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吃席”是古语

 清茶999 2024-01-20 发布于天津

   浙江省宁波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许多苇席,距今已有六千年之久。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苇席的作用就是铺床纳凉,可在新石器时代,现代意义的“床”还没出现。据专家推测,这些苇席应该是用来铺屋地。而古人的吃住、祭祀、娱乐,也就都从这一张席子展开。

   在西周时期,礼制成为重要的社会法则,礼更是寓于诸物的使用过程中,席子的使用也有别以往,用席的数量、大小、纹  饰、陈设位置都显示着身份等级,昭示着社会地位。

    《礼记》里称,“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三重,大夫再重”。可见不同等级不仅用席层数有所不同,每层席的纹饰也各有差异,以天子之席为例,最下层的席子是用莞草编制而成的“莞席”,质地粗糙;再上一层是“藻席”(又称“缫席”),以五彩丝线夹于蒲草,使整个席都带有五色花纹;又上一层是“次席”,桃竹枝编成的竹席;复上一层是“蒲席”,即以池泽水草编制而成,精美非常;最上一层称为“熊席”,当然也不限于熊皮,可能采用虎、豹等猛兽之皮毛制成。

     众人共处一室落座时,席子的讲究就更为繁复了。首先,席子的摆放位置决定尊位不同。尊位是与席子摆放密切相关的,据《礼记》所说,“席南向北向,以西方为上;东向西向,以南为上”,而这种尊位讲究在今天的宴席之上还有所延续。其次,席子铺得高矮也彰显着身份,一人独坐的要高于二人席,二人并坐的又要高于三四人席。最后,为了保障座席的礼制不被打乱,西周还专门设置了“司几筵”一职,负责管理“席子”,《周礼·春官》里讲“司几筵掌五几、五席之名物,辨其须知与其位”。周以后,筵席制度发展逐渐完备,“筵席”与“吃席”也就顺理成章地出现。所谓“设席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筵”为铺在底下的长席,而“席”则置于“筵”上,依人数而设。

    而随着隋唐之际(也有学者认为是汉代)桌子的出现,宴饮的叫法产生了变异,如办席就成为“办桌”,但“吃席”这类古语仍然沿用。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这一神奇的文化现象,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绵延千载而不绝的强大生命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