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后唐庄宗自度曲,词云:“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乐府遂曲“如梦”二字名曲。或云:“庄宗修内苑,掘土有绣花碧色,中得断碑,载此词。”此调复加一迭者,名《如意令》,盖唐武氏有《如意曲》词名两袭之。(见毛氏《词学全书》)考后唐庄宗制此词时,本名《忆仙姿》,或谓苏轼以其词中有“如梦如梦”叠句,而改为《如梦令》,是此调始于五代,已无可疑,惟调名《如梦令》,或创于宋,未可知耳。此外本调复名《晏桃源》,更名《比梅》。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 1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 李清照“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接着写“兴尽”两句,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 2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清 纳兰容若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赏析】首句点明了相遇的地点。词句一开始,在他心里就不一般了。“正是”二字,托出了分量。如“淅沥暗风飘金井,乍闻风定又钟声,薄福荐倾城”(《忆江南》),“绿荫帘外梧桐影,玉虎牵金井”(《虞美人》)。“满砌落花红冷”既渲染了辘轳金井之地的环境浪漫,点明了相遇的时节。金井周围的石阶上层层落红铺砌,使人不忍践踏,而满地的落英又不可遏止地勾起了词人善感的心绪。“落红”一词反其意而用,其实是作者自己寂寞阑珊的心情写照,最美最动人的事物旋即就如落花飘堕,不可挽留地消逝,在这阑珊的暮春时节,两人相逢,是何等的惊奇,这种情是突发的,不可预料的,也不可阻拦的。恋人的心是最不可捉摸的,“心事眼波难定”,美好情感转而制造了更多的内心纷扰,从“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这一直转而下的心理变化,对方的心思无法琢磨,深宵的青灯旁、孤枕畔,又多了一个辗转反侧的不眠人。这首《如梦令》像极了纳兰容若的一生,前半部分是满砌落花红冷,眼波心难定的少年风流,后半部分是从此簟纹灯影的忧郁惆怅。情感的不如意,词总是凄婉到叫人断肠,凄美如落花的词章惹得后世无数多情的人爱慕不已,认为他“情深不寿”,“天妒英才”。他有显赫的家世,高贵的血统。家中为他安排了锦衣玉食的生活,让他终生无须为生活烦忧。自身的才华和地位,使得他文运亨通仕途平顺,年纪轻轻便被康熙取中做了近侍。当官不久即屡遭贬谪、上天给了你抱负,给了你理想,给了你实现理想的才华,却一生不给你施展完成的机会,生生折断你的理想。人生的结局是“从此簟纹灯影”。相逢后,天上的结局却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在邂逅爱情的最初都会心花无涯,可是一样相逢,后事往往截然不同。都不再断线。一抹斜阳沙觜,几点闲鸥草际, 3 如梦令·点滴空阶疏雨清 王国维“点滴”的“空阶疏雨”和“迢递”的“严城更鼓”都不是足以影响人睡眠的声音。然而在寂静的春夜里,这两种若有节奏的声音一近一远互相应和,不免使睡不着的人更加心烦意乱,从而也就更加难以入睡。这两句是写景,但景中已触合有人的感受。“睡浅梦初成,又被东风吹去”是说,好不容易才朦胧入梦了,可是一下子又从梦里惊醒。作者不直接说自己从梦中惊醒,而说梦被东风吹去。把抽象的、无形的梦说成似乎是有形的、可以被风吹动的东西,这又是一种故作曲折的技巧。“无据”,是“没有凭据”。所指的是那个初成之梦,梦见的是“众中不惜搴帷问”的“天人”还是“摘得星辰顷满袖行”的“萦回岛屿”。这时候窗外天空银河已经低垂,天很快就要亮了。所指的是那个初成之梦,梦见的是“众中不惜搴帷问”的“天人”还是“摘得星辰顷满袖行”的“萦回岛屿”。这时候窗外天空银河已经低垂,天很快就要亮了。乌榜小渔舟,摇过半江秋水。 4如梦令·一饷凝情无语宋 王之道一饷凝情无语。手捻梅花何处。倚竹不胜愁,暗想江头归路。东去。东去。短艇淡烟疏雨。【赏析】“一饷疑情无语”,不是终日无语、而是忽然间因触景生情而产生的惆怅。