中有一方“刘贾”玉印和另一方“荆王之玺”玉印与此印类似,均被收入清宫内府,皆应是托名之作。
 
黄玉鼻钮“乐成王玺”,明,印面2.1×2.1厘米,通高1.7厘米。清宫旧藏。  印黄玉质,鼻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乐成王玺”四字。印材色黄如蜡,晶莹不足而润泽细腻。  此印为明代托名晋代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乐成王”本为晋代封王,有二人,一为司马融,一为司马融的侄子司马钦,后过继为司马融之嗣子。司马融之父彭城元王司马植是晋代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堂兄弟,而司马植的祖父东武城侯司马馗乃司马懿的胞弟,被晋廷追谥为宣皇帝。
 
白玉羊钮“江夏王章”,明,印面2.1×2.1厘米,通高2.2厘米。清宫旧藏。  印白玉质,羊钮。印文字体为篆书,朱文,右上起顺读“江夏王章”四字。印钮为一曲腿侧卧的小羊,意态恬静。印材白玉无瑕,光亮耀目。  此印为明代托名南北朝时期封王玺印之作 。印文中的“江夏王”在南北朝时有数人。一是宋武帝刘裕之子、少帝之弟刘义恭,元嘉元年(424年)封江夏王,食邑五千户,一度权倾一时,永光元年(465年)秋八月被诛。二是齐高帝萧道成第十二子,名萧锋,字宣颖,齐建元元年(479年)夏四月,萧道成称帝,封萧锋为江夏王。三是齐明帝萧鸾第三子,名萧宝玄,字智深,建武元年(494年)十一月封江夏(郡)王。四是陈文帝陈蒨第九子,名陈伯义,字坚之,天嘉六年(565年)立为江夏王。五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族弟,名拓跋吕,初因跟从拓跋焘平凉州有功,封江夏公,委以朝政,极受尊重。卒后赠江夏王,陪葬金陵。
 
白玉龟钮“辽东王玺”,明,印面2.3×2.3厘米,通高2.0厘米。清宫旧藏。  印白玉质地,龟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辽东王玺”四字。龟钮背上饰环纹,极规整有致。龟扭首侧视,神态惕惕。印材质清透亮,灿烂光辉。  此印为明代托名楚汉之际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辽东王”本为楚汉之际封王,名韩广。秦末天下纷纷义举,赵地故上谷卒史韩广将兵北徇燕地,得到燕地贵族豪杰的拥护,自立为燕王。秦灭后,项羽居功欲自王,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汉元年(公元前206年),以燕王韩广为辽东王,以臧荼为燕王,韩广不肯迁徙辽东。秋八月,臧荼杀韩广,并其地。
 
青玉鼻钮“殷王之玺”,明,印面2.1×2.1厘米,通高1.6厘米。清宫旧藏。  此印青玉质地,鼻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殷王之玺”四字。印材青灰,布满斑点。  此印为明代托名楚汉之际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殷王”为楚汉之际封王,名司马卬,原为赵将,项羽立其为王。《史记·项羽本纪》:“赵将司马卬定河内,数有功,故立卬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汉二年(公元前205年)三月,汉王刘邦自临晋渡黄河,攻下河内陆,俘虏殷王司马卬,置其地为河内郡。三年(公元前204年)夏四月,楚汉大战彭城,汉军大败,诸侯见汉败,皆亡去。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降楚,殷王司马卬身死。
 
安武君”玉印有两方。其中白文印青玉质地,辟邪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篆书,右上起顺读“安武君”三字。印钮为神兽辟邪,瞠目呲口,踞地扭身,动感强烈,印材色青有斑。另一方朱文玉印青玉质地,鼻钮,印文字体为篆书,印身琢有美丽的勾莲纹饰,碾琢精致,印材青绿如夏日山中潭水。  此两印皆为明代托名秦汉之际封君玺印之作。二印假托内容相同,琢造时间应相距不远。印文中的“安武君”本为秦汉之际的封君,得此封号者有两人。一为秦相赵高。《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世皇帝享国三年。葬宜春。赵高为丞相安武侯。”另一为刘邦。《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楚怀王封沛公号安武侯,为砀郡长。”  战国与秦汉之际的封君有称为“侯”者,与汉世以降王侯及五等封爵“公侯伯子男”中的侯爵不同。战国时楚国楚顷襄王时的封君有“夏侯”、“州侯”,都是王的近臣。秦国公孙绾封蜀侯、魏冉封穰侯、范睢封应侯、吕不韦封文信侯、嫪毐封长信侯,都属封君之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