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曹(1620-1701),字彬臣,一字邠臣,号射陵、耕海潜夫、汤村逸史,室名会秋堂、蔬枰草堂等,江苏盐城人。明时官中书,入清荐举博学鸿词而拒不应试,学问气节为时所重,有“古道照人,足以师表海内”之美称。工诗文,尤精书法,有名于时。是明末清初时期 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爱国遗民诗人,著有《书法约言》《会秋堂诗文集》《杜诗解》等。 原文: (略) 题识:乙亥(1695年)秋七月书于会秋堂之苏栎草屋 射陵逸史宋曹近稿。 钤印:宋曹私印(白)、射陵(朱)、当年颇似寻常人(白) 鉴藏印:苏米砚斋(白)、凤阁舍人(朱)、心岫审定书画真迹(朱) 说明:本作品为沈翔云旧藏。 沈翔云(1888-1913),字虬斋,一字心岫,浙江乌程县人,中国民主革命家。早年留学日本,追随孙中山,是袁克文的好友。辛亥革命期间,他是沪军都督陈其美的主要谋士之一。《江南三铁印谱》中,收录与吴昌硕(苦铁)、钱瘦铁齐名的篆刻家王大(冰铁)刻写的“吴兴沈翔云长寿”、“虬斋一字心岫”、“心岫审定书画真迹”等多方印。 宋曹的书法源于家学,据记载,其父宋茂勋(字鼎彝)的书法水平也是高逾时辈。宋曹在其二十五岁就已经因为书法出色、闻名乡里,被地方官举荐至南明朝廷担任中书舍人。宋曹和其子宋穉在清初也被人比作本朝羲献。画家梅清(1623-1697)在其行书卷《怀友诗》曾这样赞誉宋曹:“不负中书宋射陵,钟王堂奥许谁登。十年载笔虹桥客,半逐飞云半倚藤。”宋曹的行草书是存世作品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大部分为临帖作品,临摹对象多是张芝草书、二王行草、孙过庭《书谱》等,且形式上以2米左右的高堂大轴居多。这种现象与王铎极为相似,将阁帖放大,以临摹代替创作,在明末清初曾一度风靡。而像此件创作性质的《行草自作诗》,且为手卷形式,无论从内容还是制式,都是相当难得一见的。 本件作品书写内容为宋曹自作诗三首:《答刘雪舫》、《晦日集张护先东壁堂》、《载菊诗》。诗文主要描写的是作为明朝遗民,面临国破家亡、与友人相别;秋冬萧瑟,感时伤世。如其中所录《答刘雪舫》便是宋曹在淮安时期为刘文炤(1630-1687,字雪舫)所作,为鼓励刘从逆境振作、往日荣华富贵不足留恋的诗词。当时淮安聚集了一大批志士移民、文人墨客,宋曹在其期间结识了明宗室新乐侯之胞弟刘文炤。昔日皇亲国戚经历了明王朝覆灭、阖家惨死,如今流落江湖、落魄潦倒之状不必言。而此诗其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对于整个清代书法史而言,碑学的大盛无疑是此期的主线。而宋曹,终身学习二王,临摹阁帖,如按照'碑’、'帖’的概念划分,可谓是此期书坛一个重要的帖学代表人物。和明末的浪漫书风、董其昌的优雅路线不同,在他的书法中,强调用笔的厚重和刚健。杨宾(1650-1720)评宋曹及其子书法时云:“宋射陵父子有毡裘气”。“毡裘气”便是评价其气概过人,拥有北方书风粗犷雄强的特征,这与后期碑派所追求的审美有异曲同工之处。此件《行草自作诗》手卷中,他的用笔和结字体态略肥,缓多疾少,笔画间多以实墨相连,飞白少,可见其在书写时行笔速度较慢。这其实是与他“瘦劲易,肥劲难”的书学理论是契合的。宋曹最大的特点就是以高质量的线条来强调情感与趣味,外表敦实厚重,内似绵里裹铁,平实而绝无花哨。清末杨岘(1819-1896)在《迟鸿轩书画录》中评其:“行书法颜鲁公,笔意飘然、自放胸意”。想必宋曹也是曾师法颜真卿宽博雄厚的篆籀书风,才得以呈现后来的面貌。 明清交际,外族入侵,思想和文化的割裂与融合,这种碰撞,这种大起大落与大喜大悲,使宋曹厌世悲怆、不羁张狂,茫然与焦灼贯穿于他的创作,却也近乎合理。在他的书法中,似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为遗民书家的情感宣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