情形有类于《西洲曲》“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引起对怀思有一个从无意到有意的过程。南朝刘宋时陆凯赠范晔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故次句言“手捻梅花何处”,其意仍在怀思远人。“何处”二字则有欲寄无由的苦恼,故“手捻”梅枝,彷徨徘徊。“倚竹不胜愁”,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离居的忧伤,对远人一往情深的盼望。以翠竹之高节拟人“暗想江归路”,进一步点出远人的踪迹,他此时也该从去路归来了!进一步通过状态表情,表现女子那深沉的思念。使人体会到她的内心之痴迷。“暗想江头归路”到“东去,东去,短艇淡烟疏雨”,有一个跳跃。两字“去”字,那景象是如此凄迷,记忆又是如此犹新,令人难以忘怀。倒叙不仅使读者领略到更多忧伤,丰富了词人的内蕴。造成“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的意境,既显示出女主人公企盼的失望,又增加了其性格的温润。这首词的作者,注意措语用意的深婉,做到了句无闲字而有余意。结尾处所造想象中境界,亦饶悠悠不尽之韵味。乌榜小渔舟,摇过半江秋水。 5如梦令·春思 宋 苏轼开头四句,是说自己在雪堂栽种了许多果树,绿荫丛中,掩映着数不尽的青果。清晨,窗外百舌鸟婉转啼叫(杜甫《寄柏学士林居》诗:“赤叶枫林百舌鸣,黄泥野芹天鸡舞。”)。鸟鸣声常常把我从睡梦中搅醒。作者写出这番景象,在于以景衬人。在鸟雀啁啾的环境里,生活得多么惬意。遥想当年的闲适自得,思忖此时的入奉禁严,作者油然生出怀旧之情。作者不禁自呼自道:“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按雪堂西面有北山之微泉,南面有四望亭之后丘。“小桥流水”指一种幽静环境。由此,衬托出作者对拥有广阔心理空间的田园生活的热切向往。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 6如梦令·一饷凝情无语宋 王之道一饷凝情无语。手捻梅花何处。倚竹不胜愁,暗想江头归路。东去。东去。短艇淡烟疏雨。【赏析】“一饷疑情无语”,显然不是终日无语、整日销凝而是忽然间因触景生情而产生的惆怅。从次句看,很可能是因攀折梅花所致。这情形有类于《西洲曲》“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从忆梅到折梅,引起对远人的怀思有一个从无意到有意的过程。折梅与怀人有关,所来自远,南朝刘宋时陆凯赠范晔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故次句言“手捻梅花何处”,其意仍在怀思远人。“何处”二字则有欲寄无由的苦恼,故“手捻”梅枝,彷徨徘徊。女子所怀何人,下句更有暗示。“倚竹不胜愁”,系用杜诗《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句意,杜诗写了一位为丈夫所遗弃的妇人自保贞洁的德操品行。这里用以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离居的忧伤,和对远人一往情深的盼望。同时又沿用杜诗,以翠竹之高节拟人“暗想江归路”,则进一步点出其人远人的踪迹,想当初,他从“江头”扬帆远去的,而此时也该从去路归来了吧!这句“暗想”联上“凝情无语”云云,又进一步通过状态表情,表现女子那深沉的思念,难以用言语表达。而“江头归路”联上“何处”云云,又使人联想到唐诗“妾梦不离江水上,人传郎在凤凰山”(张潮)的意境,使人体会到她的内心之痴迷。从“暗想江头归路”到末二句“东去,东去,短艇淡烟疏雨”,在意象上有一个跳跃。两字“去”字,可推知不是丈夫归来,倒是出外时的情景。那时,他就乘着一叶行舟在烟雨迷蒙的江头离她东去,那景象是如此凄迷,记忆又是如此犹新,令人难以忘怀。这种倒叙不仅使读者领略到更多忧伤,丰富了词人的内蕴。而且造成一种类乎汉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的意境,既显示出女主人公企盼的失望,又增加了其性格的温润。这首词的作者,注意措语用意的深婉,做到了句无闲字而有余意。结尾处所造想象中境界,亦饶悠悠不尽之韵味,故称佳作。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 7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宋 向滈谁伴明窗独坐。和我影儿两个。灯烬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无那。无那。好个恓惶的我。【赏析】向滈生活在那个令人空闷的时代里,加上自己又长年同亲人隔绝,所以他不可能象李白那样即使在孤独之中也充满着希望与活力。比如在这首词中就只有“ 灯 、“我”和“ 影儿”,无月,无酒,自然也无歌,无舞。同样是写孤独,但向滈笔下却处处是绝望的影子。“影儿”相伴。这是难以发现的影儿,不能“伴”得持久 :“灯烬欲眠时 ,影也把人抛躲。”找影儿为的是给自己寻求安慰,灯灭后连“ 影儿”不复存在了,加倍衬出了自己的孤单,于是便喊出:“无那,无那,好个栖惶的我”(无那指无奈的意思)。影儿使全文更为具体,更为生动。与晏几道《 阮郎归 》词中“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之句相媲美。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 8如梦令·题淮山楼宋 苏轼“层楼”,暗点题目淮山楼,雄伟的背景上衬托出了淮山楼的壮观。一个“古”字,增添了古老文明的色彩。你会发现“城上层楼叠巘”一句似乎有点不合逻辑:高楼、群山怎么都显现于城墙之上?其实,“层楼”、“ 叠巘”同城墙都不在一个平面上,其实是作者用艺术家的眼睛和心灵观照外物,移远就近的结果,其妙处与“画栋朝飞南浦云”“窗含西岭千秋雪”等古人诗句相同。第三、四句写遥望南天时的情态以及所见的景物。“吴云”,指云彩,作者根本无从见到,借指南方的天空,表示作者将要去的方向,表示将要南下用意相似。“人与暮天俱远”,是写南方天边的远景,对作者此行的目的地来说,其心驰神往就意在言外了。“魂断”在末句作了回答:“后夜松江月满。”“月满”是一个具有多义性的意象:一是表示时间,二是状写景物,写一轮圆月照耀中天的美景。如此美景再加上松江与之上下辉映,这无疑是大自然的杰作。三是意味着作者对其前景乐观的展望,这与初唐杨炯《夜送赵纵》诗后两句“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同一机抒。一抹斜阳沙觜,几点闲鸥草际 9如梦令·池上春归何处宋 秦观面对这样一幕场景,秦观的内心自然会涌起无限的春愁。这种“春愁”,不再是某些婉约词人所抒写的闲愁,不仅有对岁月流逝的哀叹,更有对功业无成而生命渐渐走到尽又的无限悲凉。正是表现这种悲凉。点明开篇描写的景象是作者从梦中醒来时所见。作者醒来时是“五更”,天方微亮,“悄无人”正符合此时的场景。词人从“月堤归路”这一重回故乡的美梦中醒来,发现自己仍旧是在“孤馆”之中,放眼望去,屋外一派春去的落莫引发作者无穷的哀伤。正是表现这种悲凉。点明开篇描写的景象是作者从梦中醒来时所见。作者醒来时是“五更”,天方微亮,“悄无人”正符合此时的场景。词人从“月堤归路”这一重回故乡的美梦中醒来,发现自己仍旧是在“孤馆”之中,放眼望去,屋外一派春去的落莫引发作者无穷的哀伤。于是词人用”无绪,无绪”四个字,“无绪”是“无奈”,是“无计”,是“无情”,是“无聊”,所有的感情都包容在这声声叹息之中。秦观的语句非常警醒、精练。同样极为含蓄深沉,丝毫不逊于前人后人。“帘外五更风雨”具有象征意义。作者在美梦破碎之后心绪不宁,听着帘外的风雨,预感到更坏的厄运将要到来。全词以此作结,显得极为绝望,文所描写的场景,都是在风雨之中,更添一份落寞悲凉。乌榜小渔舟,摇过半江秋水 10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 清 纳兰性德诗是对家园的无限怀想。这阙词是再贴切不过的注解。其实不止是容若,离乡之绪、故园之思简直是古代文人的一种思维定式,脑袋里面的主旋律。切肤痛楚让文人骚客们创作出这样“生离死别”、这样震撼人心的意境。那时候的人还太弱小,缺乏驰骋的能力,要出行就得将自己和行李一样层层打包。离别因此是重大的。一路上关山阻隔,离自己的温暖小屋越来越远,一路上昼行夜停风餐露宿,前途却茫茫无尽,不晓得哪天才能到目的地,也可能随时被不可预期的困难和危险击倒。![]() 知否那人心?旧恨新欢相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